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省常州市金壇華城實驗小學堅持踐行“共享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辦學理念,在“雙減”政策和《金壇區中小學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的指引下,確立了“項目引領,整合推進”的行動路徑,旨在從學校強化常規作業、年級優化拓展作業、班級細化實踐作業三個層面展開項目化探究,助推師生實現幸福成長。
【關鍵詞】作業管理;基礎作業;拓展作業;實踐作業;幸福成長
【中圖分類號】G622.4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23-0063-04
【作者簡介】龔海勝,江蘇省常州市金壇華城實驗小學(江蘇常州,213200)副校長,高級教師。
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金壇華城實驗小學(以下簡稱“華小”)堅持踐行“共享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辦學理念,在“雙減”政策和《金壇區中小學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的指引下,探尋“減負”與“提質”的聚焦點,從學校強化基礎作業、年級優化拓展作業、班級細化實踐作業三個層面推進研究,旨在實現師生的幸福成長。華小以“三層行動,助力幸福成長”課題為抓手,推進“雙減”工作,在構建作業體系、創新作業設計、打造生長課堂、提升核心素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學校層面:強化基礎作業,培植“幸福成長”根基
1.落實常規有手冊
為了確保每一位教師都能知曉并切實開展各項教學管理工作,學校制定了《教學管理工作方案》,明確了備課、上課、作業、輔導、教研等五個方面的管理細則,匯編了供教師和行政人員分別使用的兩本《教學管理工作手冊》。華小分學科、分年級、分階段,讓學校的名師和行政人員引領相關教師精心設計基礎作業、拓展作業、實踐作業,還鼓勵教師借助手冊中的“自主作業設計表”合理改編作業、自主創編作業,減少對教輔材料的依賴。
2.作業運用有層次
華小按照“強基礎、展思維、提素養”的原則,堅持“一減一增”,即減少書面作業的量,增加實踐和探究類作業,初步構建了“333”作業管理體系。
第一個“3”是指統籌作業的三個層次:校級基礎作業、年級拓展作業、班級實踐作業。三級作業最終匯編成各學科的《作業設計與運用情況一覽表》。
第二個“3”是指統籌時間的三個整合:校級基礎作業包括教輔類、過關類作業,一般在課堂教學、課后服務時間內完成;年級拓展作業包括課時類、單元類作業,一般在常態課、教研課中落實;班級實踐作業則為主題類、閱讀類作業,一般與晨讀午讀、社團活動、課后服務等整合推進。三層作業的時間都得到了保證。
第三個“3”是指統籌項目的三項活動:一項閱讀活動(課標薦讀+午讀暮省),一項體育活動(每天1小時戶外運動+居家親子運動),一項藝術活動(課堂教學+興趣活動)。學校采取課程落實與居家自主選擇相結合的方式推進以上三項活動,既發揮了學生的特長愛好,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3.作業批改有規則
華小從作業規范入手,以備課組為研究團隊,歸納總結了近年來華小規范作業中的一些亮點,逐步形成了華小學生做作業、教師批作業的規范體系。一是總體要求,規定了分數格的大小位置、使用方法,規定了等級格式、激勵方式,規定了批改格式、批改時間,規定了作業用筆、書寫要求;二是學科要求,既梳理列舉了各學科的作業類型,又規定了各類作業的完成要求,還規定了針對各類作業的批改要求。
對于學生作業,教師原則上要全批全改、及時批改。為個別學優生、學困生專設的作業,教師要堅持面批面改;對于經常不能按時完成或馬虎對待作業的學生,教師應認真分析原因,有針對性地加以個別輔導和教育引導。
4.作業評價有分類
校內統籌基礎、拓展兩類作業實行自評(學生圍繞完成態度、完成效率進行自評,達到一項得一星)、師評(教師采取等級制,結合語言評價、印章激勵)、校評(由教導處組織優秀作業展評,評選“作業風采之星”);實踐作業實行交流展示評價,擇優在學校層面進行特色作業展示;每月還實行“教師+家長”共評的方式,對學生的閱讀、體育、藝術三項活動情況進行總結反饋,開展分享活動,發放爭章卡。
5.作業監控有平臺
一是作業審核平臺。學校實行每日作業“教師手冊記錄制度”和“文檔填報公示制度”,逐步形成“學科教師公示—班主任總協調—教研組長檢查—學科主任考查—督察組再抽查—科室宣傳報道”的“線上和線下”一條龍作業管理模式。
二是服務統計平臺。每日課后服務結束前5分鐘,教師負責統計完成作業的學生人數,并在學生名字后標星號,經常獲得加星的學生將成為期末“作業之星”的候選人。
三是作業展示平臺。學校在班級園地、過道展板、連廊櫥窗、學校網站開辟“作業風采之星”專欄,引導學生學習身邊的榜樣,獲取正能量。為了達到“以展促教”和“以展促學”的展評目的,華小每學期組織一次全校“作業風采展”活動。
二、年級層面:優化拓展作業,激發“幸福成長”活力
1.作業研究有方向
華小不僅積極推進常州市新優質學校高品質項目“‘一主三翼式單元整體教學的研究”和常州市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模型意識的研究”,還借助“集團教師培養平臺”“各級課堂研究平臺”兩個平臺和“集團名師工作室”“青年教師工作坊”兩個團隊,努力實現作業研究由外在的完成任務向內在的深度研究轉型。學校不僅利用周前會向教師做金壇區“課堂教學‘3有4能5愛目標”“雙減工作的‘135行動”的文件解讀,還做了指向作業設計的“四個轉變”“五個原則”的理論指導。除此以外,華小推進校級教研組和年級教研組的兩層研學,分學科、分時段由學科主任和教研組組長組織教師學習內化《名師作業設計新思維》中的新理念、新設計。
2.作業設計有體系
華小著重圍繞“單元整體教學”展開常規化研究,對“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訓練目標”進行有序梳理。華小以語文學科為突破口,由語文學科核心組成員研制了指向讀寫的《課時作業指導建議單》,設置了“讀一讀”和“寫一寫”兩大版塊。教導處語文學科主任牽頭,由六個年級的語文教研組組長組織教師完善了《建議單》,其中包含“讀讀建議”“理理篇目”“看看特點”“寫寫練筆”等版塊。華小還發揮集團師資的教研力量,分階段匯編了基于教材課時和單元的練習作業。
3.課時作業有分層
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教學才能有針對性。華小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在課時作業中設計了有針對性的彈性作業,促進每個學生都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一是作業分層。班內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較大差異,作業難度要有分層,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選擇完成。以語文學科為例,華小嘗試整體設計了“說一說畫面”“寫一寫情景”“演一演對話”等分層練習。華小還注重整理積累單元當中重點知識的專項練習,搜集常考易錯題,建立典型題庫,確保學生在復習時能有針對性地進行精講專練。
二是時間分層。華小對學生提交作業的時間進行分層:對于完成快的學生,要求第二天就提交作業;對于完成慢的學生,可以緩一兩天交作業。
4.作業研修有層級
一是年級教研。每兩周一次的教研組活動,在立足“教研課”的基礎上,靈活選擇理論分享、經驗分享、作業設計、備課設計等其中一項進行組合,豐富教研活動形式。蹲點領導、教研組組長要認真組織“教·研·寫”工作,一般采取“確定課題—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課堂觀察—評課會診—隨筆寫作—報道宣傳”的教研組研修形式。
二是校級教研。入職5年以內的新教師,每學期都要上校級教研課;40周歲以內的教師,一學年至少上一節校級教研課。全校同學科的教師全程參與聽課,各年段教師全程參與研討活動。每學期兩次的校級青年教師教研活動,以主題指向“作業設計與運用”的教研周形式有序推進。每次活動采取“2+1活動流程模式”,即2位青年教師上教研課,1位骨干教師作經驗分享。在活動推進中,教師探尋作業設計的新方式,探索課堂的新模式。
5.作業運用有評價
為了確保“作業設計與運用”落到實處,在“聽課”和“評課”環節中,華小組織教師借助《華城實驗小學“生長課堂”學科教學評價表》關注三個環節:作業設計——觀察教師對教材訓練要點的梳理能力,依據訓練要點能否設計出有質量的作業練習;作業運用——重點觀察師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評價教師對作業的運用是否合理;作業效果——觀察學生圍繞作業練習所表現的課堂學習行為,由此來整體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
三、班級層面:細化實踐作業,挖掘“幸福成長”潛能
1.實踐作業有主題
班級依據單元訓練目標,提出訓練重點,設計整合作業。單元內容學習結束后,各班用類似項目的作業統領一個單元的實踐活動,具有指向性強、易操作、可檢測的特點。作業類型主要有三類:應用寫作類,包括書信、日記、導讀、讀后感、演講稿、建議書、人物傳記、研究報告、自我介紹等;設計制作類,包括剪報、手冊、方案、手抄報、資料卡、明信片、推薦卡、口袋書、紀念冊等;文學創作類,包括兒歌、詩詞、散文、劇本、科幻小說、兒童詩、童話故事、寓言故事、名著改編等類型的作業。不同類型的作業既激發了學生樂于完成作業的熱情,又拓展了作業的內容,還提高了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
2.主題活動有設計
為了確保有序有效地推進學科主題活動,學校組織教研組組長和青年教師協作組精心編制了學科“主題實踐活動設計”,設計主要分“活動分析”“活動導入”“活動過程”“活動評價”4個活動模塊。每個模塊活動依據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結構特點,以“微行動”方式展開,如我調查、我設計、我展示、我評價、唱一唱、仿一仿、畫一畫、演一演等,促進學生動手、動腦和親身實踐。實踐課一般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做等能力的單項短線實踐課;二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做等能力的整合長線實踐課。
3.活動推進有整合
主題實踐作業做到“活”一點、“新”一點、“趣”一點、“奇”一點,把發展創造性思維寓于趣味之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因此,各年級基于課本圍繞“單元主題”努力做到兩個“整合”:一是內容有整合,采取“課程內部優化統整”和“跨學科融合統整”的方式,尋求學科內容的有效整合;二是時間有整合,合理分配作業時間,嘗試學科課堂與社團活動、課后服務、其他學科(尋求其他教師指導)等時間相結合,組織學生有序開展實踐活動,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把作業變成一種“藝術”。
4.閱讀實踐有序列
整本書閱讀的書目選擇和教材中的單元有密切的聯系,有的是主題相似,有的是體裁相似,有的是內容相似,有的是閱讀策略相似。華小從相似點入手尋求結合點,每學年基于教材梳理選擇5~10本圖書引導共讀。學生利用午讀、課余等時間自由閱讀,教師借助閱讀課指導閱讀。學校通過導讀激趣課、交流探討課、展評分享課等課型,積極推行“兒童主題閱讀”,充實、豐富、升級讀書活動的內涵,開展“整本書閱讀”的深層次讀書活動,積極倡導親子共讀和師生共讀,為學生的心田播下最美好的種子。
5.課后服務有拓寬
華小建構了“基于‘學科+模式的課后服務活動課程體系”,進一步拓寬了實踐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形成了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多元局面。
一是設置“學科+”課程。華小設置了以“單學科”為主的課程項目,如藝體類的“華之聲”合唱團、布上丹青、繩彩飛揚等,科技類的阿U編程、電子工程等,勞技類的創意衍紙、一號農場等,學科類的數學思維訓練、快樂英語閱讀等。同時,學校以語文、數學、英語學科為主,設置了“學科+”課程整合項目。
二是設計“學科+”活動。為了確保課程活動的質量,華小要求教師“先備課后活動”,每節課主要分活動導入、教師示范、學生活動、互動評價四個環節。學校還建立專人巡查、專人備案、學期表彰等管理制度,保障了課后服務的成效。
責任編輯:汪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