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雪蓮 宋軍 劉俊 藺蓉 程慶
隨著人們對體檢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體檢報告中的異常情況。“出鏡”比較多的息肉,正成為大家最關心的健康隱患。“息肉會癌變嗎?”“息肉要不要切?”下面來了解幾種常見的息肉。
腸息肉
1.什么是腸息肉?
腸息肉是從結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里的息肉樣病變,在未確定其病理性質前都稱為息肉,可以為單發,也可以為多發。
腸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非腫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而腫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與遺傳有關的息肉綜合征。
2.腸息肉有何癥狀?
一般而言,腸息肉并無明顯的特異性癥狀,不少人是在體檢做腸鏡時發現的,但有些腸息肉患者,也可能伴有腹脹、便秘、腹瀉、出血,甚至腸梗阻等癥狀。
3.腸息肉會癌變嗎?
腫瘤性息肉在臨床上較常見,一般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常見。結直腸癌的發生一般遵循“腺瘤-癌”的規律,但從癌前病變進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即使存在腺瘤性的息肉,也不用太過緊張。
小型息肉生長極為緩慢,只有進展期腺瘤(>10毫米、伴有高級別異形增生或有絨毛成分)演化為結直腸癌的風險更高。總的來說,發現息肉后,醫生會根據腸息肉的大小、形態、病理結果決定其下一步的治療方式。
4.危險因素有哪些?
高危因素有高齡、吸煙、飲酒、肥胖,紅肉和加工肉類攝入過多,高脂血癥、糖尿病,腸道炎癥及有息肉家族史等。
5.如何預防?
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限制煙酒,多攝入蔬菜、水果、谷類和乳制品;適當運動;對于高風險因素者,若從未接受過結腸鏡檢查,應做結腸鏡檢查看看是否存在息肉、結直腸癌或者其他腸道病變。
6.腸息肉可以在內鏡下手術?
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已成為腸息肉的主要治療方法。根據息肉的大小、形態等特征,內鏡醫師會選擇相應的治療方式,如活檢鉗除、圈套器電切、內鏡下黏膜下剝離等。
對于內鏡切除的標本,會進一步送病理檢查,以全面、準確地了解息肉的病理類型、是否發生癌變等。對于病理檢查證實有癌變的,息肉過大、過于密集且集中分布等經過專業判斷內鏡無法切除或者不宜行內鏡切除的狀況,會推薦患者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膽囊息肉
1.什么是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樣突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包括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膽囊息肉一般很少有癥狀,部分患者可能有右上腹脹痛不適,并向右肩及右后背部放射,極少數患者出現慢性或急性膽囊炎時會伴有腹瀉、惡心、嘔吐、厭油等消化不良癥狀,通常被誤以為是胃病或在體檢時被發現。
2.膽囊息肉會癌變嗎?
膽囊息肉存在癌變的風險,息肉直徑大小可較好地預測癌變風險。一般認為,膽囊切除的手術適應證是息肉直徑≥10毫米。但研究認為,直徑<10毫米的膽囊息肉仍然存在3.2%~3.7%的惡變率,需要引起重視。對于懷疑癌變或合并癥狀的膽囊息肉,無論息肉直徑大小,都建議盡早手術。
3.如何發現膽囊息肉?
B超檢查對膽囊息肉的術前診斷具有很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且方便、經濟、無創,是各類人群,特別是兒童和孕婦肝膽疾病診斷、篩查和隨診的首選方法。
超聲造影屬于有創檢查,可顯示微小血管和低速血流,有助于提高對膽囊息肉的診斷效果。
增強薄層CT檢查,可提高膽囊息肉的檢出率,其靈敏度和特異性較高,且對直徑>10毫米的膽囊息肉有較好的鑒別良惡性效果。
磁共振胰膽管成像技術有助于膽囊、膽管疾病的鑒別診斷。
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檢查可用于早期診斷惡性腫瘤。
聲帶息肉
1.什么是聲帶息肉?
聲帶息肉是發生于聲帶上的良性增生性病變,是慢性喉炎的特殊類型。息肉一般單側多見,亦可兩側同時發生。
發病原因包括用聲過度、發聲不當、上呼吸道感染、接觸刺激性致病因子、內分泌紊亂、某些全身疾病、變態反應等。
2.聲帶長了息肉后有哪些癥狀?
聲帶息肉可通過喉鏡檢查發現,除聲音嘶啞的癥狀外,還有發聲費力、易疲勞等表現。因息肉直徑大小、形態及部位不同,嘶啞程度和音質變化亦不同。輕者聲嘶呈間歇性,音色粗糙,發聲疲勞,高音難發,重者嚴重沙啞。
3.聲帶息肉要切除嗎?
隨著喉顯微外科的發展,目前絕大多數采用全麻支撐喉鏡下聲帶息肉摘除術。手術創傷小,外部無傷口,術后需要休聲并注意發聲方法,否則可能出現術后復發。
對于輕度聲嘶、息肉較小、不愿接受手術治療者或不能進行手術治療者,可通過休聲、發聲訓練的方式進行嗓音矯治。
糖皮質激素霧化治療、中藥治療等均為輔助治療,如果患者存在反流性咽喉炎,則應進行相應的抑酸藥物治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