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翠



[摘? 要] 縱觀當前高中數學教學,學生做的練習不少,但運算素養一直有待提高. 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少學生沒有足夠重視運算的作用,缺乏良好的運算習慣與思維. 文章從“調整運算思路,簡化運算過程”“滲透求簡意識,找準運算方法”“觀察運算拐點,指點運算方法”“鎖定運算癥結,探尋矯正措施”四個方面,具體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運算素養.
[關鍵詞] 運算素養;培養措施;思路
運算素養是數學核心素養的六大要素之一,也是傳統的數學三大能力之一. 運算是指在明確運算對象與法則的基礎上,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主要包括明確運算對象、理解運算法則、探索運算思路、設計運算程序、擇取運算方法、獲得運算結論六個環節. 運算既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基本手段,又是一種基本的數學能力,運算能力的發展可促進運算素養的提升.
調整運算思路,簡化運算過程
筆者曾在所授班級做過一個小調查:“解析幾何的學習,什么讓你覺得最難?”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反饋的結果有:解題方法和解題思路的選擇最難,運算過程過于煩瑣,等等. 其中,對于運算煩瑣的反饋最多. 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對運算的感悟頗多,特別是運算思路不同,導致運算過程千差萬別. 因此,擇優運算思路是解決運算煩瑣問題的關鍵.
案例1 “直線與圓”的復習教學.
這部分內容是高中階段的重點與難點,學生在基礎知識的掌握上表現得還比較好,但在運算環節出現的問題著實不少. 同一問題,有的學生會產生異常煩瑣的運算過程,而有的學生簡簡單單就能獲得結論.
解析 (1)該問的解題思路比較簡單,純屬基本運算,故略.
師:大家對于這種解法有什么體會?
生1:這種解法,在計算點M坐標的過程中出現了較大的運算量.
師: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避免這個煩瑣的運算過程呢?
生3:根據題意,點A,M,N三點共線,如果從向量的角度來解題,或許能減少運算量.
師:你們說得都有道理,現在請大家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來討論如何簡化運算量這個問題.
學生經過合作交流,呈現出以下解答方案:
師:非常好!觀察以上兩種解法,第一種分別求出兩點的坐標,第二種只求出其中一點的坐標. 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使兩點的坐標都不求,也能獲得結論呢?
(學生沉默)
師:大家從平面幾何的性質著手試一試.
生4:或許可以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來破解這個問題.
師:這是個不錯的主意,現在請大家獨立思考后相互交流.
縱觀以上三種解法,一次比一次簡潔、優化. 后面兩種解法之所以簡單,是因為從題設條件中發現并利用了重要的特殊關系——垂直. 由此也能看出,特殊的關系在一般性問題中具有重要意義. 后面兩種解法,雖然運算量比第一種小,但對學生的思維要求較高,對于認知水平較弱的學生,確實存在一定的困難. 基于此,解法1也不能完全放棄.
滲透求簡意識,找準運算方法
在高中數學的解析幾何中,用來簡化運算的方法主要有向量法、幾何性質的應用、回歸定義、設參等,但不論應用哪種方法,目的只有一個——簡化運算過程,準確獲得結論. 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滲透“求簡”意識,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思路思考問題,尤其遇到特別煩瑣的運算時,一定要找準簡化運算的方法.
很多時候,運算方法的差異,會導致運算正確率千差萬別.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為了簡化運算就一味地探尋最簡的方法,而忽略了問題中存在的隱含條件.
案例2 “三角與向量”的專題復習教學(高三一輪復習).
(2)b+c的取值范圍是什么?
生5:(1)借助三角形面積公式與余弦定理,不難獲得b+c=4的結論.
師:是否存在其他解法?
兩種解法呈現出了不同的結論,究竟哪里出了問題呢?教師要求學生自主思考,探明原因. 過了約3分鐘,有學生提出:生5在解題過程中遺漏了“三角形中,兩邊之和必大于第三邊”這個隱含條件.
師:雖然用余弦定理解決本題更加便捷,但對于“范圍類”的問題來說特別容易出現遺漏. 正弦定理將待求問題轉化為一個角的三角函數形式去解,縱然運算復雜了一些,但正確率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應精致化“角”的取值范圍才行. 本道題讓你們有什么收獲?
生7:解決三角形問題時,要時刻關注“取值范圍”“定義域”這些隱性條件. 同時,利用基本不等式進行運算,要注意符號“≤”與“≥”能否取到等號.
綜上分析不難發現,運算思路決定著運算過程的難易,也決定著運算結論的對錯. 因此,教師應加強學生對不同運算思路的應用,讓學生在類比、分析中,不斷完善認知體系,形成嚴謹的思維習慣.
觀察運算拐點,指點運算方法
縱觀學生的練習與考試,大多數學生的運算思路并沒有多少問題,但對一些較復雜的知識結構缺乏處理能力,鮮有學生能站到宏觀的角度去微觀處理細節問題. 正因為如此,學生在運算過程中就出現了不少問題. 若教師能發現學生的問題,并在“拐點”處適當給予指導,常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3 “三角”的專題復習教學.
(學生沉默)
師(提示2):展開cos(A+C)看看?
教師順應學生的思維,在學生思維的障礙點及時給予點撥與提示,有效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適時調整運算方法,順利獲得答案.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及時分析問題的“拐點”,通過精準點撥,常能促進學生及時反思并調整運算方法,最終提高運算能力.
鎖定運算癥結,探尋矯正措施
每個學生受社會、家庭與教育等因素的影響,思維模式與思維習慣存在較大的差異,在數學運算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有的學生存在的問題是運算習慣差,有的學生則是運算思維不好,還有的學生表現在運算合理性差等方面. 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情的情況下,找出學生解決問題的“癥結”,才能做到“對癥下藥”,讓矯正措施更有效.
案例4 “數列”的教學.
此題為一道典型的等差乘等比數列問題,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在于“兩式錯位相減”,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難度并不大,但筆者所授班級在本題的實際得分率僅有35%. 大部分學生的問題出在運算上——應用錯位相減法解題,最后一項本該為-(2n-1)3n,卻寫成了(2n-1)3n;也有少數學生弄錯了項數.
筆者講評時,與學生一起分析了錯誤原因,做了相關提醒,同時要求學生在原題旁邊用紅筆訂正,并上交批閱. 但在一周后的測試中,又出現了一道與本題類似的問題:
從本題來看,不少學生雖然明確運算方法,但遇到實際問題時,卻屢屢出錯,究竟是何原因?筆者為此對學生進行了訪談并統計,原因總結為以下幾點:第一,學生第一次接觸錯位相減法是在學習求等比數列前n項和之前,這種方法出現時快下課,不少學生產生了“分神”的情況,課后又沒有及時鞏固、吸收,導致“消化不良”的現象出現;第二,部分學生在訂正問題4時,沒有獨立思考并再做一遍,而是直接將點評訂正在原題旁邊,缺乏深入思考與實踐體驗的過程,當再次遇到類似問題時,便無法準確解題;第三,部分學生日常不重視計算,依賴計算器,導致計算能力薄弱.
一旦找出“癥結”,便可制定相應的對策. 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可作如下改進:
(1)讓學生明確運算的重要性.運算貫穿整個學習生涯,不僅體現在數學學科的教學中,在物理、化學等學科中同樣重要. 教師應不斷強化學生的運算意識,讓學生從理念上充分認識到運算的重要性,為付諸行動奠定基礎.
(2)培養學生良好的運算習慣.運算講究方式方法,更講究習慣. 當面臨實際運算時,首先要分清運算步驟與得分點,只有規范運算過程,才能保證不丟分;其次對每一步的運算應做到腳踏實地,穩扎穩打,形成良好的運算習慣,保證在“實戰”中穩中求勝.
(3)掌握課堂運算教學的節奏. 在運算教學中,應給學生留足時間與空間去探索,否則學生會掌握不牢固,如筆者在下課前匆忙講授錯位相減法,學生就因為缺乏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而出現了各種問題. 因此,教師應注重把握運算教學的節奏,只有做到張弛有序,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掌握運算技巧,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運算能力.
總之,教師應在明確運算對象與類型的基礎上,設計運算流程后再實施教學. 學生只有經歷過“知(掌握理論)—信(形成信念)—行(付諸行動)”等階段,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升運算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