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博
凱恩斯對就業問題有過諸多精深論斷,對后世影響深遠。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就認為,正是凱恩斯打破傳統經濟學的壁壘,引入了新觀念,即政府有可能也有必要采取措施,以減少失業。
凱恩斯還曾討論過“技術性失業”,并設想過未來技術極大進步后的就業情景。1930年,凱恩斯在其名文《我們后代的經濟前景》中描述,未來世界的技術進步將導致大規模技術性失業、勞動力需求持續下降以及物質極大豐富,人們可能每周只需要工作15個小時。在這樣的經濟體系中,對財富和金錢的追求將失去意義。凱恩斯描繪的情景,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令人擔憂的一面。比如,出現技術性失業和勞動者工作時間縮短的情況下,人們如何獲得足夠的收入以支付商品和服務?凱恩斯對此并未明言,但如今研究就業問題的學者們則提出了不少新說。
技術進步對就業的沖擊,是經濟學家常常爭論的問題,較有代表性的樂觀主義觀點認為,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一方面會增加社會財富,另一方面也將拓寬人們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從而創造出同一行業的新工種,甚至全新的行業,接納被技術進步擠壓出勞動力市場的失業者。悲觀主義者則主張“技術導致不平等和就業不足”等觀點。他們認為,當今的技術變革已非蒸汽機時代所能比擬;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相對于舊科技,已不再是互補型變革,而是一種替代型的變革,所以“技術性失業”的威脅是真實的,且當下就在發生。
兩種歧出的觀點亦有共通之處,即都承認顛覆性技術的出現對就業產生了沖擊,只是對這種沖擊的長期趨勢有不同預見,從而衍生出差別明顯的應對路徑。
本期書單選入的書目主要著眼于顛覆性技術對就業的影響,以及各方學者所提出的不同解決方案。此前曾刊發過若干篇關于就業問題的主題書單,要么從求職者角度考察就業,要么從悲觀和樂觀主義兩種視角,宏觀考察技術進步與失業的關系。本期書單所選書目的關注重點則主要從“樂觀主義”的視角出發,具體考察顛覆性技術對就業會產生何種沖擊,以及長期來看此類問題該如何應對。這些著作無疑都承認顛覆性技術對就業的沖擊,但也都否定了極端的看法,如新技術導致“工作終結”說。
凱恩斯的《通論》盡管多次推薦,但無論想了解政府在解決就業問題上的角色,還是技術性失業的成因與影響等課題,該書都是必讀書,所以本期書單仍予列入。
《與機器賽跑》是較早討論顛覆性技術與就業問題的著作。該書指出,學者們研究就業、失業問題時,更多將注意力放在需求疲軟、勞動力流動等議題上,對技術進步所扮演的角色重視不夠。本書就旨在激發各界人士對技術進步與失業關系的深入思考。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揭示技術進步對就業侵蝕的同時,也批評了所謂新技術導致“工作終結”的說法,并以數字樂觀派的視角,對人類怎樣處理技術進步和工作減少之間的矛盾,給出了明確的建議。作者認為,人類很難贏得與計算機等機器之間的賽跑,因為計算機仍在越變越強,越變越能干。但如果把計算機視為盟友而非對手,“我們可以學會更好地賽跑……討論了將這項原則付諸實踐的途徑,主要方法是加速組織創新和提高人力資本”。
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簡稱UBI)是一個古老的觀念,托馬斯·潘恩就曾在其著作中設想過這一制度。但多年以來,這主要還是被視為一種激進的烏托邦思想。然而,在人工智能極速進步的當下,技術和機器對大量傳統就業崗位的侵蝕和替代趨勢日漸顯明,全民基本收入隨之逐漸演變為一種技術性的政策建議,甚至一種社會思潮。安妮·羅瑞在《貧窮的終結:智能時代、避免技術性失業與重塑世界》中,從多個角度審視了全民基本收入制度。盡管本書所描述的技術性失業景象,當下還只是初現端倪,但作者就此表示:“我們需要不斷想象,這樣當未來到來時,我們才能做好準備。”
(作者為本刊文化編輯;編輯:何剛)
(英)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著
高鴻業譯
商務印書館
1999年4月
本書被公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西方經濟學著作,凱恩斯憑借本書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西方經濟學家,堪與亞當·斯密比肩。
凱恩斯之前,較有影響的就業理論來自馬歇爾和庇古,凱恩斯則打破了傳統經濟學的壁壘。瓊·羅賓遜在《就業理論導論》中指出,凱恩斯“引入了新的觀念,即政府有可能也有必要采取措施,以減少失業”。
凱恩斯此書是一本綜合性的經濟學巨著,其核心關懷在于提出解決資本主義危機和失業問題的對策或政策。可以說,以《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出版為標志,西方經濟學領域的失業理論截然分為兩段。1936年之前占主流的失業理論是馬歇爾、庇古等學者為代表的古典學派。
按照他們主張的勞動力市場均衡理論,勞動力供給和勞動力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實際工資和就業水平,供求平衡時的就業量就是充分就業量,而失業問題的解決辦法之一是消除貨幣工資的剛性。凱恩斯則認為,只要政府設法降低利率、刺激投資、進行公共投資,就可以消除經濟危機并解決失業問題。
當《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出版后,兩派學者展開了長期而激烈的爭論。結果仍是凱恩斯的理論得到更多支持。庇古也最終放棄了自己曾主張的降低貨幣工資的政策,轉而贊同用需求管理的方法,即采用凱恩斯所建議的思路來解決失業。
(英)丹尼爾·蘇斯金德著
張文婷等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2年2月
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對社會變革的推動,學界更多關注人工智能技術對經濟、生活的各種正面影響,對勞動市場的負面影響則關注不夠。
人工智能技術對就業產生的影響,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所面對的最大經濟挑戰之一。技術變革導致高薪工作數量不足,由此產生的失業將會深刻影響社會發展。作者基于過去數十年來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成果認為,之前的技術變革是互補型的,而這次的技術變革是替代型的。
本書還解釋為什么“技術性失業”的威脅在目前來看是真實的,并描述了這會給我們帶來的問題(包括現在和將來),以及最重要的是闡述了應該如何去應對。
作者表示,技術進步將使人類社會更加繁榮。但這種繁榮和進步也將把人類帶向一個工作更少的世界。困擾我們祖先的經濟問題將逐漸消失,但也會出現新問題:第一是不平等,以及如何才能找到合適的方法,在社會成員中平等地分享經濟繁榮;第二個問題是政治權力,即誰該擁有帶來繁榮的技術的控制權,控制權的使用應該被限定在何種情況下;第三個問題是意義問題,要弄明白如何利用這種繁榮,不僅要在沒有工作的世界里生活,而且要生活得很好。
(美)埃里克·布林約爾松等著
閭佳譯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4年9月
本書主要關注日益強大的技術對技能、就業、人類勞動力需求造成了何種影響。作者指出,計算機正迅速搶占過去專屬人類的領域,這種趨勢可能會導致企業使用更多智能化、自動化機器,從而減少對人力的需求,也減緩了美國人的收入和就業崗位的增長。
作者表示,其關注這一現象的成因,是因為健康經濟的標志之一,就是能穩定地為所有渴望工作的人提供就業機會。而當經濟衰退和技術前進的步伐合流之后,就業便成了此一時期的關鍵問題。但長期以來,學者們研究就業、失業問題時,更多將注意力放在需求疲軟、勞動力流動等議題上,對技術進步在其間所扮演的角色重視不夠。本書就旨在引發各界人士對技術進步與失業關系的深入思考。
即便如此,作者仍堅信數字技術進步對人類社會的積極意義,并認為技術已經開辟了龐大的富饒新疆域;經濟、社會和人的生活,都因為數字產品和高科技產品得到改善;這些趨勢將持續下去。書中對政策及干預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解決由此帶來的問題。
但兩位作者也強調,他們對技術及其影響,絕非悲觀主義者,“事實上,這本書原本想要論述的是,當代數字技術造福全世界。”作者認為,在人與機器的賽跑中,人類已經落在了后面,但這場賽跑不一定非要贏,人類應當借助計算機,將其視為盟友而不是對手,從而學會更好地賽跑。
(美)安妮·羅瑞著
萬曉莉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19年1月
伴隨技術進步,機器和智能化軟件、工具使得許多傳統上需要人力的工作,日益變得可替代,由此產生的失業被一些學者稱為“技術性失業”。技術進步總體來說帶來更大的經濟繁榮,機器替代人力似乎也是大勢所趨,而可供選擇的高薪工作日漸萎縮,又會造成眾多社會困境。學者們對解決技術性失業的問題提出了多種方案,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全民基本收入”。
很多人認為,美國有大約一半的工作,包括數百萬個白領崗位,都很容易由于技術進步而消失。分析人士警告說,卡車司機、倉庫打包工人、藥劑師、會計師、法律助理、出納、翻譯、股票經紀人、房屋估價師等眾多職業都將面臨被取代的命運。這種觀點認為,在對人力工作需求不大的世界,必須要有全民基本收入確保人的生存。安妮·羅瑞從多個角度審視了全民基本收入制度。為進行廣泛研究,作者前往肯尼亞村莊,到訪印度最貧窮的邦,拜訪了無家可歸者的收容所,還去了參議員的辦公室。還曾去硅谷訪問那些為全民基本收入提供資金的技術巨人——他們期待著一個充滿先進的人工智能、不需要人力勞動的世界。盡管本書所描述的技術性失業景象,當下還只是初現端倪,但作者就此表示:“我們需要不斷想象,這樣當未來到來時,我們才能做好準備。”
(法)菲利普·阿吉翁等著
余江等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1年11月
本書是阿吉翁過去數年在法蘭西學院的授課內容,更是作者30余年研究創新與增長的集大成之作。阿吉翁和豪伊特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關注技術與就業的關系。
他們將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內生化,構建了失業-增長模型。在《創造性破壞的力量》中,阿吉翁對新時代背景下技術革命帶來的就業沖擊作出了進一步闡釋:技術革命會加快工作的自動化,更多工作會被機器人替代,但技術革命也會催生一系列次級創新,影響經濟中的所有部門,促進企業增長和擴大規模,從而補償并增加就業。
阿吉翁測算了個體工廠層面在給定時間內的自動化程度提高對就業的影響。他指出,自動化對就業的正面促進作用會隨著時間而加強,一家工廠的自動化程度提高1個百分點,兩年后的就業會提高0.25%,十年后則能提高0.4%。也就是說,與人們通常的預想相反,自動化給工廠創造的就業崗位多于摧毀的就業崗位。這是因為,自動化水平較高的企業有更高的生產率,使產品能比競爭對手給消費者帶來更大價值,從而擴大市場占有份額。反過來,市場份額的提升促使積極推進自動化的企業加大生產規模,從而雇用更多員工。
即便脫離個體企業考察整個產業層面,這一結論依然適用,因為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產業,恰恰就是就業增加最多的產業。
(美)詹姆斯·貝森著
劉洲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17年7月
本書關注技術進步與“打工人”工資之間的關系。作者追溯了工業革命時期紡織工人工資的變化,分析技術如何增加勞動者收入以及為什么需要幾十年時間才能實現。
作者指出,技術知識存在固定周期,早期往往是碎片化、不確定的,無法標準化,也很難進行課堂教育,很多是從實踐中獲得。在某些情況下,工人也許具有技能和知識,但這些技能和知識所產生的利益流向了他們的雇主,企業利潤增加,工人工資卻保持不變。
技術影響就業和工資,讓受過教育的精英和普通人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并非人類歷史上新出現的現象。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期,機器接管了工作任務,進步的技術并未給工人帶來多大經濟收益。趨勢的最終逆轉發生在幾十年后,屆時即使是沒有受過教育的工人的工資也大幅上漲,工人終于從新技術中獲得收益。
作者通過經濟史和當前經濟的研究,分析新技術如何影響普通工人,以及社會應對挑戰的最佳方式。他認為,今天的技術不同于過去。
然而通過研究歷史,可以發現技術是如何提高普通工人工資的,以及為什么要耗時幾十年才能實現。這些分析能夠幫助理解如今仍可能在發揮影響的類似力量,并制定讓普通工人再次從技術中獲利的策略。
(美)亞倫·貝納納夫著
謝欣譯
中譯出版社
2022年5月
《后稀缺》旨在探討自動化的發展與未來工作的關系,該書既描述了值得期待的未來社會,又為我們指明就業難與用工荒矛盾的癥結所在。
此外,本書涵蓋了自動化與失業關系的歷史來源、爭論焦點,以及左翼和右翼提出的相關解決方案,有助于讀者從新的視角對當前的勞動力需求困境進行思考。
硅谷巨頭、政治家、技術未來學家和社會評論家們經常聲稱,我們正逐漸步入技術快速自動化的時代,曾經熟知的傳統工作模式即將終結。作者則認為,未來學家們所謂的自動化導致失業,是“虛假的危言聳聽”。
亞倫教授指出,人們在享受技術進步帶來更便利的交往和更豐富的世界認知方式的同時,對機器擠壓勞動力的擔憂也隨之而來。這種擔憂在人類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就已經開始了。本書通過介紹過去50年中世界經濟及勞動人口的發展,著重審視當今世界勞動力需求持續低迷的緣起和發展,探討了解決這一市場失靈問題的其他政策選擇——新自由主義結構調整、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以及全民基本收入。
作者對“技術導致不平等和就業不足”的論調提出質疑。他認為,造成今天所面臨危機的原因并不是自動化驅動下經濟增長所造成的崗位數量縮減;真正的問題在于,以前以增長為導向的經濟擴張的速度開始放緩,繼而導致新增就業崗位減少,經濟陷入了持續性停滯。
(德)克勞斯·施瓦布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16年6月
蒸汽機的發明驅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流水線作業和電力的使用引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半導體、計算機、互聯網的發明和應用催生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施瓦布認為,在社會和技術指數級進步的推動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進程開始了。他指出,這場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席卷而來,發展速度之快、范圍之廣、程度之深絲毫不遜于前幾次工業革命。
施瓦布在本書中也探討了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技術進步與就業的關系。他認為,未來的世界會涌現出許多新崗位和職業,這不僅是因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還因為許多非技術因素,比如人口壓力、地緣政治變化、新的社會和文化規范;此外,他提醒世人,在思考自動化和勞動力被取代現象時,關于技術對就業和未來工作的影響,應避免讓思維走向極端。
在作者看來,技術對就業發生著兩種相互對立的影響:一方面,技術對就業有破壞效應,因為技術帶來的顛覆和自動化會讓資本取代人工,從而導致工人失業,或者把他們的技能用到其他地方;另一方面,這樣的破壞效應也伴隨對新商品和新服務需求增加,催生全新職業、業務,甚至是全新行業。也就是說,技術創新總是會淘汰部分工作,又以其他形式或者在其他地方提供新的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