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京市金陵中學自被確立為江蘇省高品質示范高中首批建設立項學校以來,通過深度調研,基于高品質育人的邏輯起點,努力構建“一體八維”教育生態,以“少年精神”涵育師生品行,以“生命·生活·生涯”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以“高中—高校”貫通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以“互聯網+”助力育人方式轉型,以家校社共同體提升育人功效,系統推進學校育人創新實踐。
【關鍵詞】高中教育;高品質育人;“少年精神”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23-0045-05
【作者簡介】孫夕禮,南京市金陵中學(南京,210000)校長,正高級教師。
作為江蘇省高品質示范高中首批建設立項學校,南京市金陵中學(以下簡稱“金中”)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立德樹人為教育之本,遵循教育教學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通過傳承“少年精神”,創新育人方式,優化教育生態,塑造時代新人。
一、深度調研,尋找高品質育人的邏輯起點
金中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省教育廳關于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基于學校的辦學現狀和未來發展,從立德樹人、辦學思想、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學校治理、校園生活、人才培養、智慧教育、國際交流、發展生態十個方面,運用SWOTS法(S指優勢、W指劣勢、O指機會、T指挑戰、S指行動策略)進行深度調研。同時,通過與教育專家、教師、學生、家長的對話交流,找到了學校高品質辦學亟須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為建構高品質育人生態提供了理念再構和實踐再構的切入點。
1.高品質育人需要秉持“以生為本”的育人理念
《省教育廳關于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的意見》提出,高中教育要“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職業發展做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為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并將“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三個教育根本問題落到實處,學校需要綜合考量辦學思想、育人目標、課程資源、教師的專業水平、學生的學習能力等諸多要素,將“以生為本”這一育人理念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各環節之中,為學生提供高品質的校園生活,進而促進學生全面、自主、個性化和可持續化發展。
2.高品質育人需要構建“德身心”健全的育人系統
“促進高中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是江蘇省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高品質育人要求學校重視學生“德身心”健康教育,強化品德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青春期教育,讓學生在校園生活中強健體魄,向真、向善、向美、向上,蓬勃生長、成就夢想。
如何將“德身心”與“生命、生活、生涯”教育有機整合、系統實施,需要以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為核心,用共同的育人目標來建構育人系統;需要尊重本源,遵循規律,從多角度關注學生生命的完整性和終身性;需要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讓學生學會責任擔當,激發自我潛能,自覺規劃未來;需要通過精心謀化、科學指導、有序推進、有效評估、及時反饋,確保學生健康成長。
3.高品質育人需要開發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高端課程資源
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全面提升學生素質,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拓寬學生的學科視野。這就要求學校充分尊重學生人格,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需求,通過課堂教學、社團活動、社會實踐、與高校聯合等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與創新能力。
“南京大學·金陵中學準博士培養站”與“東南大學·金陵中學未來卓越工程師培養基地”是金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兩個重要項目,面對高品質發展的時代需求,需要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根據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規律,考慮各種教育因素的綜合影響,開發高端課程資源,探索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與路徑。
二、優化設計,構建“一體八維”高品質育人的教育生態
建設高品質示范高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學校發展的諸多方面。金中通過細化創建方案、分類分層實施、整體協同推進,系統構建“一體八維”高品質育人的教育生態。
1.“一體”:指向學校教育生態的系統思考
金中倡導“開放辦學、科學管理、內涵發展、張弛有度、自由成長”融于一體的教育生態。具體表現為:面向國際、社會、高校和未來,基于人文關懷、制度文化、智聯數據的辦學效益提升,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堅持自然與應然的辯證統一,積極提升學校課程、課堂、師資、管理、評價的品質,讓學生在民主寬松、和諧向上的氛圍中成長,不斷追求并實現生命價值。
2.“八維”:指向學校教育生態要素的整體建構
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需要師生的密切配合,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協同推進。金中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將學校發展的諸多要素提煉整合為八個維度。
一是構建“立德樹人、自由成長”的課程體系。金中堅持面向未來、面對全體,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特長發展、卓越發展,融通我國高校和國際學校的優質課程,開發了具有前瞻性、豐富性、綜合性、選擇性和時代性的校本課程,從目標、內容、方法、實施、評價等角度研制出《金陵中學課程規劃4.0版》和各學科課程實施方案。
二是打造“互動、高質、共生”的生命課堂。金中依托國家級課題和省級課題,積極研究生命課堂的學科教學方式,打造互動融合的教學模式和學習范式;課堂教學突出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相互滲透,關注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培養;強調新技術的有效運用,以及師生生命活力在課堂的激發和張揚。
三是創新“引領、多樣、務實”的人才培養方式。金中依托教育部重點課題“‘高校—高中貫通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實踐研究”,優化理科實驗室、省級課程基地、科創中心和省化學創新中心,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共同構建貫通培養創新人才的課程體系和合作機制,使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是建設“和諧、協調、人文”的校園文化。金中以“少年精神”為核心文化引領學校發展,強調師生共建共享、厚積厚植和諧的教育土壤,通過品牌文化活動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自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目前,“少年精神”已成為推動金中高品質發展的精神力量。
五是實現“高品質、能跨界、常態化”的專業生活。金中采取“分級分類”培養策略,從師德、師能、創新三個方面,分別對新手教師、成熟教師、骨干教師、名特優教師進行培養;成立學術型教學研究共同體、跨學科項目研發共同體,鼓勵青年教師進行雙語教學。
六是打造“盡職、合作、服務”的管理團隊。金中強調管理的人本化、民主化、科學化和信息化,重視培養教師的責任意識、合作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強化職能處室和年級部的統籌協作,強化管理團隊的履職能力,增設升學指導處和合作辦學處,加強校內外、境內外合作辦學,并取得了一定的辦學效益。
七是建成“高端、實用”的智慧校園。金中通過建立STEAM中心,升級“智慧校園”,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建數字化、云端化、智能化、物聯化的“泛在學習場”,建成融合教學、管理、服務的智能化平臺,提升數據智聯整合力,支持課程的實施和創新,實現互聯智能。
八是構建“合力、共進、開放”的育人范式。金中聯合家庭、社會、國際,匯聚育人合力,共育英才,通過開設“之本學堂”,加強家校合作;充分利用南京高教、科研與社區等豐富優質的資源,共建課程平臺,深化合作;堅持國際部外籍教師和本部教師共享共研。
三、系統推進,創新“一體八維”高品質育人的學校實踐
1.堅持立德樹人,以“少年精神”涵育師生品行
“少年精神”是金中獨有的文化氣象與精神氣質,包含從建校初期的愛國精神、求真精神,到改革開放時期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再到為了適應未來發展而賦予的少年夢想、青春文化、時代使命。歷經135年,“少年精神”已經融入師生的血脈,成為全校師生員工的精神自覺與行為規范。金中通過“少年精神”激揚學生生命活力,引領學生向陽而生、向善而為、向美而行,不斷挑戰自我,不斷超越自我,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以青春之我貢獻偉大時代。
金中將“少年精神”融入豐富多元的校本課程和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養成謙遜仁愛、獨立堅韌、合作創新的品格,以及批判質疑,勤于反思、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每年的文化節、讀書節、科技節、美食節、合唱節、達人秀、籃球賽、足球賽、龍舟賽、“益”起跑等特色文化活動,讓學生點燃生命激情,展示青春風采,體驗成功快樂。學生在活動的熏陶下形成了高尚的人格、良好的習慣和正確的思維方式,從而喚醒自身的責任意識,自覺樹立起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遠大志向。
“少年精神”激發了師生的青春活力、內在動力和創新能力,也促使金中的文化品位不斷提升。教師涵養師德、提升師能,銳意創新;學生更具生命意識、生活能力與社會擔當。教師、學生和家長對“少年精神”的認同感與內生力持續增強,形成了推動金中高品質發展的巨大動力與合力。2022年8月18日,金中和江蘇省教育廳、新華報業集團及其他單位聯合主辦“對話·少年精神”主題分享會,不僅向世界傳播了金中“少年精神”的特質與內涵,更為大學、中學、小學的思政課程一體化貢獻了金中經驗。
2.遵循以人為本,以“生命·生活·生涯”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生命·生活·生涯”教育旨在落實“為學生一生奠基、對民族未來負責”的辦學理念,努力幫助學生打好“德身心”基礎。生命教育強調尊重本源、遵循規律;生活教育注重提升素養、融合浸潤;生涯教育突出激發潛能、規劃未來。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涯教育分別指向自然人、社會人、筑夢人的培育,讓每一位學生在高中學習生活中獲得愉悅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金中將“人文科學素養交融,具有完整人格和創造精神的人”作為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修訂《德育課程綱要》,系統實施“生命·生活·生涯”體悟工程和道德成長的“拔節孕穗”項目,通過“在親歷中堅定信仰、在體驗中成長規劃、在服務中感恩自律、在對話中洗禮明志”四大行動,培植學生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讓每一位學生在民主人文的教育環境中體悟生命珍貴、感悟生活智慧、覺悟自身未來、明悟時代使命,在心靈深處烙下“會健體、懂審美、立大志、知感恩”的青春印記。
金中建立“生命·生活·生涯”輔導中心(個體心理輔導室、家庭心理輔導室、團體心理活動室、生涯規劃體驗室),利用“課程平臺、行動平臺、輔導平臺、銜接平臺”,實現“德身心”課程創新、學科滲透、融通共育。每個年級建立“1+N”心理健康工作模式,“1”指專職心理教師,“N”指分管領導、年級主任、班主任、兼職心理輔導員等。金中每周開設3節體育課,分項教學,周一至周五上下午均設有大課間。同時,對學生身心健康狀況進行定期檢測,跟蹤管理,建立學生心理健康及家長學堂云平臺。金中把學生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對課程、教學、作業、考試、作息時間,以及校園安全等教育教學管理中的關鍵點、敏感點設定底線、劃定紅線。
3.深化課程改革,以“高中—高校”貫通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為了更好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金中一直堅持“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主張“五育并舉、以人為本”,實施“研究性學習課程”,全面建設校內外課程資源,整體建構普通高中和國際高中課程。
金中堅持面向未來、面對全體,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特長發展、卓越發展,融通高校、國際等優質課程,構建了“八域三級”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每一個領域都包含國家課程和學校開發的特色課程;每一個領域都包含不同的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每一個領域都為學生達成共性的基準目標、獲得個性化的發展、成就與未來可持續發展,提供不同廣度與深度的共通基礎型、自主拓展型和拔尖創新型課程。金中設有“物化課程基地、生涯規劃課程基地、科創課程基地、化學創新中心”,為學生創設了豐富、多元、可選擇、可創意、個性化的200余門必修和選修課程,讓學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學習實踐和成功體驗。
金中與南京大學開展“高校—高中”貫通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實踐研究,成立由課程專家、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等組成的課程研發小組,鼓勵教師進行課程整合與創生。金中開辦“南大講堂”,形成金中版“百家講壇”,邀請南京大學教授來校開設特色校本選修課,內容涵蓋人文素養、科技創新、藝術欣賞、升學指導、生涯規劃等。目前,南京大學已有50多位教授為金中學生開設選修課和主題講座。金中學子與南京大學教授面對面交流,金中教師與南京大學教授同講一門課,已成為金中貫通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優勢與特色。
4.建設智慧校園,以“互聯網+”助力育人方式轉型
金中一貫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高起點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比如,建設智慧校園,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現代化精細加工等技術應用于學校管理、教育教學與教學評價等環節;積極探索基于“互聯網+”的教育內容與方法變革,創新教與學的方式,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服務學生個性化發展,助力育人方式轉型。
金中以理念創新、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為重點,推進“大數據精準教學”“智慧融通的項目學習場”“智能體育”“智慧圖書館”等教育項目;充分利用學校“雙高”合作平臺,依托學科創新中心實施英才計劃,以“創新、融通、泛在”為主題,整合育人方式轉型的學習資源;為學生特色發展提供豐富多樣的場地、工具、課程等實際支持,真正實現智慧教學、智慧管理、智慧科研、智慧服務。
金中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基礎、學習能力,通過智能優選為學生定制培養方案,最大限度地提供滿足學生個性特長和發展需求的課程,真正將“以人為本”理念落實到辦學細節中。同時,在保護高中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反思意識、發展批判思維、開發創造潛能、提高交流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等方面進行了諸多實踐探索,并積累了一定的寶貴經驗。
5.創新育人范式,以家校社共同體提升育人功效
家校社協同育人旨在讓所有教育參與者同頻共振、同心合力。金中“之本學堂”為家長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指導家長開展親子活動,幫助學生規劃人生、設計未來。“鐘樓漫談”家長沙龍,邀請家長對熱點教育話題進行討論,通過交流溝通、思想碰撞達成共識,促進家校良性互動,形成教育合力。
金中注重培養教師的家校共育能力,定期組織研討家校溝通的有效方式、成功經驗和存在困惑,邀請專家為教師開設“社會學視野下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學建設”等課程,進行家校共育理論和工作指導策略的系統培訓,提升教師建設和研究家校共育課程的能力。
金中開發了30余門社區課程,讓學生走進社區、高校、企事業單位,體驗職業生活,感受勞動甘苦。金中開展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行走的課堂更精彩”社會實踐與研學活動,組織的“奮斗的青春最美麗”模擬招聘會,為學生創設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實踐平臺,提高學生的社會行動能力。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高品質的教育,意味著教育者要有大視野、大格局、大境界、大智慧。在邁向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全體金中人將繼續先行先試、積累經驗、創新創優,為江蘇省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作出新貢獻,開創教育新氣象。
責任編輯:王冬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