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作為產業工人主體的農民工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新征程上,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增加包括農民工在內的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農民工增加收入面臨著其主體性力量沒有得到充分彰顯的現實困境。充分發揮農民工在市民化和返鄉創業中的主體性作用,有利于增加他們的收入,實現共同富裕。
關鍵詞:共同富裕;農民工;市民化;返鄉創業
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2020年,隨著脫貧攻堅的勝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2035年,共同富裕將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到2050年,基本實現共同富裕。
農民工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又是共同富裕進程中的“后富”群體。農民工及其父母子女實現富裕,可以有效防止返貧和代際貧困的傳遞,對于實現共同富裕至關重要。實現共同富裕要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收入,促進農民工主體性發展對于實現共同富裕有重要意義。同時,我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勞動者素質提出更高要求,農民工只有提高勞動技能,才能真正成為實現共同富裕所需要的勞動力。
一、共同富裕視域下促進農民工主體性生成的重要意義
(一)農民工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主體力量
改革開放后,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進入城市,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鮮血液,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一步。從實現共同富裕整體進程來看,農民工進城務工增加了家庭收入,解決了實現共同富裕進程中的絕對貧困問題。在新征程上,無論是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中,還是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都將繼續為實現共同富裕貢獻力量。
首先,實現共同富裕是奮斗的結果,農民工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一般而言,農民工受教育水平較低,主要從事建筑業、制造業和服務業,是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軍。我國得以實現“兩大發展奇跡”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農民工群體的付出功不可沒。在新發展階段,部分農民工適應了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提高了職業技能,得以從事一些技術型產業,用自己在新時代的勞動助力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其次,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是經濟,農民工持續增長的收入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助力。農民工作為農村脫貧主力軍,其所獲收入維持了整個家庭的基本生活。因此,農民工為絕對貧困的消除作出了重要努力。在新發展階段,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低收入者就近就業,能為新征程中消除相對貧困作出貢獻。
最后,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漸進過程,農民工促進了我國城鎮化的發展。農民工進城務工一方面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另一方面在保障基本生活后購買了城市住房。農民工參與城市建設與購買城市住房推動了城鎮建設和城市擴容。在新發展階段,買房后住進城市的農民工逐步轉變了價值觀念,成為真正的城市居民。譬如,其提高政治素養參與社區管理,提升精神境界得到文化熏陶,以逐步增長的社會責任感積極與社會融合,愛護環境與守護城市,使共同富裕在漸進發展中加快實現。
(二)農民工主體權益的維護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價值指向
盡管農民工群體推動著共同富裕進程,但是農民工群體自身卻是實現共同富裕的薄弱環節之一。在生產力不發達時期,我國以犧牲農業為代價來發展工業。城市地區繁榮發展,出現了“先富”者,與農村地區的差異化發展形成鮮明對比。農村地區發展條件落后,除外出打工人員,只剩下一些靠務農維持生計的農民,他們是共同富裕中需要幫助的“后富”者。與資本主義國家人民生活水平兩極分化根本不同,我國注重為農民工提供重要保障,致力于實現共同富裕。
首先,在實現共同富裕過程中,國家完善法律法規制度,努力維護農民工權益,維護“后富”者的基本權益。國家一直關注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并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使此類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2014年,國務院要求進一步完善工資保證金制度,確保農民工與城鎮勞動者同工同酬,實施實名制工資卡,進一步保障農民工工資權益。
其次,在實現共同富裕過程中,社會保障體系正在逐步縮小農民工與城鎮居民之間的差別待遇,調整對“后富”者的不平等待遇。國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農民工提供保障性支撐。義務教育制度確保了農民工子女教育公平;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行異地辦理、就醫和報銷,減輕了農民工壓力;推出靈活養老保險制度,為農民工提供購買養老保險途徑,幫助緩解農民工群體養老壓力。
最后,在實現共同富裕過程中,國家致力于解除農民工在城市居住的某些不合理管理規定,使“后富”者增強了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國家采取大量具體措施使農民工獲得切實利益,如取消農民工的暫住費、暫住流動(人口)管理費、城市增容費等,打破農民工與城市居民之間部分待遇不合理的現狀。
二、共同富裕視域下農民工主體性生成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方面,農民工在市民化進程中全方位融入城市的積極性不足。農民工市民化就是農民工在生活空間上從農村到城市,在職業身份上從農民到工人,融入城市社會生活,進而發生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的變化。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消費資料按需分配;社會關系高度和諧,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目前,農民工主動融入城市的積極性還不夠。農民工不能僅從事體力勞動,應從生活習慣、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方面打破陳規舊習,以積極主動的態度融入城市,成為真正的城市居民。同時,城市居民對農民工這個城市新生群體還帶有一定的固有偏見,阻礙了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在城市生活的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受到阻礙,不利于推進共同富裕的實現。
另一方面,農村發展生產的基礎設施尚不健全,農民工返鄉創業受到影響。我國幅員遼闊,農村地區地理條件也不盡相同,部分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服務產業發展還遠遠不夠。因而,國家需要持續加大對農村生產基礎設施的投入,為農村生產發展提供便利條件。隨著我國工業的快速發展,城市地區通過早期發展具有成熟的產業體系、豐富的發展經驗、完備的基礎設施及技術型人才,存在一定的城鄉差距,資金、技術和管理等現實問題限制了農村地區高質量發展。在農村地區,國家通過農民工返鄉創業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消除共同富裕中的薄弱環節,受到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影響,不利于推進共同富裕的實現。
三、共同富裕視域下促進農民工主體性生成的策略
農民工應發揮自身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主體力量。為了適應高質量發展和滿足美好生活需要,農民工無論是加快市民化還是返鄉創業,都應提升自身勞動技能,贏得更多自由時間,促進自身全面發展。市民化的農民工還可采取提高自身素養、養成文明生活習慣,轉變思維方式,補齊共同富裕的精神短板。
在新征程中,我國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重點促進農村地區發展,農民工返鄉創業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實現。在農民工返鄉創業進程中,我國堅持“以工促農”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高科技運用于鄉村、城市人才入駐鄉村等共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因此,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積累城市發展經驗,可以給予鄉村發展啟示,補齊共同富裕的地區發展差異短板。
(一)農民工要積極主動迎接市民化進程
首先,農民工市民化主體需要提升勞動技能,成為全面發展的人,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可拓寬培訓渠道,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網絡培訓,讓農民工通過網絡視頻了解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另一方面,要采取加大資金投入、企業帶頭進行崗前培訓、學校聯合進行公益性宣講和社會參與等途徑,開展社會技能比賽,形成全社會技能學習氛圍。農民工市民化主體應充分發揮其主動精神,促進自身全面發展以融入城市。
其次,農民工市民化主體與城鎮居民共享發展成果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民工從農民轉化為城鎮居民,要加快推動農民工在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最后,營造良好社會氛圍。部分城鎮居民對農民工市民化主體中部分還有陋習的人抱有偏見,這對后者融入城市生活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礙。應以社區為單位,積極引導農民工市民化主體積極參與社區管理,使其融入城市社區生活,增強其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全社會合力提升農民工返鄉創業積極性
返鄉創業農民工在城市掌握了一些職業技能,能為提高鄉村地區的發展質量提供一定幫助。農民工在返鄉創業進程中,要充分發揮其主體力量的作用,推動農村地區加快發展。同時,農民工返鄉創業離不開國家政策支持與社會幫扶,要使農村地區在實現共同富裕進程中獲得全社會的支持,從而使其主體性力量得到充分彰顯。
首先,實現共同富裕離不開鄉村地區基礎設施的完善,需要政府為返鄉農民工創業提供良好條件。要加大資金投入完善鄉村道路、通信網絡及鄉村垃圾處置等公共基礎設施,同時建設數字鄉村,建立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要健全鄉村產業法律法規制度,規范鄉村產業的發展,使鄉村產業發展合法化和規范化。
其次,實現共同富裕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區資源優勢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在地勢平坦和氣候條件好的農村地區,可根據氣候和土壤條件進行果蔬種植,如生態果園、高附加值水果大棚。科研人員和規劃人員應根據各地區實際發展狀況幫助返鄉創業人員制定科學合理的具體方案。在獨具特色的農村地區,返鄉創業人員可依托自然風光和歷史古跡開發鄉村旅游景點,如紅色旅游產業。在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小城鎮,可在人口密集程度較高、交通條件較好的地區發展加工制造業和農村養老服務業。
再次,實現共同富裕需要資金、技術和管理支持農村發展,可加大對返鄉創業人員創辦企業的幫扶。城市企業可購買鄉村企業產品,把鄉村企業生產的產品作為自己的原材料加工品購貨渠道。城市企業還可提供技術管理經驗,實現城市企業和鄉村企業互動發展,使返鄉創業人員獲得技術上的支持。
最后,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全體人民全面發展,既要發展鄉村產業,還要推動文化等各方面共同發展。如建設鄉村文化墻促進鄉風文明的宣傳,凝聚村民共識齊心協力發展鄉村經濟;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營造和諧鄉村;整治農村臟、亂、差面貌,展現文明鄉村風貌。
四、結語
農民工推動了城市建設,奠定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同時,我國在社會發展中也不斷維護農民工權益,踐行了共同富裕的價值指向。在新征程上,農民工提升勞動技能促進市民化進程和返鄉創業,從而獲得更好發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增加自身收入,助力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羅佳英.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及其現實啟示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2.
[2]王琳.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共同富裕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4.
[3]逄錦聚.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協同推進共同富裕[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2,13(01):3-13.
[4]易定紅,趙心源.共同富裕:新時代發展戰略及實施途徑[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22,36(01):1-11+20.
[5]廖國雄.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工就業權益保障政策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7.
[6]郭瑞萍.以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與現實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09):64-70.
[7]郭聰聰.共同富裕視角下習近平公平正義觀的理論創新研究[D].上海:中共上海市委黨校,2022.
[8]勞立莉.推進共同富裕實質性進展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2.
[責任編輯:李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