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光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訪談專家、比較等方法,對我院的大學公共體育課程定位、教學目標、特色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科研,以及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競賽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大學公共體育課程建設如何根據學院的實際情況突出特色建設的新設想。
關鍵詞:大學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特色發展
我院歷經十六年的發展和積累,辦學理念有了較大的變化,特別是最近學院提出了“創建特色學院”的辦學目標,各學科都在圍繞“特色建設”努力開展工作,促使大學公共體育課程的特色建設也加快了步伐,幾年來,我院在體育教學、體育競賽、硬件設施及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勇于實踐,不斷探索,在“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原則下,根據學院發展的整體思路,創建出屬于自己的大學體育課程特色。
一、我院大學公共體育課程的特色建設
(一)課程定位
本課程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為指導,堅持“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原則,遵循學校體育教授的體育知識技能服從于當前社會條件下大眾參與體育鍛煉和運動休閑的重要內容的指導方針,以滿足大學生健身為目的,服務于社會體育,這也符合我們國家由體育競技強國向體育健身強國轉變的戰略調整方向。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結合我院的場地、設施條件,選擇普及面廣、安全性強、能滿足學生健身需求的有特色的教學項目。
高校體育課程既是一個人學校體育的終點,又是一個人成為社會體育一分子的起點,我們作為高校體育教師肩負著為社會體育發展培養中堅和骨干的重任,大學階段不僅要強健學生的身體素質,更要促進其身心健康全面發展,使其具有完善的人格,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建設人才奠定堅實的身心基礎,要培養學生具備社會需要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其走進社會后仍能持續參與體育活動,成為身心健康的社會公民和家庭成員奠定可持續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著眼于大學生身心可持續發展,著眼于和社會體育有機銜接,培養學生長遠的、可持續的健身能力,養成終身體育習慣。
(二)教學目標
大學生思想活躍,接受新生事物快,閑暇時間相對充裕,通過體育教學,努力使學生掌握兩到三項運動技能,使其至少在一個項目上形成體育愛好,進而養成自覺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加強科學的健身理論教學,使學生掌握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和體育衛生保健常識,能夠結合自己的年齡和身體素質狀態制定科學的健身計劃,奠定堅實的科學體育健身的理論基礎,會參與多種形式的健身項目,養成終身體育習慣,最關鍵是要引導學生激發自己內在的參與體育鍛煉的需求,內因才是起決定性的因素。
(三)特色教學
1.開設有特色的運動項目進行教學,緊跟大眾健身發展的前沿,針對男女生不同的體育興趣和健身需求,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比如深受女生們喜愛的NIKE炫舞,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有氧健身操課程可以開展,如廣場舞、尊巴舞、有氧拉丁健身舞等,而不再是僅僅教授一些健美操規定套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自覺地參與健身。當然,每年搞一兩次大型的炫舞活動只能起一個推動普及的作用,雖然也通過課堂教學進行了普及,但真正的目標應該是象廣場舞那樣形成一個經常自發開展鍛煉的常態,一周有三到四次,每次大概一小時的組織鍛煉,并且定期都有內容的不斷更新,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真正的健身氛圍,達到健身目的,同時促進教學相長。
繼續通過課堂教學推廣普及極限飛盤項目教學,此項目是在國內剛剛興起的運動項目,才進行兩個學期的推廣教學,便已經深受一部分男生的喜愛,通過已經舉行的兩次極限飛盤比賽來看,我們發現學生的不同運動興趣點,很有一部分同學平時對籃球、足球不感興趣,根本玩不好,但是玩極限飛盤卻上手很快,找到了運動的自信心和運動特長,在課余時間也能自覺出來運動健身。我們希望通過二——三年的推廣教學不斷總結,先解決學生的技術問題,再解決戰術打法的問題,然后把比賽形式再拓寬,比如:飛盤擲遠賽、擲準賽、勇氣賽、花式飛盤賽、高爾夫飛盤賽等,逐步形成特色,最終達到使學生像經常打籃球、踢足球那樣自覺組織參與飛盤運動的鍛煉習慣。
另外今年新來的體育教師是體育養生專業,我們也計劃把更多的導引養生功法引入課堂,滿足不同學生的體育興趣需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體育養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針對大學生群體,很多人對體育養生還帶有偏見,認為那是老年人的專利運動項目,不適合自己,其實適度運動才真正有利于改善生命質量,動靜結合才是養生之道,而不是年輕人喜歡的劇烈運動,社會上的養生功法名目繁多,良莠不齊,我們也希望通過體育養生課程的開展,傳授規范有效的養生功法,拓展學生的健身項目,滿足一部分體質本來就比較弱的學生健身需求,使他們增強體質,強健身心。
同時,也探索把更多的傳統體育項目逐步引入課堂,如跳繩、空竹、毽子等,這一類項目對場地、器材要求不高,又安全,趣味性也強,有著比較廣泛的群眾基礎,很多項目學生打小就玩過,只是現在這些傳統體育項目也與時俱進,玩的花樣更多了,如果真的想玩好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更需要有恒心和毅力,這樣不僅達到了健身效果,激發創新熱情,形成了運動特長,還找回了童年的樂趣。今后可以舉辦一些單項的挑戰極限賽,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找到實現自我價值、證明自己能力的途徑。
繼續加強集體項目的教學,如籃球、足球等項目,老的教學內容必須賦予新的教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尊重這些團隊項目本身的特點和規律,以及學生處于業余階段的事實,更新教學理念,在加強最基本的、最實用的技術教學的基礎上,必須重點通過課堂的教學比賽去強化團隊協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全局觀,克服單打獨斗現象,教師要認真的參與到教學比賽中,對學生在技戰術運用方面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戰術意識的養成不是靠在戰術板上講講就可以解決的,必須通過加強課的小結來實現,首先要使每個人找到自己在場上的位置,然后清楚自己在這個位置上進攻和防守時的不同職責,知道如何與周圍的同伴協作,要樹立球隊的中場核心,強調對中場的控制,教師要用心的培養其自信心和開闊的視野,必須讓他得到全隊的認可,要通過課后小結使大家清楚地知道整節課的表現,不足在哪里,如何改進,整體比上次課有否進步,不能直接就宣布下課,真正達到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團隊協作的教學目的。
2.多舉行各單項的競賽,盡量突出集體項目的競賽,以賽促教,以賽促練,以賽帶動推廣,提高影響力,鼓勵走出去參加競賽和交流活動。畢竟年輕人都有好勝不服輸的個性,都希望表現出自己的特長。鼓勵學生以社團的形式加強對外體育交流參與競賽,重點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全局觀,培養學生樂觀向上、尊重對手、勝不驕、敗不餒的優良品格。
3.具體教學進度安排方面,突出最實用的基本技術,要圍繞運動項目本身的特點和規律,規范基礎動作,增加練習時間,變換練習方法,每節課不宜安排太多練習,重在掌握住,多開展課堂教學比賽,并以此促進學生對基本技術的重視,最終以培養團隊配合意識和大局觀念目標,引導學生不僅會參與鍛煉和比賽,還要使學生在戰術層面上會欣賞和評價高水平的比賽。
4.重視一些小眾運動項目的課外輔導。如健身房的健美鍛煉,我院的健身房規模不大但器械全面,足以滿足一般的健身練習,經過六年的帶動培養,從只有老師去練到現在已經有一批男生經常性的自覺進行健美訓練,人員比較分散,來自各個年級專業的都有,已經形成一個傳、幫、帶的良性循環,訓練自覺、刻苦,很多學生都收到了很好的訓練效果,人變得健壯有型了,更自信了,最重要的是真正養成了健身習慣,更有兩人畢業后到健身房做了健身教練,收入可觀,把自己的愛好發展成了很好的謀生手段。再如籃球社、舞蹈社和輪滑社等,學生都能自覺組織鍛煉,應進一步的加強支持和指導。
5.教學評價。體育成績的評定,以往的教學評價只是簡單的技術和體能指標,完全不能衡量學生一個學期的進步程度和學習態度,必須重視學術的課堂表現,重視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是促進學生加強鍛煉的一個壓力因素,必須嚴格執行。考勤與課堂表現占20%,身體素質占30%,課堂教學內容考核占50%,并且這部分成績里還包含10%-20%技術評定。
6.師資方面,要求一專多能,向全面教學型發展,根據學院的青年骨干教師提高計劃,鼓勵教師進修學習;加強現代科學健身理論的學習,向學生傳導正確的健身理念;在運動技能方面,每個人都要結合自身優勢,有計劃的學習一些新項目,盡力做到互補。
(四)教學科研
鼓勵老師們立足教學開展教學研究,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加以研究和解決,通過教學實踐去檢驗,實現從實踐到理論,再用教學實踐去驗證科研結論的良性循環,培養科研骨干和學科帶頭人,力爭產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參加高層次的科研項目,以便更好的知帶教學和服務社會。
二、建議
1.加強信息化大數據管理,把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成績進行統計,便于通過大數據分析研究,為體育科研打下堅實的數據基礎。
2.盡量增設不同項目專長的體育老師。
3.盡快出臺科研獎勵辦法,提高老師進行教育科研的積極性。
4.增加室內運動場的建設。
5.完善體育器材管理,設立專門的器材保管人員,一是避免丟失,加強維護,二是為學生課外活動借器材提供方便。
6.大力支持學生創辦社團,為社團的發展提供資金、師資、場地、器材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2]朱玉群.孫鎮雷.程亮.大學體育與健康[M].北京: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