摘 要:馬克思從為全人類謀福利的高度思考正義問題,基于對自由主義正義傳統的批判,實現了向以共產主義為價值航標的“人的發展”的正義轉向;秉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唯物史觀,從“人”的物質生產實踐及實現“自由人聯合體”的勞動創造中理解“社會發展主體”的正義性。其思想圍繞“人”這一“衡量萬度之尺度”展開對“實質正義”的追求,蘊含著對人的主體性、實踐性和價值目標的思考,彰顯了鮮明的人民立場。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人民立場”正義思想為指引,才能使我們黨始終以“不負人民”的使命擔當,堅定不移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尊重并激發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不斷開創“中國之治”新境界。
關鍵詞:馬克思正義思想;人民立場;中國之治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3)07-0114-05
基金項目: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重大委托項目“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及其中國實踐研究”(2022ZDZJ13)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蘊(1981—),女,重慶人,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四川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法學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20世紀70年代羅爾斯《正義論》的發表及“塔克-伍德命題”的提出,引發了從道德倫理視角對“馬克思與正義”的爭論。馬克思雖未明確提出“正義”范疇,但其著述蘊含著深刻的正義思想。如英國政治哲學家柯亨(G.A.Cohen)所述:“正義在革命的馬克思主義信念中占據著一種核心的地位。”[1]馬克思基于無產階級立場和共產主義理想,以歷史連續性觀點反對永恒的抽象道德原則,探究社會公平正義的路徑。“不同于自由主義者對政治所作的純粹規范式的理解,以及賦予政治解放以最終的目的”[2],馬克思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為揭示近代自由主義正義傳統虛假本質的工具,將人視作“衡量萬物之尺度”以表達對“實質正義”理想社會的追求,實現了正義思想與唯物史觀的結合,賦予“自由人聯合體”的理想社會以深厚的正義內涵。通過梳理不難發現,其正義思想中蘊含著“人民立場”的鮮明階級指向。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人民”一詞出現170多次,強調“唯有矢志不渝、篤行不怠,方能不負時代、不負人民”[3]70。“不負人民”是“中國之治”的成功密碼。本文基于對馬克思“人民立場”正義思想的剖析,探究其對中國共產黨以“不負人民”的使命擔當,開創“中國之治”新境界的理論與實踐啟示。
一、“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主體”的正義性:馬克思正義思想的根本維度
馬克思從為全人類謀福利的高度思考正義問題,將“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作為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石,其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彰顯了對“人的發展”的關懷。基于人與社會發展的視角,理解馬克思正義思想的根本維度在于“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主體”的正義性。
一方面,馬克思基于對自由主義正義傳統的批判,實現了向以共產主義為價值航標的“人的發展”的正義轉向,其正義觀與人類解放緊密相聯。自由主義正義傳統的先驅霍布斯、洛克等人秉承“得其所應得”即正義,將實現“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權利”建基于對個體生活的規范。近現代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家豐富了維護“個人權利”,并涵蓋道德、法權與分配正義等維度的正義理論。然而,馬克思認為現實的經濟生活關系是“現實的正義”的源泉,“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4]591。從政治經濟學視閾可以看出,伴隨生產的社會化,共同體利益“采取國家這種與實際的單個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脫離的獨立形式”[5]536,形成以普遍利益之名而實現統治階級利益的“虛假的意識形態”。“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5]550因此,自由主義正義傳統之下的“共同體利益”仍囿于維護私有財產權的“意識形態的幻覺”。進而,馬克思以資本、剝削、奴役、異化等話語表達,抨擊了雇傭生產方式下以“正義”之名損害勞動者利益的社會規范,闡明了突破舊有制度才能彰顯更高層次的“異質社會”的正義。馬克思也揭示了“人的發展正義性”的價值旨歸,即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他結合“社會進步論”,強調社會進步關聯于人的需求滿足與創造能力。根據“社會進步論”,社會進步同人滿足自身需求的創造性活動形成“平行四邊形”的發展合力。他還強調,“正義”體現著人自身發展訴求和社會進步水平,彰顯了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進而,馬克思聯系“自由人聯合體”的實現,闡明了歷史、生產和社會制度的正義性,重釋了自由、平等、公正、權利等政治哲學范疇,體現了對正義的生產關系及人類最崇高社會理想的追求。
另一方面,馬克思秉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唯物史觀,闡明了“社會發展主體正義性”這一關涉社會歷史觀的重大理論問題。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他擯棄了黑格爾“絕對觀念”的社會發展主體論,將人類歷史歸結為人類自覺創造的進程;在《神圣家族》中,他批判了鮑威爾等人的英雄史觀和思辨唯心主義,闡明了歷史是追求自身目的的“人的活動”和“群眾的事業”。在《共產黨宣言》中,他強調“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4]44,是領導無產階級完成人民主體事業的中堅力量。在《1844年經濟學手稿》《資本論》中,他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發展主體”觀念的唯心主義本質,深入論證了人民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也應是自身創造價值的享有者,闡明了人民作為“社會發展主體”的正義性。概言之,馬克思依據唯物史觀,從“人”的物質生產實踐及對實現“自由人聯合體”的勞動創造中理解“社會發展主體”的正義性。在其看來,“正義”并非單純追求“物的占有”的一般價值原則,而是體現了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歷史發展過程即是人通過實踐滿足自身需要的“自我建構”過程。如他所述,“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5]196,“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5]519。盡管正義具有主觀表現形式,但植根于客觀實踐的正義才能彰顯歷史與現實的高度統一。因此,勞動作為“生活第一需要”和人確證自身本質并使其對象化的手段,是聯結人、自然和社會的介質。此外,馬克思也闡明了異化勞動與人的類本質相分離的最高階段是資本主義社會。他強調,勞動受制于生產方式而成為謀生的“異己”力量將使人淪為“非人”的存在,從而揭示了異化勞動“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的消極影響。
概言之,馬克思結合生產力發展規律以及消除異化勞動并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旨歸,展開了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根據其主張,資本主義滅亡的必由之路,在于以革命突破所有制的桎梏而實現勞動者解放,不斷趨近“自由人聯合體”的理想社會目標。
二、人民立場:馬克思正義思想的邏輯起點與價值歸宿
馬克思闡明“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主體”的正義性,旨在揭露自由主義正義傳統脫離“人民立場”的虛假本質,實現正義范疇向兼具階級性與實踐性的“人民立場”轉向,他“堅持為無產階級謀利益,并構建了唯物史觀,為人們正確認識自身、認識社會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6]。“人民立場”體現了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把握,以及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關懷。馬克思揭露了鮑威爾等黑格爾派錯誤的群眾理論,實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只有聯系對“人”的獨特屬性及價值的追問,才能更深入理解馬克思“人民立場”正義思想代表了“最廣泛而普遍的正義”,“人民立場”是其正義思想的邏輯起點與價值歸宿。
首先,馬克思“人民立場”正義思想,蘊含于人的主體性及現實需要之中。馬克思批判了舊哲學對“人”進行抽象思辨的弊病,建構起以“人民主體”為內核的實踐哲學體系。他論證了“人”具有“自然—社會”雙重屬性。只有以“現實的人”為線索展開對物質資料生產等實踐活動的探究,才能解開社會發展之謎。同時,馬克思認為滿足人的“自然—社會”雙重需要是社會進步的條件。他指出,需要的發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證明和人的本質的新的充實”[7]。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人的現實需要”為人始終處于發展變化的實踐之中奠定了基石,凝聚起人、自然與社會發展合力。根據其主張,作為“衡量萬物的尺度”的“人”的本質實現標志著社會發展水平,人的自然需要表現為人能夠生活才能夠創造歷史并成為“真正的社會人”,人的社會需要則印證著人滿足需要的實踐能力的發展,從而在價值層面上闡明了人民群眾既是社會價值的創造者,更應當是價值成果的享有者。
其次,馬克思“人民立場”正義思想,蘊含于人的實踐性及“人民的實踐”的作用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飛躍取決于人的實踐性。近代西方對“實踐”的闡釋大多囿于唯心主義及形而上學。比如,黑格爾將實踐上升為本體論的“總體性”概念,視為“絕對觀念”自我發展的環節;費爾巴哈將實踐狹隘化為日常直觀物質活動,并曲解為“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5]499。為此,馬克思強調理論批判植根于實踐才能提出指導變革的科學理論?!芭械奈淦鳟斎徊荒艽嫖淦鞯呐校镔|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保?]11在其看來,實踐蘊含著人的本質規定性,是人特有的、感性的自覺活動。“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保?]同時,實踐賦予人社會屬性,自由自覺的勞動推動“抽象的人”向“現實的人”轉變。概言之,馬克思“人民立場”正義思想建基于對孕育實踐的社會關系的考察,揭示了實踐對社會發展主體的改造和對社會發展水平的決定作用。
最后,馬克思“人民立場”正義思想,蘊含于人的價值目標及“人民共享”的價值追求之中?!叭嗣窆蚕怼钡囊x在于,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目標現實化為特定社會關系下的價值追求。馬克思認為,哲學的終極關懷并不囿于純粹理性的欲望滿足,而在于擺脫勞動異化和人的類本質異化,實現全人類解放。他立足生活世界,強調人的價值不能脫離改造自然界和形成社會關系的實踐。如他所述:“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保?]各種社會關系的矛盾統一體既構成人的本質規定,也影響著人的價值實現。他強調“人民共享”以社會和人自身發展程度為標尺,資本主義社會“公民”和“利己個人”的矛盾,決定著其自由平等是基于經濟和階級地位的少數人的特權。進而,馬克思闡明了實現“自由人聯合體”應遵循的價值準則,剖析了社會主義在所有制和分配形式上實現“人民共享”,但其內涵隨人民需求的變化而拓展,人民既共享豐富的物質生活,也共享自由、平等、有尊嚴和發揮潛能的精神生活。在其看來,伴隨社會關系的演變,“人民共享”即“自由的人”的階段性現實表現。
總之,馬克思運用歷史與實踐分析法,明確了“實質正義”的理想社會是彰顯“人民立場”的社會。他強調人民利益作為發展人自身類本質的“最普遍的正義”,其實現程度是判斷社會正義的標尺?;诖?,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明確了踐行“人民立場”必須用更高層次的“異質社會”取代舊有社會形態。
三、馬克思“人民立場”正義思想的新時代啟示:以“不負人民”的使命擔當開創“中國之治”新境界
“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保?]19中國共產黨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彰顯了馬克思“人民立場”正義思想的當代價值。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應結合我國發展成就和現存問題,始終以“不負人民”的使命擔當,不斷開創“中國之治”新境界。
首先,應基于馬克思“無產階級民主”的正義思想,始終堅定不移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馬克思正義思想蘊含于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揭示了人民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人民當家作主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體現。根據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進程中,社會主義運動體現了對剝削制度的否定,之前一切運動都是為少數人謀利益,是剝削階級掌握國家權力的“非正義運動”;而無產階級在謀求自身階級利益的“正義的運動”中上升為統治階級,其主導的民主是代表著“絕大多數人的民主”。立足當今中國,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所強調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3]37。筑牢“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正義社會基石,一方面,應夯實黨的執政基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應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保證黨的正確主張反映人民意志,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行動。另一方面,應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資產階級民主難以調和“資本的內容”與“民主的形式”的矛盾,難以擺脫“形式正義”的桎梏而落入資產階級政黨的政治投機。社會主義民主則通過人民民主專政,為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提供了保障,體現了“實質正義”的要求。
其次,應基于馬克思“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正義思想,始終尊重并激發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馬克思在社會發展主體問題上實現了實踐性與人民性的統一,強調“歷史的活動和思想就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5]286,人民群眾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的各類實踐創造了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決定著社會制度變革。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秉持馬克思關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正義思想,立足實踐調查,使各項方針政策反映民情民意,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為尊重并激發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創造條件,這是黨領導人民奪取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勝利的寶貴經驗。走過百余年奮斗歷程,“中國人民的前進動力更加強大、奮斗精神更加昂揚、必勝信念更加堅定,煥發出更為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3]15。習近平強調:“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黨和國家始終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方針,始終高度重視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始終高度重視發揮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的重要作用。”[10]廣大勞動群眾始終是維護社會安定和民族團結、推動我國事業發展的依靠。應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將勞動教育納入并貫穿于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人才培養全程,培養具有崇尚勞動、見賢思齊的勞動觀,熱愛并善于勞動的高素質人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導全社會形成“實干興邦”以及勞動成就夢想的奮斗共識,使勞動者智慧與能力競相迸發,匯聚起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磅礴力量。
最后,應基于馬克思“人民共享”的正義思想,始終堅持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馬克思通過揭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虛假正義”的本質,闡明了消除“人性異化”并實現“自由人聯合體”的崇高社會理想。在其看來,任何政黨唯有以人民利益為執政出發點,不斷推動生產力的進步與生產關系的完善,才能獲得人民廣泛支持,其思想才能體現“人民共享”的正義追求。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便始終把人民作為黨的工作得失的評判者,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彰顯了“人民共享”的執政品格。在新發展階段,“共享發展”已上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的高度。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保?]27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應當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進一步破除發展中重速度輕質量等觀念,以提升質量和效率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貫徹按勞分配原則的基礎上更深入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鞏固效率與公平并舉的收入分配格局;發揮好社會保障對促進社會正義的“穩定器”作用,完善覆蓋全民、權責清晰、城鄉統籌的多層次保障體系,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不斷提升人民獲得感和幸福感。
結語
馬克思正義思想并非簡單而靜態的正義鏡像,而是以間接的方式蘊含于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以人的本質和價值實現為旨歸。在唯物史觀視閾下,馬克思基于科學的實踐觀,實現了對自由主義正義傳統的批判,以及對“自由人聯合體”的未來展望,闡明了“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主體”的正義性。其正義思想既肯定了人的價值,更體現了對人生存發展的終極關懷,開辟了堅持“人民立場”理解“正義”的新論域。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以“不負人民”的使命擔當,彰顯了對馬克思“人民立場”正義思想的繼承和對唯物史觀的升華。新發展階段,要以馬克思“人民立場”正義思想為指引,大力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尊重并激發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共享發展”目標,把維護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改革發展全程,進一步夯實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正義基石。
參考文獻:
[1] G·A.柯亨.馬克思與諾齊克之間[M].呂增奎,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59.
[2]宋建麗.論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正義”批判[J].齊魯學刊,2021(1):61-69.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徐丹霞.馬克思早期意識形態批判的人民立場[J].湖北社會科學,2019(9):11-18.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2.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3.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10]習近平.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
【責任編輯: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