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固本創新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發展之道,具體而言,要做到固本培元,彰顯勞動教育育人價值;守正創新,推進勞動教育落地生根;特色發展,激發勞動教育時代活力。
【關鍵詞】勞動教育;固本培元;守正創新;特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G40-0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22-0024-02
【作者簡介】傅小芳,江蘇省蘇州市職業大學(江蘇蘇州,215104)勞動與職業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勞動教育分會副理事長,主要研究方向:大中小學勞動教育。
當下,勞動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大中小學蓬勃推進。從本期專題的幾篇文章中,筆者得到啟示:勞動教育既離不開政策引領和理論研究,又需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扎實推進,固本創新是勞動教育在快速發展中行穩致遠的關鍵所在。
一、固本培元,彰顯勞動教育育人價值
勞動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發揮勞動育人功能的教育活動,固本就是要充分挖掘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勞動教育既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即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又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開展勞動教育必須兼顧其獨特育人價值和綜合育人價值,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因此,勞動教育不僅是教育大計,更是國之大計。培元就是要構建貫穿教育各個階段、貫通學校社會家庭、融合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兩貫一融”生態系統,形成教育內部的內驅力、教育外部的支撐力和內外協同的合力。
二、守正創新,推進勞動教育落地生根
守正就是要深刻理解勞動教育的性質,精準定位勞動教育的目標,牢牢把握勞動教育的抓手。一是要突出勞動教育鮮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會性和顯著的實踐性,將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貫徹始終,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的直接聯系,以動手實踐為主要方式開展教育活動;二是要瞄準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全面提高學生勞動素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三是要抓住勞動教育的主渠道,開足開全開好勞動教育必修課。
守正和創新是辯證統一的。創新就是要在守正的基礎上,適應新時代、新要求、新變化,采用新路徑、新方式開展勞動教育,如構建更加完善的課程體系,形成更加豐富的內容結構,采用更加靈活的教學方法等,從而提升勞動教育實效,更好地達成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
三、特色發展,激發勞動教育時代活力
固本培元、守正創新的關鍵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從本期專題的文章中,筆者欣喜地發現一線學校和教師不僅關注、學習和領會國家相關文件的精神,而且能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組織和開展勞動教育和教學活動,通過研究和探索,已形成了一些具有鮮明地域和學校特色的做法。
因地制宜制定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勞動校本課程實踐》一文展現了在彰顯勞動教育育人價值、把握勞動教育目標要求、結合學校實際開展勞動教育方面的有益探索。學校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實施主體的作用,根據國家相關規定,結合本地和本校實際,對勞動教育進行整體設計、系統規劃,圍繞勞動素養進階目標構建了覆蓋不同學段的以勞動必修課為主、勞動教育主題活動和少先隊活動為輔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制定了學校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形成了“新時代學生勞動素養發展進階目標”“勞動教育任務清單”等校本教研成果,營造了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學期假期協同開展勞動教育的良好氛圍。
因地制宜開發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如《學校勞動教育基地建設的思考與實踐——以“生生園”勞動教育基地為例》一文,為我們描繪了一所鄉村學校如何充分利用農田校舍開展勞動教育的生動場景。學校聯合家庭、社會,打造貼近學生生活的立體化勞動實踐場域,通過課程開發、主題統整、項目教學等方式,開展具有濃郁鄉土特色的勞動教育,推進五育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因勢利導推進勞動教育與德育的融合。如在《勞動教育的德育融合——以“清潔與衛生”任務群的教學為例》一文中,教師以“清潔與衛生”任務群為載體,充分挖掘日常生活勞動中的德育元素,找到了磨煉意志與習慣養成、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善于合作與勇于創新等勞動教育與德育的融合點,并結合具體的勞動項目探討如何使學生做到明理與踐行相結合,通過寓德于勞、以勞促德,為學生的成長賦能。
因勢利導深化教學改革。如《課堂上的勞動怎么教?——小學勞動課教學范式建構》一文,聚焦勞動課程的課堂教學,通過分析勞動課程特質和教學要素,總結來自一線的大量課堂教學實際經驗,提煉出了勞動課程的基本教學范式,并以此為基礎,根據勞動項目學習要求和實踐環節的區別,推演出不同的變式。這也從課程教學法研究的一個側面,反映了勞動教育正在朝著落實落細落小方向不斷推進的可喜變化。
固本培元,守正創新,特色發展,勞動教育必將譜寫出新時代的新篇章。
責任編輯:呂興祥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教育方針指引下的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方略研究”(2019SJZDA090)、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兩貫一融視域下江蘇省中小學勞動教材建設研究”(JJZL/2021/1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