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潘學香

班本課程以班為本,依據幼兒興趣和需要,有效整合周邊各種教育資源,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本文就如何依據幼兒的興趣點生成班本化課程進行探索,并提出相關策略。
“‘洞’感地帶”主題活動源于一次戶外游戲活動。幼兒在四樓露天平臺草坪上發現了一個洞,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這是誰的家?”“黑黑的洞到底有多深?”“里面會不會住著小螞蟻?”……戶外活動結束后,教師和幼兒一起探討“小洞的秘密”。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拋出問題:這些洞是用來做什么的?“應該是住小螞蟻的。”“是下水管道。”……通過前期的討論,教師了解到,多數幼兒雖已了解生活中常見的洞,并能說出它們的作用,但不了解露天陽臺上的這些洞的具體深度。
接下來,教師根據幼兒的話題繼續組織討論,緊扣“神秘洞口”這一關鍵詞,了解到幼兒對于這個洞的深淺問題保持著持續的關注度。由此,教師結合幼兒對于洞的興趣點以及原有經驗,并考慮到幼兒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學習特點,決定在班級中開展“‘洞’感地帶”主題活動。
在“‘洞’感地帶”主題活動中,教師發現關于洞的內容有很多,僅洞的類別就涉及各領域的內容。以往,教師在開展系列班本活動時總會想著將五大領域的內容都體現在一個主題中,但是沒有探究重點,就像是一個大拼盤。在活動審議后,大家決定根據本班幼兒的具體情況,圍繞主題活動的意義設置目標。
主題活動的意義如何體現呢?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開展“‘洞’感地帶”主題活動是為了培養幼兒大膽嘗試、細心觀察、敢于探索的精神,了解各種洞的作用。目標的設置既可以定位在科學探究上,讓幼兒明確各種洞的形狀、布局、作用、意義,知道生活中會有不同的洞,了解這些洞的不同作用。
為此,教師結合班級實際情況以及主題活動的價值和意義,設計組織了四個主題目標:第一,樂意尋找、記錄生活中常見的洞,知道洞和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第二,能根據需求為班級或者活動室、幼兒園的公共區域設計不同功能的洞口,進一步萌發幼兒安全意識。第三,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了解洞的循環和聯通。第四,能用表征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發現,并能清楚、連貫地講述自己的發現。
在“‘洞’感地帶”主題活動啟動初期,教師的設計思路是按照生活中不同種類的洞進行分類和認知,比如通風口的洞、空調口的洞等。在此基礎上,設計各領域的相應活動,引導幼兒感知各種洞口的作用。但是,在班級課程審議時,教師認為,應該依據兒童的視角,給他們提供適宜的工具、提供機會鼓勵幼兒去探究、調查、發現。因此,教師決定讓幼兒走在課程的前面,以幼兒的經驗、問題為線索(以幼兒在生活中對洞的了解),開展主題活動,鼓勵幼兒自己尋找各種各樣的洞。
探索活動一:我發現的洞洞
鼓勵幼兒以小組調查的方式尋找,用表征、拍照片(視頻)的方式記錄。全面拓寬幼兒的視野,鼓勵他們前往小區、馬路、街道或者在家長志愿者的帶領下進入停車場、超市等公共場合開展細致的調查。回到幼兒園后,大家以小組交流的方式回顧尋找各種洞口的過程。在分享環節中,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想法,并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記錄、匯總。
通過第一階段的調查回顧,幼兒將關注點集中到了話題“為什么要設計這些洞?”。在尋找洞的過程中,幼兒能夠初步確認這些洞口的作用,能憑借自己的經驗和對洞口的初步了解,知道它存在的必要性。
探索活動二:洞口的秘密
圍繞著幼兒對洞口的初步認識,教師帶領幼兒再次來到四樓露天平臺。這一次,幼兒的探索更加大膽、主動。有的幼兒拿著長繩測量。在一段較長的繩子被用完后,他們發現這個洞非常深。為此,幼兒提出猜想:這個洞會不會一直通到一樓“娃娃家”門口呢?教師鼓勵幼兒大膽猜測并進行驗證。最后,幼兒發現了一樓有許多的白色管子,有的管子上面還有水在往下滴。有的幼兒提議用水流的方法驗證四樓的洞口是不是和一樓相通的。在兩次實驗后,大家有了新的發現。
在探秘洞口后,教師和幼兒圍繞設置洞口的意義、作用開展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發現幼兒對于洞的各種認知逐漸清晰,知道不同的洞口有不同的意義,如有的是排水的,有的是排煙的,有的是消除噪音的。通過這一階段的探索,幼兒已經能夠初步把洞口和具體布局位置以及與人們之間的關系聯系在一起。
探索活動四:小小設計師
在了解人的身體和周圍環境中不同洞的意義和作用后,教師引導幼兒為這些不同的洞設計一些標記,如警示標記(提醒大家要小心)、提示標記(溫馨提醒)、功能標識(不同的作用)等。
與園本課程相比,班本化課程更加關注幼兒,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班本化課程促進了教師觀念上的更新:從關注幼兒向尊重幼兒的轉變。很多園本課程都是按照現有教材實施的,而班本課程隨時依據幼兒的興趣進行選擇和調整。
班本化課程不應圍繞單個活動開展,需要有整體課程觀的建構。班本化課程需要確定教育目標,設計與主題相應的一系列活動,并將主題目標滲透在五大領域內。
班本化課程研究和開發的主體是本班教師和幼兒。選擇不同的課程內容也是基于每個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需要。因此,班本化課程更應關注幼兒的個性發展,而不是一味追求班級特色。
教師作為班本化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要擁有有效的課程意識,及時關注幼兒的興趣點,并及時生發出適合本班幼兒的班本課程。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表現出敏銳的捕捉課程價值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