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摘要】作業“減負”的根本目的是“減負增效”,“小張化”作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它也是實現“減負增質”的有效途徑之一。文章闡述了“小張化”作業的概念、特點,并從基本要求和評價兩個維度進行分析,論證了“小張化”作業在貫徹落實學生核心素養要求、設計情境化作業、提高教師設計作業能力、合理評價作業等方面的明顯作用,進而期望“小張化”作業能在更廣泛的范圍實施,真正達到“減負”的目的。
【關鍵詞】中學語文;“小張化”作業;減負增質;途徑;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0—0120—04
“減負”并不是簡單地減少作業量,其實質是“減負增效”。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目的就是為了“減負增效”。具體來說,一是為了糾正不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做法,即過分依賴繁重的作業和課外輔導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二是為了通過限制作業時間,提高作業質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初中生在經歷“減負”的“洗禮”后,進入高中卻依然要面對如何“減負增效”的困擾,顯而易見,高中生“減負”也刻不容緩。
新課改全面實施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更符合我國高中生應該具備的語文核心素養要求。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除了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外,作業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是“以量增質”的傳統作業觀念嚴重影響甚至阻礙了學生核心素養內容的實施。在這樣的背景下,新時期的教育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怎樣才能真正做到“減負增效”?筆者根據新課改要求,結合語文教學實踐,在“小張化”作業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小張化”作業的概念及特點
(一)“小張化”作業的概念
“小張化”作業,顧名思義,“小張”即形式上突出量的小,基本以課本大小的頁面確定作業的量,從數量上達成“減負”。有時根據課文要求,甚至可以布置一兩道題。可見,要以“減量增質”為目標。“化”即經常性的,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小張化”作業旨在從形式上減少“以量增效”的傳統作業觀帶來的弊端。同時,在內容上,“小張化”作業要更加精煉化,達到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結合,并具備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功能。“小張化”作業的適用范圍比較靈活,可運用在課前、課中和課后。
(二)“小張化”作業的特點及意義
“小張化”作業可用四個詞概括:精煉、精準、節時、高效。精煉,即在有限的容量內,要將新課改的核心素養能力培養要求貫徹到“小張化”作業中。精準,即題目設計要有“靶向練習”的功能。節時,即節約時間,通過量的減少,而節約了時間。高效,即用高質量的習題訓練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這些特點正適合當下“雙減”的基本要求。對學生而言,“小張化”作業通過規定時間完成教師精心設計的習題,“靶向練習”,提高了做題的能力和效率;同時,又倒逼教師必須要及時了解學情,精準實施教學,用高效作業來助推高效課堂。二者相輔相成。
二、“小張化”作業實施背景
《意見》中已經明確,“作業布置更加科學合理”“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1]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也明確提出要“提高作業設計質量”[2]。而傳統教育觀念受赫爾巴特、凱洛夫等人教學思想的影響,認為作業隸屬于教學,是對教學知識與技能的鞏固。新課改環境下,這種理念已經不符合對學生核心素養能力培養的要求。事實上,“作業不是教學的‘尾巴,而是實現課程目標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課程實施的重要路徑。”[3]但是在教學中,部分教師還囿于傳統觀念,布置作業存在內容指向模糊、習題范圍隨意、針對性不強、作業形式單調、機械化練習、搞題海戰術、重復低效等弊病。與這樣的傳統作業觀念相比,新課改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語文作業設計需要“從‘增量思維走向‘增值思維,努力實現作業的發展功能”[4],這已經成為時代的需要。因此,無論是“量”,還是“質”,都需要“小張化”作業閃亮登場。
三、“小張化”作業的基本要求
(一)把握學生核心素養要求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5]。因此,語文作業要想重構知識和能力“雙發展”的理念,就必須緊緊圍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結合單元教學或課文要求進行設計。筆者在高中統編教材必修(上冊)第三單元《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課的“小張化”作業中,就以“審美鑒賞與創造”作為重點進行設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單元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古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認識古詩詞的當代價值,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同時也為了讓學生對蘇軾的作品特色有多層次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創作,基于群文閱讀的理念,筆者在《念嬌奴·赤壁懷古》的基礎上,補充蘇軾的另一首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設置了以下問題:
同樣是對生命的感悟,請從以下角度比較《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的異同。
1.分別找出兩首詞的意象,并描繪意境。
2.比較兩首詞表達的思想情感,體會蘇軾的豪放灑脫和細膩溫情兩種不同風格,感悟詩人對生命的詩意表達。
3.兩首詞分別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4.根據對蘇軾兩首詞的理解,就以上內容寫一篇文學短評。課前通過網絡等渠道查找相關資料,完成表格內容(見上表)。
前三道題側重對詩詞基本要素的鑒賞,第四道題則是按照“單元學習任務”第三題的要求進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從課文出發,又不拘泥于課文,從評論者的角度,學會創造性地、客觀地、比較全面地評價兩首詞,進而了解蘇軾。從實踐的結果看,學生對詩詞知識的掌握,以及對蘇軾的了解都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二)設計情境化作業
《意見》中明確要求,“創新試題形式,加強情境設計,注重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增加綜合性、開放性、應用性、探究性試題。”其中,情境化作業既是“創新試題形式”的提前“演練”,又是實現學生能力培養和發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小張化”作業的設計一定要注重情境化,用情境任務驅動,既要確保“短小精悍”,又能使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得到有效培養。下面以高中統編教材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的《聲聲慢》為例。
《聲聲慢·尋尋覓覓》是古詩詞中的經典作品,歷來被人們推崇。一方面是因為這首詞用生動的情境表達了李清照對家國衰敗的深刻理解,詮釋了對生命價值的感悟;另一方面是其在意境營造、詞句音韻等方面所達到的藝術高度,可謂在古詩詞中獨樹一幟。為了讓學生吸收以上兩個方面的精髓,筆者設計了以下“小張化”課后作業。
《聲聲慢·尋尋覓覓》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畫面感極強,寥寥幾個疊詞,孤獨、凄涼、悲戚意境全出;“黃花”“細雨”“梧桐”等意象的選擇精巧、別致;情景交融等表現手法的運用恰到好處,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造詣。可設計作業:目前,正值秋季,又有新冠疫情肆虐,本區實行靜默管理,請以此為情境,仿寫一首《聲聲慢》。
要求:1.主題自定,可圍繞學習、家庭生活等方面受到疫情影響后的境況確定。
2.嘗試運用疊詞、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表現手法。
學生作業展示:
聲聲慢
時時刻刻,緊緊張張,棲棲遑遑戚戚。乍解還封時候,最難學習。三天兩次核酸,怎敵它,新冠來襲!賦黃碼,正傷心,紅碼附身無計。
滿桌作業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輕松?抱著手機,獨自怎生能通!疫情更兼網課,一月后,還未學懂。這學業,怎一個愁字了得!
學生受疫情影響,居家上網課,有感受,有素材。“小張化”作業設計“得來全不費工夫”。作業情境真實,學生感受真實,這樣的“小張化”作業,既達到了“加強情境設計”的要求,又貫穿了知識與能力的培養要求,更避免了繁復練習給學生造成負擔的問題,練習效果非常好。
(三)提高教師設計作業的能力
《意見》提出要“精心設計基礎性作業,適當增加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作業。”“基礎性作業”可以理解為“語言建構與運用”的主要內容,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作業”是新課改實施后,對學生核心素養能力提升的進一步拓展。二者對教師設計作業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統編版高中教材基本上沒有設置課后作業,一方面給教師留下了很大的作業設計空間;另一方面也給教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小張化”作業的“精煉、精準”要求更是對教師作業設計能力的深度考驗。這就要求教師要吃透新課標理念、新教材特點和課程內容,還要不斷提升自己研究作業、設計作業的能力,避免“舊瓶裝新酒”,否則,“換湯不換藥”,這就完全失去了新課標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意義。
四、“小張化”作業的評價維度
作為個體,學生的智力、經歷、特長、愛好等往往各不相同,即使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用單一的標準來評價人或事都是極不科學的。同理,用單一的標準來評價作業也是不科學的,更不符合新課改“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的原則。因此,“小張化”作業的評價應該引入多元評價的理念,要以促進學生語文課程核心素養發展為基點,要因人而異、因班而異,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小張化”作業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評價。
(一)合理分層評價
從評價方式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可分為基礎性評價和進階性評價。基礎性評價面向所有學生。這種評價方式側重教師對所有學生關于基礎內容掌握情況的判斷;進階性評價則適用于理解能力和領悟能力較強的學生,側重教師引領這些學生在掌握基礎內容的層面上更深層次探索。
(二)自評互評結合
要讓學生學會自評和互評。給學生一個自我評價的機會,會讓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的作業。這是一個自省和內化的過程。通過自評,學生會在“評價者”的角色中,消化更多的知識,培養更多的能力。互評,則讓學生扮演了“教師”的角色,在這種角色的驅動下,他們會從旁觀者的角度對同學的作業進行審視、評價。“旁觀者”往往“清”,通過互評,不但可以找出同學作業的問題,而且對自己更是一種極大的促進和提升。
(三)正向客觀評價
美國心理學家本杰明·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學并給予足夠的時間,多數學習者能獲得優良的學習成績。根據這一理論,大部分學生可以完成課程所設置的目標和能力,但他們需要“最佳的教學”。那么作為教學的其中一個環節——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除了自評、學生互評外,教師的評價對學生能否“獲得優良的學習成績”至關重要,因為學生更注重教師對自己作業的評價。所以,一方面,教師要本著正向和鼓勵的原則進行評價;另一方面,教師要客觀公正地進行評價,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激勵學生不斷彌補不足,提升成績,進而獲得各方面的能力。
總之,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是目前社會關注度很高、教育方面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它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更關系到我國教育的長遠發展。國家明確出臺一系列政策,足見改革的決心和力度。因此,我們一定要積極探索,認真思考,尋找有效的途徑,真正讓學生早日實現“減負”。“小張化”作業只是“減負增質”征程中的一次很小的探索,期望能在“減負”大潮中發揮一點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R].國辦發〔2021〕第22號,2021-07-24.
[2]毋丹丹,黃愛華.“雙減”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學科作業設計的五個關鍵[J].課程·教材·教法,2022(06):18-20.
[3]吳欣歆.核心素養背景下作業發展功能的實現[J].中學語文教學,2022(01):31-33.
[4]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美)本杰明·S·布盧姆.布盧姆掌握學習理論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08.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肅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雙減”專項課題“新課改背景下基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實現‘雙減的對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1]GHBZX209)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