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近年,國內外諸多基礎研究及臨床研究證實:糖尿病慢性血管并發癥的發生不僅與長期高血糖有關,而且與血糖波動增加有關。血糖波動越大,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率就越高,預后越差。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波動造成的危害甚至比單純的高血糖還要嚴重,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療方案上,我們既要有效控制高血糖,又要盡量避免低血糖,減少血糖波動。
血糖波動是咋回事?正常人血糖波動有何特點?
血糖波動又稱“血糖變異性”,是指血糖水平在其高峰和低谷之間變化的不穩定狀態,包括1天之內患者血糖變化以及非同日的血糖變化。
事實上,生理狀態下機體的血糖也會有一定的波動,只是波動的幅度不大。正常人空腹血糖一般保持在3.9~6.1毫摩/升,進餐后0.5~1小時血糖濃度達到高峰,但一般不超過10毫摩/升,之后開始下降,餐后2小時血糖一般不超過7.8毫摩/升,2~3小時后血糖回落到餐前水平,一天內血糖波動的幅度小于3毫摩/升。人體血糖之所以能夠保持相對穩定,依賴于體內有一套非常精細的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
導致血糖波動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容易出現血糖波動,既有內因又有外因,內因是患者的胰島功能較差,自身胰島素分泌不足,使其對血糖的調節能力明顯下降;外因是患者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治療方案不合理、用藥依從性差等。下面重點談談導致血糖波動的外因。
1.飲食不規律
進餐不定時定量,經常饑一頓、飽一頓,或者暴飲暴食、空腹酗酒,均會導致血糖忽高忽低。
2.缺乏運動或運動不當
吃得多、活動少,尤其是飯后不運動,很容易引起餐后血糖上升;而如果運動強度太大、運動時間過長,又容易引起低血糖。
3.治療方案不合理
藥物選擇不當、劑量不合適(過量或不足)、藥物用法不正確也會造成血糖忽高忽低、反復波動。
4.用藥依從性差
患者不遵守醫囑,擅自調整、更換或停藥,是導致血糖忽高忽低的常見原因。
5.焦慮失眠
緊張、焦慮、熬夜、失眠等均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體內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升高。
6.應激因素
急性感染、發熱、外傷、手術、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等應激因素均可導致血糖升高。
7.藥物因素
許多藥物(如糖皮質激素、利尿劑等)都可影響血糖,尤其是糖皮質激素,長期大劑量應用可導致血糖顯著升高。
如何應對血糖波動?
為了減少血糖波動,必須注意保護和改善患者的胰島功能,充分協調好飲食、運動、用藥、心理、監測等各個方面,而不能單純地依賴于某一方面,要求做到“四要”:
1.生活要規律
生活規律是維持血糖平穩的基礎。①進食規律:定時定量進餐,提倡少吃多餐,避免暴飲暴食,不吃升糖指數高的食物。②運動規律:每日堅持運動,避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注意運動強度不宜太大,防止出現低血糖;③睡眠規律:起居有時,不熬夜,保證充足睡眠。④情緒穩定:學會自我減壓,避免激動、焦慮。
2.用藥要合理
除了改善生活方式,合理用藥對維持血糖平穩也很重要。盡量選擇低血糖風險較小的降糖藥,如雙胍類等藥物。
為防止血糖大幅波動,對藥量調節應十分謹慎,每次調整幅度不宜過大,以免發生低血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調整用藥不能憑自覺癥狀,必須在血糖監測的指導下進行。
◎空腹血糖高怎么辦?
以往通常采取睡前注射中效胰島素的方法來控制空腹血糖,但由于其作用時間相對較短(不能覆蓋24小時)且血藥濃度不平穩(存在小高峰),容易引起夜間低血糖及清晨反跳性高血糖,致使血糖波動增加。如今我們可以采用長效胰島素類似物,如地特胰島素、甘精胰島素、德谷胰島素等,其血藥濃度平穩、作用持久,可以很好地模擬基礎胰島素分泌,有效降低基礎血糖(尤其是空腹血糖),減少血糖波動。
◎餐后血糖高怎么辦?
餐后血糖高是導致血糖波動最主要的原因。避免餐后血糖高的方法除前面提到的生活方式干預之外,在藥物選擇上應優先使用側重降低餐后血糖的降糖藥物,如阿卡波糖、速效胰島素類似物等,這些藥物不僅降低餐后血糖效果比較好,并且低血糖風險較小,可以有效減少血糖波動。
3.降糖要適度
設定降糖目標應當個體化。如果血糖控制過嚴,勢必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而低血糖又會引起血糖反跳性升高,進而造成血糖顯著波動。
4.監測要到位
包括全天多點血糖檢測、糖化血紅蛋白,如果有條件,還可進行連續動態血糖監測,并測定葡萄糖目標范圍內時間(TIR,即指24小時內葡萄糖在目標范圍內的時間或血糖處于目標范圍內,通常為3.9~10.0毫摩/升)的占比,它可以很好地反映患者血糖波動的情況。通過規范的血糖監測,可以全面掌握患者血糖變化情況,指導藥物調整,為血糖平穩達標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