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玉 葉潔楠
摘要: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對鄉村景觀發展和產業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如何將鄉村景觀與鄉村產業相結合,是當下亟待思考的問題。文章從琵笆墩村現有的產業出發,探究如何將鄉村產業和鄉村景觀有機融合,提出了三方面的策略:一是加強對景觀的升級與美化;二是修復原始景觀,改善村容村貌;三是打造農業旅游型景觀。具體而言,第一,重視環保,尊重自然。設計者要充分了解當地生態環境和物種保護問題,在設計過程中盡量減少對自然的干擾,避免破壞環境。第二,傳承文化,發展民俗。琵琶墩村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景觀設計應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特色,弘揚傳統文化。第三,注重實用性,營造宜居環境。設計方案要考慮村民的娛樂、休閑、工作等需求,使鄉村更加宜居。文章對新型鄉村景觀設計方法進行研究,旨在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和社會文化進步,同時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品質。
關鍵詞:景觀設計;設計方法;美麗鄉村;鄉村產業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4-0-03
0 引言
建設美麗中國,離不開建設美麗鄉村。美麗鄉村的建設要站在全局視角去規劃,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美麗鄉村”的概念,給鄉村之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如今鄉村發展的趨勢更多是舍棄鄉村的原始風貌,大力發展鄉村產業,雖然鄉村經濟發展起來了,但是鄉村景觀變化太少。因此,之后的鄉村建設應跳出傳統的建設模式,思考如何將鄉村產業和鄉村景觀相結合,從單一拉動鄉村產業發展到通過景觀環境的營造轉變鄉村的經營模式,在改善鄉村景觀環境的同時,打造鄉村產業鏈品牌,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
1 美麗鄉村概述
“美麗鄉村”概念由浙江省安吉縣在2008年首次提出,后續出臺了相關綱要,計劃在未來10年內將安吉縣打造成中國美麗鄉村,安吉縣的案例對鄉村產業和農產品品牌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帶動了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實現了農民增收。
1.1 美麗鄉村的建設
美麗鄉村,“美麗”一是代表外在形象景觀的美觀;二是文化方面的美滿、圓滿,側重點更多是在人的身上。為了讓鄉村更加美麗,須配備更好的景觀設施和植物造景,通過精心搭配景觀植物,并考慮空間的開合關系設計,可以將鄉村中的原始農業用地與公共用地相結合,打造出農村獨有的景觀。
1.2 美麗鄉村的設計意義
綜合考慮景觀優化利用原則,協調好政策、經濟和人文歷史等因素,精心設計出最佳的關系,選擇最優景觀利用方案。
2 設計基本思路
2.1 鄉村景觀資源的維系和保護
在鄉村景觀設計中,除了要尊重并保留原始鄉村風貌肌理外,還要注意建立起村莊與村之間的聯系。以保護鄉村的原始形態和肌理為前提,合理選用現有資源,打造鄉村共享空間,從而構建一個具有完整形態的鄉村聚落格局。
在這個設計項目中,將重新梳理和整合村莊的原始結構,深入探究村莊的自然生態環境,通過設計和保護,打造生態宜居的鄉村景觀[1]。此外,有必要將傳統文化符號提煉出來,向村民大力宣傳,以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
2.2 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符號提煉
鄉村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包括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宗教信仰、社會制度等,在景觀設計中融入這些元素,能夠更好地保存并傳承這些獨特的文化遺產。例如,選擇當地的植物和材料來設計鄉村景觀,展現獨特的地方風情。
在鄉村景觀設計中,應當重視共享空間的合理規劃,根據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精心設計出各種尺度的共享空間,以滿足他們的多樣化需求。通過改善公共基礎設施,優化交通網絡,最大限度地縮短村民前往共享空間的時間,提升他們對公共空間的使用頻率。
3 鄉村景觀的設計方法
3.1 原始景觀保留發展的方法
美麗鄉村景觀建設的基本方針便是在保留原有景觀外貌的前提下,對鄉村的水體、山體以及自然資源進行合理改造,盡可能利用鄉村原有的地勢特點和產業資源,保留鄉村的獨特性,避免出現“千村一面”的情況,彰顯“千村千面”的特異性,將鄉村獨特的一面挖掘出來,弘揚鄉村的資源和文化。
3.1.1 琵琶墩村原始農業產業景觀的保留
琵琶墩村現有的產業以大閘蟹養殖為主,產業發展對用地的需求主要是大閘蟹養殖魚塘和文化宣傳用地。調查發現,該村莊蔬菜種植基地的衍生旅游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不僅提供了一系列具有農業特色的科普教育和農家餐飲體驗,還提供了一系列休閑娛樂活動,打造了一個相對完整的農業主題樂園。村里比較出名的是佳農水果,主打的賣點是純天然。同時在菜園和果園里設置了科普角,可以在品嘗天然食材的同時了解產品的種植知識。
3.1.2 琵琶墩村整體景觀規劃重建
如今,鄉村的發展布局大多呈斑塊狀,或者是東一塊、西一塊的規劃,并沒有整體的規劃。借美麗鄉村政策的提出,將鄉村景觀規劃提上日程,對之前板塊化的區域進行重新規劃,構建新生態區域,建設新的生態廊道,完善琵琶墩村的用地規劃,增加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例如,可以將高端科學技術融入景觀建設規劃,注重城鄉之間的聯系和發展。
3.1.3 琵琶墩村農業用地與產業用地的融合
琵琶墩村的用地大部分都是傳統的農業種植用地,商業用地極少,因此在村里進行景觀規劃比較困難。目前,村里的農耕經濟用地產量較為穩定,但與村里產業用地的關聯不是十分緊密。利用村里新建的大棚,可以很好地平衡農耕用地和企業產品宣傳需求,將產品銷售和教育科普相結合,使前來游玩的游客可以更好地學習農耕文化,同時促進鄉村經濟增長。
3.2 鄉村產業景觀發展的方法
產業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也是解決鄉村發展所面臨的挑戰的基礎。鄉村產業多元化,從農產品加工到特色旅游,從傳統農業到現代新興服務業,都為鄉村經濟發展貢獻重要力量,為促進農業發展、推動農村經濟增長、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作出了積極貢獻。
近年來,農村的創新和創業環境顯著改善,許多新興的產業和業態出現,然而其產業鏈條較短、融合程度較低、要素活力不足,迫切需要加強指導和推動發展。
3.2.1 琵琶墩村景觀的可塑性改變
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就是美化鄉村企業用地,這關系到鄉村的整體形象。如今,鄉村產業更注重的是效益,忽略了美觀性,同時也忽略了對鄉村生態環境的影響,要想實現鄉村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美化鄉村環境,塑造琵琶墩村的良好形象,這不僅需要村民努力,還需要企業的共同努力。
3.2.2 促進琵琶墩村產業景觀可持續發展
(1)改革農村的財政制度
第一,應對現行的財政管理體制進行全面改革,政府應清晰定義其職能。政府如果批準了一項投入,就要為其提供充分的財力支持。第二,雖然近年來政府對農村的投入不斷增長,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效果并不如預期。應以公開透明的方式管理資金,當地公眾進行監督,以確保資金的有效使用和合理分配。
(2)建立政府與農民的伙伴關系
幫助農民建立獨立自主的農民協會,鼓勵私營企業發展。此外,在對現有農村金融機構進行改革的同時,允許他們有更大的經營空間,有助于農民和農村企業擴大在農村的投資[2]。
(3)推廣農業科學技術
中國農業科研投資長期處于較低水平。在農業科研投入中,中國的貢獻率遠遠高于全球其他國家,這一點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也得到了體現。中國應當大幅提高公共農業科研投資,將其占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從0.3%提升到1%[3]。此外,還應加大對農業推廣的公共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在重大科研項目中表現出色的科學家和創新人才。
(4)加大對農村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投資力度
近年來,中國在農村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斷增加,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和支持,但仍有必要繼續加大投入力度。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應當實行全面免費,同時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農村教師的收入狀況,以促進鄉村發展。這有助于緩解農村貧困現象,為農村勞動力的流出提供更有利的環境。通過不斷改進學校教育,為農村青年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進入非農業市場。
為了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應加大對成年人的培訓力度,讓他們掌握就業技能,從而為工廠、建筑工地、新興企業和服務行業提供優秀勞動力。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需要長期的努力,但從短期來看,必須加大對農村保健體系的投入力度,以促進其發展。為了確保被保險人能夠獲得最佳的醫療保障,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靈活的政策,使他們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獲得最優質的醫療服務。
此外,還應推廣勞動密集型產業,為非農人口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取消對農民工的限制,鼓勵金融機構向當地企業和個人商家提供更多的信貸支持。
4 琵琶墩村景觀設計策略
4.1 自然景觀設計策略
琵琶墩村中的景觀建設分為兩大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針對自然的山體、水系和地勢地形,應在不大改大動的前提下進行適當改造,如建設景觀廊架、親水平臺、農業采摘體驗園等。
4.1.1 濱水景觀空間改造
濱水景觀在城市和鄉村都屬于重要的景觀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如何合理運用水系打造既美觀又不破壞其結構的濱水景觀,一直都是熱議話題。確保水體清澈對促進鄉村健康發展尤為重要,不僅可以滿足村民日常需求,還能促進琵琶墩村的景觀美化。
第一,加強對濱水沿線水生植物的維護,優化濱水景觀植物層次的搭配,構建健康的濱水植物空間,維護生態平衡,營造良好的鄉村濱水環境。
第二,加強對村民的環境保護教育,實現人人維護、人人關心、人人負責。琵琶墩村的發展事關每個村民的健康生活。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增強村民的責任感。
第三,利用河道旁的自然高度差,順應高度的變化順勢而建,打造濱水走廊、親水平臺、親水棧道、水舞臺等公共空間。
4.1.2 公共用地空間
在琵琶墩村的建設過程中,因資金不到位和規劃不完善,很多地方都沒有得到有效開發,甚至被荒廢閑置。應科學處置荒廢空間,合理開發其功能價值,實現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4.2 社會人文景觀空間設計策略
景觀建設中不僅有植物景觀的建設,還要關注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應充分考慮村民的日常需求,打造人文景觀空間,提高景觀空間的利用率。
5 結語
美麗鄉村建設涉及范圍很廣,不僅是對鄉村的村內建設和綠化空間建設,還強調將人的感受和想法融入景觀設計,將各項元素結合起來,打造優質的鄉村景觀,建設出符合大眾審美和國家政策的美麗鄉村景觀。
參考文獻:
[1] 徐颯然.美麗鄉村建設下的鄉村景觀設計方法與策略研究[J].居舍,2021(21):104-105,107.
[2] 王瑋,王浩,郭蘇明.淮河流域鄉村內澇地區聚落景觀生態基礎設施設計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6(6):156-158.
[3] 劉建.美麗鄉村要表里如一[J].西部大開發,2014(11):63.
作者簡介:張小玉(1998—),女,四川成都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
葉潔楠(1985—),女,江蘇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與城市景觀、園林規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