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霞
摘要:本文依據“雙減”政策與新課標,從四個方面分層優化設計小學美術作業,促使學生愉快地學知識,輕松地完成作業。
關鍵詞:“雙減”美術作業設計分層優化
為了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針對學生作業提出了意見,要求教師既要縮減作業總量和時長、保障作業質量,又要優化學生的作業,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作業減少帶來的快樂,讓他們在樂中做、做中樂。在減負增效的前提下,教師不僅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創新作業設計,而且要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并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此,作業設計的優化成了我們最關注的問題。
一、“雙減”背景下優化小學美術作業的必要性
“雙減”政策中指出要全面縮減作業的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等等。并規定小學一、二年級確保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加強作業指導,確保“雙減”工作平穩有序開展。
美術課是一門藝術學科,不會有過多的作業,即使如此,這樣的美術作業也有不少學生完成不了,原因諸如缺乏美術學習興趣、缺少相關的繪畫工具等,若要保障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完成好作業,具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合理布置作業很有必要。筆者探索出一套小學美術作業分層優化設計方案,設計出了具有彈性、個性化的作業。
二、優化小學美術作業的路徑
作業是檢查學生在課堂上掌握所學知識的一種有效途徑。“雙減”政策要求學校教育部門既要全面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又要保障作業質量。采用趣味化作業是比較好的方式,有了興趣學生會主動地學,在學中找到快樂,學習效率自然提高。《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美術學科課程內容為“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四個藝術實踐活動,它涵蓋了不同的學習內容。因此我們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核心素養理念下組織課程內容,以審美感知、文化理解、藝術表現、創意實踐來進行優化作業設計。
如何優化設計小學階段的美術作業呢?筆者依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設計分層式作業,既能夠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又能達到提質的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
(一)欣賞中的審美之感——我是小小演說家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了四個藝術實踐活動,“欣賞·評述”是放在第一位的,“造型·表現”放在了第二位,與以前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相比有一定的變化,要求學生學會去發現、感知、欣賞美。傳統美術課堂教學一結束,部分教師按著教材中的作業提示布置作業,忽視了學生間的差異性,作業形式比較單一,而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差異較大,有的已掌握,有的一知半解,教師對學情了解得不夠透徹,無法分類分層地布置作業,導致教學效果較差。另外還有部分教師照本宣科,缺乏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不認真,注意力不集中,興趣匱乏,對知識理解有限,長此以往,學生失去了學習美術課的興趣,導致課程教學目標完成不了。
那該如何優化作業呢?筆者在上課前制定了一份本課的學習單,先了解學生的需求,再依據學生的需求設計分層式作業。以人教版五年級美術下冊《夸張的臉》為例,筆者按照教材中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運用夸張的手法塑造人物頭像,或畫帶有夸張表情的人像,這樣的作業有的學生可以完成,但仍存在部分學生無法獨立完成。尤其是學困生,盲目地讓他完成,會導致其失去繪畫的興趣。因此筆者針對學生學習的情況,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不再用以前的老方法。但在實際中也會遇到一些困難,尤其是農村的孩子,由于家長對美術學科的重視程度不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家長的支持,甚至沒有繪畫工具。在這種的情況下,完成美術作業尚且困難,何談體驗繪畫帶來的樂趣呢?《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多次提出了立德樹人,以美育人,讓學生在藝術活動中去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教師可以讓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單,讓學生先欣賞再來說、寫、練,感受美術作品給我們帶來的美感。這是一份基礎性的說寫作業,是為一部分沒有繪畫工具也沒有繪畫功底的學生設計的作業,使他們能夠擔任“我是小小演說家”這一角色,重點是培養他們的說寫練能力,讓他們個個成為學習的主人,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并鼓勵他們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的意見或想法。教師也要注意分層式評價,使學生能夠體會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二)造型中的表現之美——我是繪畫小達人
在“造型·表現”方面,《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感受美、表現美。為此,筆者開展了“誰是真正的繪畫小達人”活動,要求學生在已有的繪畫基礎上,可以用造型表現的方法表現教材內容中造型的美。但是,并不是每個學生都喜歡這種傳統的繪畫方式,我們根據學生的興趣點,走近學生,去了解他們喜歡的藝術表現形式,這樣對癥下藥的方法必有成效。
而單一的形式不能激起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為了照顧學生的差異性,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創新意識,我們引導學生嘗試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在已有的繪畫水平上逐次完成不同的個性化作業。這樣喚醒了他們學習的欲望,他們有的用筆畫,有的用彩紙剪,有的用刮擦法創造,有的用泥塑創造等。我們要根據學生的美術能力、美術興趣分層布置作業,使學生能夠在課上、課下輕松愉快地完成作業,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信心,而且作業質量也得到提高。
(三)設計中的巧手之作——我是小小設計師
筆者依據“雙減”政策中減量不減質意見和《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優化作業,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美術作業設計要符合學情,要體現出彈性和個性化。我們在“造型·表現”的基礎上,按照層次性、操作性、趣味性教學原則設計出適合學生需求的作業,讓學生主動去做、快樂去做,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成為一名小小設計師的樂趣,設計出獨特有個性的作品,這是巧手之作中的拓展性作業。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尋找身邊廢舊的材料或帶領學生一起尋找,變廢為寶。雖然設計了立體造型的作業,但有少數學生不敢動手嘗試。他們中的大部分非常感興趣,能自主去完成。這時教師要多關注學生的操作能力,進行個別輔導。在設計前先讓學生學會拼、擺等形式,再在此基礎上制作出立體造型。教師在旁不斷鼓勵,并和學生一起做,使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感受到成就感。這樣學生會按時完成每次作業,更樂于去做,他們在制作中領悟到藝術與自然、生活的關聯,學習到豐富的審美知識,能夠把手中的廢舊材料制成一件件藝術品,培養了藝術素養及動手能力。
(四)實踐中的創作之美——我是創意大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的孩子自然在這方面呈現出“鉆”的精神,他不僅會尋找材料,而且會想出更有創意的作品,使作品更新穎更有趣。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經驗,逐步融入美術創作形式,在美術學科的學習中,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功能,使學生不僅能動手制作立體的作品,還可以用筆寫、用嘴說,闡述自己的創作理念,用有組織、有意義的美術語言表達思想,抒發情感,從而領會藝術的魅力。以藝術活動為實踐路徑,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最終在多樣化的作業選擇中體會到作業帶來的成就感,在愉悅的氛圍中快樂成長。
三、結語
以上是筆者在“雙減”背景下對小學美術作業進行的優化設計。筆者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征、興趣愛好、審美能力,充分考慮作業設計的實用性、層次性、趣味性,依據減負不減質的原則,優化設計作業,使作業不再成為一種學習任務,真正做到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同時,通過優化作業,分層設計,針對不同學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滿足了不同學生的作業需求,使學生真正獲益。該設計讓學生能夠在完成美術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在美術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建立起濃厚的美術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學習能力,從而有效推進小學美術教育的發展,使學生能夠形成豐富、健康的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顏璐璐.優化作業設計 提升作業質量——小學美術優化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3):130.
責任編輯:趙瀟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