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向菁 ,楊少杰 ,王克堅 ,藍育智 ,孔 彩 ,王 濤 ,吳長翠
(1)云南省人口和計劃生育科學技術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21;2)云南省科學技術院,云南 昆明 650051;3)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婦幼保健院,云南 瀾滄 655600)
兒童青少年時期是身心健康及生長發育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直接影響到成年后的健康,也影響人口素質。兒童青少年時期的生長遲緩可能會導致其發育不良和成年后矮小[1],由于早期生長遲緩的遠期影響通常與經濟、飲食和生活習慣相關[2],兒童青少年時期的生長遲緩可能造成惡性循環[3]。超重和肥胖已經成為比低體重更為常見的全世界兒童青少年一個主要的健康問題,是影響全球兒童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4-5]。不同經濟文化、地域、民族之間,青少年的生長發育也存在差異。瀾滄縣位于云南省云南省西南部,是全國唯一的單一拉祜族自治縣,本文通過2021 年對瀾滄縣7~9 年級女性青少年進行現場體格檢查,了解拉祜族地區青少年發育情況和影響因素,為完善拉祜族人群青春期衛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為云南生殖資源數據庫建立提供基礎數據。
按照《生物資源數字化開發應用現場實施方案》,整群隨機抽取瀾滄縣5 所中學在校7~9年級12~18 歲青少年女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按國家生物安全和醫學倫理管理相關要求通過倫理委員會的認定,現場調查開始前將測試目的、內容向學生和家長做全面而詳細的解釋,并且完成書面知情同意書簽訂后開展工作。
瀾滄縣5 所中學在校7~9 年級12~18 歲青少年女生2 870 例,平均年齡(14.42±1.00)歲,平均身高(153.86±5.66)cm,平均體重(49.11±9.05)kg,平均BMI(20.69±3.24)kg/m2。拉祜族1 006 例(35.1%);漢族700 例(24.4%),哈尼族402 例(14.0%),彝族237 例(8.3%)、佤族246 例(8.6%)、傣族145 例(5.1%)、布朗族82 例(2.9%)等。居住地農村2 128 例占74.1%,留守兒童179 例占6.2%,見表1 。
表1 調查對象基本生理指標()Tab.1 Basic physiological indexes of the investigated subjects()

表1 調查對象基本生理指標()Tab.1 Basic physiological indexes of the investigated subjects()
所有測量嚴格按照《生物資源數字化開發應用現場實施方案》依據《學生健康檢查技術規范》(GB26343-2010)[6]規定的方法測量學生身高、體重。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在嚴格監督下完成,保證數據可靠性。現場采用統一的質控要求。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體重(kg)/身高(m)2。
采用回顧性調查法,通過自制調查問卷在經過培訓的醫師指導下填寫,內容包括戶籍地、居住地、是否留守兒童、月經初潮情況等。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7 歲~18 歲兒童青少年身高發育等級評價》[7]《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與肥胖篩查(WS/T 586—2018)》[8]、《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營養不良篩查(WS/T 456—2014)》[9]、《7~18 歲兒童青少年高腰圍篩查界值(WS/T 661—2018)》[10]進行評判。營養不良由身高篩查生長遲緩、BMI 篩查輕度消瘦和中重度消瘦三者合計得出[9]、營養過剩由BMI 篩查超重和肥胖合計得出[8]。
檢查信息采用MS SQLSERVER 建數據庫雙人雙錄入SPSS20.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采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率(%)等方法,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分析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等級資料采用列聯系數相關性檢驗分析,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不同民族間身高發育等級總體存在統計學差異(P< 0.01),農村身高發育等級評價低于城市,有統計學差異(P< 0.01)。是否留守兒童比較未發現有統計學差異。通過列聯系數相關性檢驗分析發現身高發育等級評價隨年齡增長中下等、下等有增加趨勢,對民族進行分層分析發現拉祜族Kendall’s tau-b值-0.093,P< 0.01,其他民族未發現有此趨勢,見表2。

表2 身高發育情況的分組分析[n(%)]Tab.2 Grouping analysis of height development [n(%)]
被調查人群,平均身高(153.86±5.66)cm,平均體重(49.11±9.05)kg,平均BMI(20.69±3.24)kg/m2。
身高篩查發現生長遲緩82 例(占2.9%),農村女生的生長遲緩發生率69 例(3.2 %)高于城鎮女生13 例(1.8%)(P=0.036),不同民族間身高身高篩查生長遲緩存在差異(P< 0.01),是否留守兒童比較未發現有統計學差異,見表3。通過列聯系數相關性檢驗分析發現身高篩查生長遲緩隨年齡增長增加趨勢,對民族進行分層分析發現拉祜族Kendall’s tau-b值0.094,P< 0.001,漢族Kendall’s tau-b值0.090,P=0.017,哈尼族Kendall’s tau-b值1.07,P=0.021,其他民族未發現有此趨勢。

表3 營養不良篩查身高篩查分組分析 [n(%)]Tab.3 Grouping analysis of malnutrition screening and height screening [n(%)]
BMI 篩查發現中重度消瘦33 例(1.1 %),輕度消瘦41 例(1.4%)、超重391 例(13.6%)、肥胖178 例(6.2%)。肥胖發生率城鎮78 例(10.5%)高于農村100 例(4.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通過列聯系數相關性檢驗分析發現肥胖檢出率隨年齡增長有下降趨勢,是否留守兒童比較未發現有統計學差異,見表4。

表4 BMI 篩查分組分析[n(%)]Tab.4 BMI screening [n(%)]
高腰圍篩查發現,正常腰圍1 712 例(59.7%),正常腰圍高值594 例(20.7%),高腰圍549 例(19.1%)。城市高腰圍發生率192 例(25.9%)高于農村357 例(16.8%),(P< 0.01),民族、年齡、是否留守兒童間未發現差異,見表5。

表5 高腰圍篩查分組分析 [n(%)]Tab.5 High waist circumference screening [n(%)]
初潮平均年齡城、鄉分別為(11.90±0.93)歲和(12.17±0.97)歲,城鎮較鄉村早0.27 歲。城鎮拉祜族女生月經初潮平均年齡為11.91 歲、鄉村拉祜族女生月經初潮平均年齡為12.24 歲,居住在城市的拉祜族女生初潮平均年齡沒有差異,居住在農村的拉祜族女生初潮平均年齡晚于其他民族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1),見表6。
表6 不同居住地不同民族月經初潮年齡情況分析()Tab.6 Analysis of menarche age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living in different places()

表6 不同居住地不同民族月經初潮年齡情況分析()Tab.6 Analysis of menarche age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living in different places()
*P < 0.05。
拉祜族與其他民族比較,身高發育中等偏下、生長遲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1),見表7。

表7 拉祜族與其他民族身高、體重、發育情況比較[n(%)]Tab.7 Comparison of height,weight and growth between Lahu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n(%)]
研究發現,鄉村身高發育等級評價低于城市,有統計學差異(P< 0.01),身高篩查發現生長遲緩82 例(占2.9%),農村女生的發生率69 例(3.2%)高于城鎮女生13 例(1.8%),P=0.04,拉祜族與其他民族比較,身高發育中等偏下、身高篩查生長遲緩,且隨年齡增長有增加趨勢有統計學差異(P< 0.01)。漢族、哈尼族且身高篩查生長遲緩隨年齡增長增加趨勢。與全國的營養不良流行趨勢基本一致[10]。
根據《2014 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報告》[11-12]公布的數據,女生主要以營養過剩居多,2014 年我國兒童青少年肥胖檢出率7~12 歲組城市女生9.71%鄉村女生8.28,13~15 歲組城市女生9.17%鄉村女生6.64%,16~18 歲組城市女生5.68%鄉村女生3.95%。本研究顯示總超重檢出率13.60%,肥胖檢出率6.2%,肥胖發生率城市78 例(10.5%)高于農村100 例(4.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1),與相關文獻研究結果一致[13-16],肥胖發生率隨著年齡增長基本呈逐年下降趨勢與與相關文獻研究結果一致[16-17]。城市學生高腰圍發生率192 例(25.9%)高于農村357 例(16.8%)。
2014 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顯示,云南漢族女孩月經初潮平均年齡為城市組12.18歲,鄉村組12.37 歲[12],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瀾滄縣漢族女孩月經初潮平均年齡為城市組11.92歲,鄉村組12.11 歲,比2014 年報告提前0.26,提示月經初潮有提前的情況。居住在農村的拉祜族女生初潮平均年齡晚于其他民族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1)。有研究顯示,城鄉差異在初潮早發中的作用大于家庭間的社會經濟差異[18]。
綜上所述,瀾滄地區7~9 年級12~18 歲在校女學生體格發育、形態機能指標符合生長發育規律,絕大部分在校學生生長發育達到國家正常標準。拉祜族女生身高發育較其他民族偏低,且隨年齡增加有增加的趨勢,生長遲緩的發生也有趨勢。居住在農村的拉祜族女生初潮平均年齡晚于其他民族女生。營養不良是影響月經初潮的重要因素[19]。兒童青少年肥胖受到遺傳、環境、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20],營養過剩的情況也需要引起重視,特別是城市學生的超重、肥胖以及高腰圍的發生需要關注。
兒童青少年營養風險是影響瀾滄縣12~18 歲在校學生最主要的可干預的健康風險。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醫療衛生保健質量不斷提升,城鄉各族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青少年的營養健康素養并沒有得到提升,青少年的飲食沒有得到合理調控,進入青春期時營養低下更容易生病且影響生長發育,超重肥胖則是成年期肥胖、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過早發生的獨立風險因素。建議針對不同個體引入有循證支持的干預措施增進健康,為營養低下學生制定個性化的診療路徑,營養過剩的青少年建議按照近期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教育部等制定的《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實施方案》進行體重控制,從學校、家庭、衛生保健等多層面通過合理膳食、積極身體活動、心理支持、個體化的營養處方和運動處方等干預措施,加強對兒童青少年的體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