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藝冰
摘 要:以安場返鄉創業產業園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新時代背景下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策略,針對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安場的優勢特點和核心價值,提出健全就業服務體系、擴大經濟規模、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倡導綠色發展等措施,以期為推動新時代城鄉融合以及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時代;城鄉融合;鄉村振興;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6903(2023)04-0114-03
0 引言
城鄉融合和鄉村發展同等重要,鄉村振興并不只是單純代表某一個村莊的發展,而是要以城鄉融合發展模式為基礎,促使城市與鄉村之間實現同步的發展,實現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高效融合。
新時代的背景下,城鄉融合以及鄉村振興并不只是單一的工作,而是具有系統性及綜合性特點的工作內容。新時代城鄉融合以及鄉村振興能夠不斷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建設和發展,對于鄉村振興發展具有實質性意義。
1 安場返鄉創業產業園的概況
2017年3月,正安縣入選第二批返鄉創業國家級試點。2020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工作現場會在正安縣召開,試點經驗獲國家推廣。正安返鄉入鄉創業項目從中央到地方獲全面支持。安場鎮南有4A級景區桃花源記、3A級景區北郊湖濕地公園,自然風光無限好;西有4A級景區九道水、3A級景區水車壩旅游度假區,生態避暑圣地;緊鄰已獲得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創建資格的正安吉他文化產業園,吉他工業示范地。
項目地周邊環境,南是以桃花源記為代表的自然風光,西是以九道水為代表的生態避暑圣地,中是以吉他產業園為代表的吉他工業高地。項目地做好差異化發展才是跳出市場突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除此之外,安場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眾多。正安縣70余個非遺項目,安場鎮就有40余個;正安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有19人,安場鎮就有5人。安場鎮非遺項目以曲藝、戲劇、傳統手工藝等為主,安場古鎮商貿的繁榮催生了手工作坊的興起[1]。安場居民里不乏能工巧匠,這里的編織工藝、磚瓦燒制工藝、瓷器和陶器制作工藝首屈一指。安場彩瓷、青瓷、土陶等制胚、雕刻、施釉、燒窯、彩繪等流程一律手工完成。
2 安場返鄉創業產業園現存問題及優勢特點
2.1 安場返鄉創業產業園現存問題
2.1.1 缺少文化傳承意識
從前,安場鎮是川湘文化、仡佬文化、商貿文化的交融地,有五百余年的商貿文化歷史,商貿的繁榮催生了手工作坊的興起,安場更是春暉文化“飲水思源、反哺故土、回報桑梓”的精神高地。而今,歷史的印記遠去,土生土長的安場人很難找到過去的鄉愁記憶,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有待提升。
2.1.2 缺少資源整合
項目地有十余家來料加工小微企業、百余家家庭手工作坊,但加工產業規模小、分布散,在場地共建、資源共享、平臺搭建、用工對接等方面有待整合[2]。產業以基礎的來料加工為主,缺乏產業創新。
2.1.3 缺少返鄉入鄉創業平臺
項目地內以雨傘、玩具等基礎加工產業為主,能解決當地留守婦女和老人就地就業問題,而大學生、技工一類技能型年輕人缺乏返鄉入鄉創業平臺,導致大批年輕人遠走他鄉,村內民房大量閑置,鄉村缺乏活力。
2.2 安場返鄉創業產業園優勢特點
2.2.1 具備創業基礎
項目地興莊村通過“支部+企業+農戶”的模式,幫助當地留守婦女就地就近就業。目前,項目地已發展玩具廠、制衣廠、雨傘加工廠等來料加工小微企業十余家,家庭手工作坊百余家,已初具集聚效應。2020年實現產值2000余萬元,帶動500余人實現“家門口”就業,實現小企業帶動大就業。
2.2.2 具有區位交通優勢
安場鎮北距正安縣城約10 km,約10 min車程,在重慶1 h交通圈內,省道S207、銀百高速G69和江習高速公路穿越全境。項目地西臨國道G243,北距銀百高速出入口3.5 km,南距銀百高速出入口3.6 km,交通優勢顯著。
2.2.3 具有良好的市場基礎
過去5年,正安景區景點、主題活動等累計接待游客937萬人次, 2021年正安年游客量約230萬人次,安場發展旅游具備一定市場基礎[3]。同時,正安 “吉他之都、音樂之城”“中國吉他制造之鄉”“全球最大的吉他生產基地”等吉他名片吸引全國各地游人前往,2021年“第十四屆遵義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大會暨正安吉他音樂節”吸引上萬客流。近在咫尺的安場(距吉他產業園約8 min車程)具備共享吉他產業客流先天優勢。
3 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發展策略的實施
3.1 健全就業服務體系
在整個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要擁有專業性人才,所以為了保證鄉村振興戰略思想能夠得到有效推進,必須要在鄉村內部對就業體系進行完善和優化。尤其是完善就業系統,以此來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促使這些人才都可以積極主動的投入到鄉村振興工作中,實現城市與鄉村的融合發展。
在實踐中可以推動城鄉之間的戶籍制度改革,目前城市與農村之間存在的差距較為明顯,所以可以通過不斷開放落戶限制的策略,完善現有政策,積極取消二元制的政策[4]。通過戶籍制度對群眾展開統一的管理,避免由于城鎮戶口和鄉村戶口之間的不平等待遇,促使人才可以實現自由的流動。
除此之外,還要對現有的鄉村就業服務體系進行完善和優化,保證現有法律法規以及相關制度落實到實處,同時對就業政策進行改善,為鄉村建設提供可靠依據作為支持。以就業政策的完善和優化為基礎,盡量縮小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差距,同時能夠為鄉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一份職業,保證就業率得到提升。城鄉融合發展策略的實施能夠保證城鄉內部人才實現自由流動,以此來提高就業水平。
基于此,從安場返鄉創業產業園的角度來看,可以為返鄉人群提供基本保障,促使其享受到創業就業咨詢服務、創業就業優惠政策、資源和平臺支持等,讓返鄉入鄉人鉚足創業就業信心和干勁。
3.2 擴大經濟發展規模
在新時代城鄉融合以及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城鄉經濟發展一直以來都是重中之重。所以在城市發展的基礎上,要合理利用城市發展的趨勢以及城鄉融合政策的落實,鼓勵城鄉經濟開放發展,妥善處理制約城鄉發展的各類限制條件,頒發對應的政策,促使城鄉發展可利用資源得以合理利用,以此來推動城市與鄉村的經濟發展[5]。
現階段鄉村經濟發展中,可以將其劃分為城市近距離和遠距離發展兩種模式。與城市距離較近的鄉村,可以公共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通過近郊農業旅游來實現村莊經濟發展。而對于距離比較遠的鄉村,通常會以生態農業旅游為主,鼓勵適當發展物流行業或者農產品加工業。政府應鼓勵鄉村旅游業的建設和發展,以此來保證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對鄉村經濟的發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動效果,讓鄉村有外來消費者,讓鄉村振興實現內部自造血功能。
3.3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現階段我國鄉村道路建設尚不完善,垃圾、污水等問題較為明顯,對于村莊的人居環境及村民的日常生活質量都會造成嚴重影響。所以要將規劃和建設的重點逐漸轉移到農村內部,加強對農村現有基礎設施的建設,保證道路、垃圾、污水等相關問題得到及時處理。
同時還要對現有設施進行完善和優化,比如安場返鄉創業產業園根據返鄉游人的特點,如思鄉、思親等,對人才安置房進行合理的設置,園區通過閑置民房外立面改造,鄉愁場景營造,為返鄉入鄉者提供溫馨的住所,感受近親如鄰的鄉村氛圍,如圖1所示。
另外,在鄉間配套親子樂園,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娛樂、休閑、體驗的親子互動場所。同時,還原20世紀70、80年代的玩樂場景和游戲,找尋年代記憶,父母可以帶孩子體驗自己兒時的游戲,比如跳繩、丟手絹、打陀螺、捉迷藏等,如圖2所示。
除此之外,要針對垃圾處理的問題給予關注和重視,做好垃圾分類轉運工作,聘請五保村民當周保潔員對村莊道路及公共場所進行清掃。加強對鄉村網絡條件以及物流等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促使網絡及電商物流可以在農村內部實現全面的覆蓋。提高污水處理能力,以農民聚居點為單位建設無動力生態污水處理設施統一排放統一處理,避免對水源及河塘造成嚴重污染。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城鄉的融合發展,促使居民可以享受到平等的社會服務,保證公共服務水平得到提升。對現有農村基本保障體系完善和優化,落實社會保險以及基本保障體制,促使居民可以得到優惠保障政策[6]。
在整個優化過程中,要對農村居民的醫療保險等進行完善和優化,保證人們的基本保障,以現有諸多措施為基礎,可保證城鄉最低保障水平的提升。將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放在首要位置上,保證城鄉人口能夠實現自由的流動,以科學技術的改革和創新為基礎,不斷推動公共服務的實施,促使城市和鄉村可以實現共同發展,以此來推動城鄉融合。
3.4 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鄉村振興發展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要推進產業的發展,長期以來城鄉發展水平差距較為明顯,很多城市淘汰產業逐漸涌向農村。所以鄉村產業基本上都是在城市內部生存不下去的產業,這種落后產業進入到農村內部,很有可能會導致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對于農村經濟發展也會造成嚴重限制影響。所以必須要對現有的產業進行優化和升級,促使城鄉產業能夠實現融合發展。
首先,要加強城市和鄉村產業之間的有效互動。農村可以對現有資源輸出方式進行改革和創新,積極探索適合農村發展的新型產業結構,吸引大量消費者的注意力,以此來推動農村產業的發展。
其次,要加強對鄉村當地特色產品的完善和優化。遵循因地制宜的發展,對現有農產品進行初級加工的開發,減小城鄉之間的差距,促使產業可以實現優化升級的目標。
再次,要積極推動三產之間的融合。以高科技手段為基礎實現對各類產品的精加工處理,或者對產品的外包裝進行創新性設計。這樣能夠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以此來保證農產品產業結構的完善和優化。
最后,要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對電商行業展開更加深入的探索,以直播等方式來提高農產品的銷售量,保證農業的產業鏈得以延長,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要大力發展農村旅游業以及養老康養等新興產業,保證產業能夠得到及時的升級和優化處理,以此來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
3.5 倡導綠色發展
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要將綠色發展作為其中的前提條件。在產品或者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和優化過程中,如果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那么對于城鄉經濟的建設和發展會造成不良影響。所以現階段在產業升級以及產品優化時,要避免環境受到污染影響,將綠色發展放在首要位置上,實現全方位的推進。通過綠色發展理念的實施,對環境能夠形成有效保護,同時保證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要確保鄉村內部的垃圾以及污水等各類有害物質都可以得到及時處理,保證人們的日常生活、環境質量得到提升。可以將獎懲機制作為基礎,對產業的開發專款進行監督和管理,對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產業進行適當獎勵,針對違背基本原則的情況進行處罰,以此來實現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發展。同時,還要加強對產業開發以及生態修復的重視程度,在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可以在產業園區內種植當地的植被,以綠色化的產業園區為基礎,擴大綠色覆蓋面積的同時,能夠實現綠色園區的開發和生產目標。
4 結語
在不斷推動鄉村建設的形勢下,要根據各地的發展現狀,提出有針對性的融合和發展策略,對現有就業服務體系進行完善和優化。同時還要不斷擴大經濟規模,對區域內的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和完善,保證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更為重要的是要推動綠色產業的建設和發展。這樣不僅有利于實現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高效融合,還可以推動現有諸多措施,推動鄉村振興發展,促使城鄉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
參考文獻
[1] 徐軼博.城鄉融合視角下河南省鄉村地域功能評價及振興路徑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8):173-181.
[2] 張月瀛.以城鄉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的難點與路徑探索[J].北方經貿,2020(11):53-55.
[3] 謝傳會,趙偉峰.新時代安徽省城鄉融合發展策略研究[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20,28(3):21-26.
[4] 劉鴻淵,蒲蕭亦.鄉村振興視角下的村莊異質化及其策略選擇[J].經濟體制改革,2020(3):73-79.
[5] 劉志琴.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與策略[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4):261-262.
[6] 陳潤羊.作為承繼的鄉村振興研究演化路徑與未來展望[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13(5):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