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軍
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由此,黨員干部學習、了解黨史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要求推動黨史學習常態化長效化的同時,越發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不斷從黨史中汲取信仰的能量,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疾速奔跑,為黨和人民贏得更大的勝利和榮光。
信仰的味道是甜的。遙想當年,陳望道回到老家,身負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就是將《共產黨宣言》翻譯成中文。正是在廢寢忘食、物我兩忘的極度投入中,他面對母親詢問端來的粽子和紅糖水好不好吃、是什么味道時,頭也不回地應答:好吃,是甜的。殊不知,彼時陳望道拿粽子蘸了墨汁當作了夜宵。總書記講這個故事,笑言“信仰的味道是甜的”,意在啟迪黨員干部,一旦選擇了“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一光榮、神圣而崇高的事業,必能時刻感受到溫暖與甜蜜。事實也是如此,無數黨員干部因黨而生、為民而拼,篤行“功成必定有我”,甘愿把畢生精力和心血傾注到為黨盡責、替民造福之中,誠然收獲了甜蜜的味道,縱然魂飛萬里,也依然“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讓群眾念茲在茲、念念不忘。
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信仰者,“信”是前提,也是根本,一旦深信篤行,就能激發“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磅礴之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視死如歸,哪怕身陷敵人的鐵牢中也如同閑庭信步,正是有堅定的信仰作支撐。同樣,能喊出“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的谷文昌,也基于矢志不渝的鐵一般信仰。今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前行路上面臨的矛盾風險挑戰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有時甚至會遇到驚濤駭浪,設若黨員干部庸懶散躺、推拖繞躲,只能錯失良機、貽誤戰機,遑論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堅定信仰,磨煉意志,把信仰作為戰勝艱難險阻的“加速器”、“火車頭”,才能越戰越勇、愈挫愈奮,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信仰的魅力是迷人的。一個角色,只有扎根人民,才能有血有肉、讓人銘記;一部電影,只有貼近人心,才能觀照現實、經久流傳。誰都沒有想到,著名表演藝術家牛犇已經是耄耋老人了,卻還有一件事始終讓他魂牽夢縈、心緒難結,這就是能否在有生之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終于在83歲那年,牛犇的心愿得以實現,光榮地成為一名“80后”新黨員。牛犇的經歷告訴我們,信仰是有魅力的,且這魅力分外迷人,值得讓人用一生去追逐、去探求。無獨有偶,雷鋒同志誓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這充分證明信仰絕非折磨人、消遣人,而是吸引人、激勵人、鼓舞人。新時代黨員干部堅定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定能深感人生有價值、生命有意義。
信仰的底氣是堅硬的。“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方志敏被捕時,敵人以為能夠從他身上搜到不少錢財,然而最終除了一支鋼筆、一塊舊懷表外,竟然一無所有。追根溯源,方志敏一貧如洗,卻是一身正氣、一塵不染,緣于其有信仰的堅硬底氣,是共產黨人“計利當計天下利”的寬廣胸懷、“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奉獻精神之生動體現。毋庸置疑,今天少數黨員干部過不了權力關、金錢關、美色關,正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的結果。反之,信仰堅如磐石、堅不可摧,必然任你百般挑逗、千般誘惑,也會泰然自若、巋然不動,唯留清氣在人間。
黨史是清醒劑,也是營養劑。學習黨史既能讓我們知曉紅色政權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是紅色的,更能促人思考,如何才能永葆共產黨人的風格風骨風貌。黨員干部把學習黨史作為必修課、終身課,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進一步堅定信仰、砥礪信念,才能將革命進行到底,在歷史的接力跑中跑出更加優異的成績,創造無愧于新時代的新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