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菁
(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與藝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012)
新時期,我國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素質提升與產業效率提高等問題,各個行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也不斷提高,職業教育的作用日益凸顯。高職院校以培養綜合職業能力強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這也決定了其培養的人才應具有完成未來職業工作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即要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現代學徒制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等方式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被確定為國家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策略。基于此,研究結合具體院校實例,對現代學徒制在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中的應用問題進行探究。
職業能力指的是從事職業活動完成職業任務的成效和本領,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專業能力指的是從事職業活動所具有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比如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雙證書制度,即學歷證書和技術資格證書;方法能力指的是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掌握的一些方法、思維模式和技能,如影視動畫專業要求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社會能力指的是學生在職業活動與社會生活中所需要具有的行為能力,包括人際交往能力、社會責任感等[1]。
職業能力是以企業崗位需求為基礎,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職業素養與專業技能。因此職業能力的確定要結合專業未來從事的職業進行。以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影視動畫專業為例,該專業面向的行業包括廣播、電視、電影、錄音制作,具體崗位群或者技術領域為前期策劃師、原畫師、動畫師、繪景師、模型師、材質貼圖師、燈光渲染師、特效師、剪輯師、后期合成師、攝影師等[2]。從素質要求、知識要求、能力要求三個維度對學生職業能力進行確認,具體能力要求如表1 所示。

表1 影視動畫專業職業能力內涵

圖1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影視動畫專業依托寧波市影視產業協會,集聚產業資源,協同寧波優質影視企業,共同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培養行動,開啟探索校企協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創新課堂教學改革與方法,以實際項目鍛煉學生專業技能,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體模式如下圖所示:
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采用的是校企共育現代學徒制模式,即3 學期校內+3 學期校外模式,校內由學校主導思政、人文素養和專業基礎的教育工作,在校外由企業主導職業道德、核心技能、團隊協助等能力的培養。
現代學徒制教師隊伍人員包括校內教師、行業專家和企業師傅。一方面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依托自身主導的行業協會,聘請行業專家作為學校的外聘教師群;另一方面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與緊密協同合作企業,以“共建、共享、共贏”為原則,通過校企產教融合的深度合作,聘請企業骨干人才、優秀員工等組建兼職教師團隊。
校內采用常規化教學模式,校外則開展“真題真做”的項目化教學,利用企業的項目資源,以真實的項目鍛煉學生,以行業標準要求學生,著力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團隊協作、工匠精神[3]。
“德”指的是思想道德、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德技融合具體落實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專業教育中,做好課程思政建設;二是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職業道德,崇尚精益求精,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集體意識、團隊合作精神和工匠精神,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專業榮譽感和歸屬感;三是以職業素養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為切入點,加強技術技能教育中的影視專業精神滲透,凝練影視專業精神,建立職業教育素養標準[4]。
“賽”指的是職業技能大賽,包括國家各部委聯合相關部門、行業組織、地方各級等共同舉辦的技能競賽活動。賽教融合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比賽模式和實踐教學相融合。通過大賽平臺把真實的生產項目和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引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上,改進實踐教學方法與課堂教學模式;其次,比賽標準與教學標準相融合。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根據比賽要求與評價標準,把比賽標準引入到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方案中,具體化、精細化專業課程教學標準和要求,實現比賽項目標準和專業課程教學標準的對接;最后,學生職業發展與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相融合。在參與職業技能大賽的過程中,教師與合作企業零距離接觸,更好地了解企業的生產實際,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同時,學生在參與競賽的過程中自身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職業素養等也能得到提升。
“創”指的是創新創業教育,對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專創融合就是雙創教育和專業教育融合。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影視動畫專業采用階梯式、遞進式三角形教學課程體系。三角形課程中,專業基礎課與創新創業基礎課處于三角形的底部,項目轉化處于三角形的頂端,課程與實訓分別為三角形的兩條邊。其中,課程邊的內容包括專業理論課程和創業管理課程;實訓邊的內容包括課程實踐、創新創業計劃和各類大賽。通過三角形課程體系可以充分發揮校內教師、專家教師和企業師傅等的力量,將一些有市場潛力的創業創新項目引入學生教學中,促進學生雙創能力與職業能力的培養[5]。
第一,依托寧波市影視產業行業協會平臺優勢,深度融入專業教育、緊密融入行業企業和區域經濟為理念;第二,校企共同搭建課程、實訓實踐平臺;依據各專業課程特色,建立“雙導師”核心課程群、“1+X”模塊課程群、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課程群,以及陸續開發校企合作新形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第三,全面開展學徒制模式,學生按各自所選方向,分批進入企業,以企業化管理方式進行管理,深化人才培養;第四,深化四室合一的特長生工作室教學模式,所謂四室指的是行業協會辦公室、教師公司、學生工作室和實訓室;每個工作室根據各自特色,對接相關企業,以企業商業項目和競賽來充實工作室,以學長制管理運行工作室。第五,開展企業人才進校園系列講座,專業理論與寧波影視企業實踐形成良性互動關系,推行“百家影視創始人”進校園系列講座,邀請行業一線制作團隊參與專業教學與交流,業界反響熱烈[6]。
1.學生認知度偏差。受工學交替關系影響,學生在校內進行一段時間的理論學習之后要到企業實地進行課程教學以及項目實戰化訓練。但是有部分學生不理解去企業實地工作體驗的作用和價值,甚至對此產生誤會,認為被企業“薅羊毛”了,成為免費或者廉價勞動力。很多學生認為在校期間的學習就應該以校內教學為主,沒有認識到產教融合的必要性,對技術人才培養認識不到位。同時,部分學生缺乏尊師重道意識,又因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不同,師徒之間的共生文化受到沖擊,學生對師傅的概念比較模糊,新型師徒關系更像是一種契約關系。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師徒關系存在,學生離開企業時師徒關系幾乎同時消失。
2.專升本與校企培養的矛盾。從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近年來的學徒制教學模式實施情況來看,很多企業不愿意培養未來有專升本意愿的學生。這主要是因為:一是企業投入培養成本得不到轉化;二是學員專升本時間與企業管理時間存在沖突,部分學生為了專升本經常向企業請假或者直接不去,企業管理難度加大;三是學生因專升本,在企業無法全身心投入,成效不理想。近年來高職院校內選擇專升本的學生越來越多,而且有部分本身沒有專升本意愿的學生在企業實訓一段時間后,認為企業的工作太辛苦,從而產生了專升本繼續深造的想法。
3.校企教學管理之間的矛盾。企業的管理模式和學校的管理模式是不同的,雙方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沖突。一方面,學校的教學管理機制針對現代學徒制模式的運行還不完善。學校管理部門較多,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性較差,比如學生在校期間既要修完課程學分,同時還要參與第二課堂教學、志愿者小時、陽光長跑、三創學習等,需要修完相應的學分。另一方面,后3學期學生都要在企業進行實訓,采用的是全日制企業化管理模式。如果學生在前3 個學期校內學分沒有修完,那么在后3 個學期實訓中學生很難有機會和時間完成學分活動。因此后期的企業實訓中,學生因擔心校內學分問題,對企業的實訓也會存在顧慮和抵觸,情緒波動較大。
現代學徒制是以穩定的師徒關系為基礎,通過企業實踐讓學生系統、全面的進行技術技能學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現代師徒模式中,一方面學校要利用外部手段激發學生尊師敬師的品質,如設立拜師儀式,加大對尊師重道等傳統文化的宣傳。另一方面讓學生正確認識企業實踐的作用和意義,企業中,師傅“帶幫教”學生,學生虛心聽取師傅的教導,學習師傅的技能和長處,了解未來從事行業的特點,熟悉企業的工作環境與工作流程,同時師傅幫助學生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學生的技能和水平,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當前的工學交替模式過于僵化,所有學生按照要求前3 學期在校內,后3 學期在企業,學生基本按照學校規劃進行學習,學生的選擇性較差。高職院校的學生未來發展本身就是多樣化的,學校的教學設置應該結合學生實際需求進行,給學生一定的選擇權。在工學交替模式上,學校可以通過多方溝通、協調確定彈性的企業實習方式。如對于未來有就業意向的學生可以采用3 學期校內+3 學期企業實踐模式,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習時間,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對于未來有專升本意愿的學生可以采用3 學期校內+1 學期企業實踐+2 學期專升本專業課程輔導模式,為專升本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時間。同時,考慮到這兩年高職院校專升本學生比例增大的實際情況,學校應設置專升本輔導課程,輔導學生做好專升本規劃。
校企合作是現代學徒制的主要特點,參與企業應正確認識自身在現代學徒制中所承擔的責任,積極、主動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首先,校企合作可以從專業設置上開始,結合行業發展需求規劃專業群,提高專業和產業兩者的契合性,避免人才培養無效化問題。其次,校企協同構建課程體系。結合專業需求和企業崗位對學生技術技能的要求,校企合作協同構建理論+實踐結合的課程體系。企業要積極參與學校專業課程資源開發,將企業崗位專業能力與職業技能轉化為學校的專業課程內容。同時,學校要勇于創新,去除落后、不合時宜的傳統課程,加大新工藝、新技術、新知識、新思想和新理論的融入,提高專業課程的時代性。最后,政府加大財政扶持。職業院校現代學徒制的實施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政府部門應為學校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同時,參與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的企業也可以給予一定的稅費減免,加大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扶持[7]。
產教融合是我國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必然,職業能力培養是產教融合的目的和關鍵。現代學徒制又是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方式,各個高職學校紛紛嘗試。從實際來看,現代學徒制在實施中成果顯著、效果明顯,很多學校創立了符合自身特色的學徒制模式,逐漸將外顯成果轉變為校園軟實力,學生的職業能力大大提升。但現代學徒制模式實施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面對這些新的問題,高職院校要勇于創新、積極改革,通過多種方式提高企業、教師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有效推進現代學徒制改革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