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宏濤 陳建國
摘要:職業本科教育是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是兼具職業教育和本科教育雙重屬性的新型教育形態。從政策演進看,我國職業本科教育大體經歷萌發、實踐探索和政策成型三個發展階段。從實踐探索看,職業本科教育發展存在生態坐標模糊、話語體系不強、人才儲備不足、產教融合不深等現實困境。對此,亟需把握職業本科教育辦學定位,研究類型屬性;確定職業本科教育發展路徑,強化制度供給;架構“雙師型”師資培養體系,提升發展后勁;打造協同育人共同體,營造共建共育教育環境。
關鍵詞:職業本科教育;歷程;挑戰;路徑;類型屬性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3)07-0028-06
職業本科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大命題,是彰顯職業教育類型特征的重要舉措。當前,我國職業本科教育的發展還處在理論重塑和實踐探索階段[1],沒有成熟的理論可遵循,也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借鑒。因此,系統梳理職業本科教育的政策淵源,剖析制約其發展的限制因素,探尋職業本科教育穩步發展路徑,對我國職業本科教育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職業本科教育的發展歷程
職業本科教育是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是兼具職業教育和本科教育雙重屬性的“跨界”教育形態[2],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縱觀我國職業本科的發展歷程,先后經歷過“升格”“轉制”“合辦”“轉設”等發展階段。
(一)職業本科教育的萌發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
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加快,對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國家先后實施“三改一補”“三多一改”等計劃,對高等專科學校、成人高校和部分職業大學進行改革、改制,選擇辦學效果好、人才培養質量高的中職學校升格為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院校,推動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形成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并駕齊驅的辦學格局[3]。需要指出的是,在這一階段我國對職業本科教育也有所觸及。比如,1998年《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指出:“部分本科院校可以設立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逐步建立立交橋,允許職業技術院校的畢業生經過考試接受高一級教育。”然而,政策在實際落地過程中,職業技術院校的畢業生接受高一級教育依舊屬于普通本科系列,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職業本科教育,但政策的出臺為職業教育獨立開展本科教育創造了前提。同時,這一階段伴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政策傾斜,“升格”模式在我國一度呈現繁榮的趨勢,即以示范性高職院校和專業為基礎升格發展本科教育。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相繼出現高職院校過分追求辦學層次的升級,對辦學特色、辦學質量關注不夠等問題。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和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強調“專科層次的職業院校不再升格為本科院校, 教育部暫不再受理與上述意見相悖的職業院校升格的審批和備案”,該政策旨在著力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四梁八柱”,打造具有類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格局。
(二)職業本科教育的探索與實踐階段(2010年至2018年)
到2011年,全國高職院校達到1 280所。經過國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設,高職院校的辦學實力、服務水平和輻射能力顯著增強。高等職業教育逐漸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主體力量,探索建立職業本科教育的政策與理論體系再次成為學者關注的焦點。從政策保障的視角看,國家出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等文件,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的形式,為職業本科教育的研究和試點工作創設良好的政策環境。從職業本科教育發展模式的視角看,浙江、江蘇等產業經濟發達的省份,為滿足省域產業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繼試點“4+0”“2+3+2”“3+2”等高職與本科高校聯合培養等模式,探索區域優質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聯合培養職業本科人才的路徑。同時,廣東、河南、遼寧等20多個省(市)試點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大學轉型。到2018年,全國遴選出300多所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試辦職業本科教育[4]。這一階段職業本科教育探索與實踐的主要特征是充分落實高等職業院校辦學自主權,重點探索“合辦”和“轉制”兩種辦學模式,即以普通本科院校與高職院校聯合舉辦職業本科、地方普通本科轉型發展職業本科兩種模式,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架構提供有效探索。
(三)職業本科教育的政策成型階段(2019年至今)
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首次提出“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成為職業本科教育發展的重大突破。2020年8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修(制)訂工作的通知》,提出“一體化設計中職、高職專科、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同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試辦職業教育本科專業”,把發展本科職業教育作為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2021年1月,教育部印發《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試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學校和專業設置做了詳細的規定。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為我國職業本科教育發展提供了思想引領、行動指南和理論遵循[5]。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高標準建設職業本科學校和專業”。2021年1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關于做好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工作的意見》,首次將職業本科教育納入現有學士學位工作體系;同月,財政部、教育部印發《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資金管理辦法》,明確將職業本科教育納入職業教育生均撥款制度范圍。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為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提供了法理依據。至此,我國已基本完成職業本科教育政策體系的建設工作。
二、我國職業本科教育的現實挑戰
(一)生態坐標存在時空模糊,類型特征研究亟需增強
當前,我國職業本科教育存在定位不準確、類型屬性不清晰等現實問題。首先,類型定位邊界有待統一。辦好職業本科教育,首先要回答好“職業本科是何種類型教育?培養何種規格人才?”等關鍵性問題。目前,我國學術界對職業本科教育類型的看法尚未達成共識。有學者認為職業本科教育等同于技術本科教育,將技術等級作為衡量職業本科的標準;有學者則強調職業本科是專科教育延伸到本科階段,將工作實踐的職業能力和學歷層次作為職業本科教育的辦學標準;還有學者將職業本科教育納入工程技能類和技術技能類教育等。其次,實踐探索缺乏有效的成功范式。從實踐層面看,職業本科教育在我國無歷史經驗可循,處在“實踐—認知—實踐”的探索階段,社會對職業本科教育的辦學理念、發展定位和類型特征等亦未達成共識,職業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慣性照搬普通本科高校,弱化職業教育的類型屬性,致使在辦學實踐中出現“學術飄移”等問題。此外,專業建設欠缺職業屬性。教育部提出“本科層次試點院校專業設置要體現職業教育類型特點,圍繞國家和區域產業發展重點領域,服務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接新職業”[6]。在較長一段時間,職業院校專業規劃與產業發展耦合度不夠,專業設置趨同、專業規劃隨意等問題凸顯,職業本科院校如何設計體現類型和層次的專業體系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二)院校類型復雜多樣,社會認可度有待提升
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設置了32所本科層次職業技術大學,這些院校主要從兩種途徑發展而來:第一類為“升格”模式,1所公辦高職院校和21所民辦高職院校升格為職業本科院校。第二類為“轉設”模式。主要包括“合并轉設”和“獨立轉設”兩種類型。其中,9所職業本科院校為公辦高職院校與獨立學院合并轉設而來;1所職業本科院校為獨立學院自行轉設為職業技術大學。從設置的職業本科院校類型看,民辦高職院校占主體,公辦高職院校僅1所,“雙高計劃”高職無一參與。民辦高職院校升格舉辦職業本科教育能否“服眾”?是否會降低社會對職業本科教育的期待?這是職業本科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從升格的高職院校的辦學實力看,辦學規模、生源質量、專業設置、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研與社會服務等關鍵指標與國家“雙高計劃”院校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升格的獨立學院兼具學術型高校和學科教育的雙重特征,舉辦職業本科教育能否彰顯職業教育類型特征與跨界特征?因此,下一步規劃如何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是堅持民辦高職院校為主體不動搖,還是解綁“高職院校原則上不升格為本科院校”的禁令?是以國家“雙高計劃”院校為主體申辦職業本科教育,還是高職院校達標《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試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要求即可申辦[7]?這是職業本科教育辦出類型特征、回應社會期待、提高認可度首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三)人才儲備使用存在缺陷,師資隊伍建設相對滯后
2021年,教育部印發《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試行)》,對師資規模、科研和教學能力等指標做了硬性規定。從實際狀況看,師資建設滯后是阻礙高職院校試辦職業本科教育的桎梏和短板。一是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制約師資隊伍建設。當前,國家對職業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有了寬泛的定位,即“堅定職業教育定位、屬性和特色,培養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8]。何為“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它與高職院校培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以及應用型本科培養的“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區別在哪里?人才培養目標內涵邊界不統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師資隊伍建設規格,導致師資隊伍建設對職業本科教育的支撐力度不夠。二是職業本科師資建設標準不統一。職業本科教育本質上屬于高等職業教育的本科階段[9],它相對高職專科教育應體現層次性和梯度性,相對應用型高等教育應體現類型屬性和跨界屬性。因此,從這一邏輯出發,職業本科院校的師資建設標準與高職高專院校、普通本科院校應有鮮明的區分度和層次性。當前,職業本科院校師資缺乏建設標準,出現“認定條件缺乏合理性、過程缺少規范性、結果缺乏有效性”等發展困境。三是職業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任重道遠。本科屬性是職業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它不僅要求教師能夠勝任技術層面的實踐指導[10],更要求教師能夠將技術理論與實踐操作有效銜接,開展工藝設計和科研創新。然而,“雙師型”教師培養體制存在、科研意識不強、技術創新內驅力不足、評價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一定程度影響教師服務行業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與水平。
(四)產教深度融合存在短板,校企協同育人尚待推進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本科教育的邏輯主線和必由之路。當前,職業本科教育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等方面成效不盡人意。一是文化價值的沖突與割裂。高校和企業是不同性質的組織機構,在校企深度合作的生態體系下,職業院校期望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推動專業設置、培養規格與產業業態有效耦合,希望依托企業真實的工作場域、生產設備、生產流程,提高實踐實訓教育質量;企業則追求利益最大化,關注投入與回報匹配,希望院校為企業經營、生產、轉型和創新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解決企業節能降耗、技術創新、提質增效等創新難題。由于價值追求存在“錯位”,校企合作出現“碎片化”“表面化”“短期化”的“壁爐現象”[11]。二是省域校企合作體制不暢。地方政府支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存在制度斷層問題,尤其是對地方政府、企業、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職能定位、責任分擔、獎懲機制等缺乏詳細的規定。三是社會服務能力亟需提升。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相對滯后,科研成果對企業創新的支撐力度不夠,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對校企合作的期望值。可見,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協同育人的難點和痛點就是職業本科教育的突破點、創新點,應成為體現我國職業本科教育特色、類型的重要指標。
三、我國職業本科教育發展路徑探討
(一)把握職業本科教育辦學定位,研究類型屬性
職業本科教育不是職業專科教育學制的延長,也不是應用型技術本科教育的“臨摹”版。因此,職業本科要深化辦學規律認識,研究類型屬性。一是廓清“類型”與“層次”的概念邊界。姜大源認為“類型”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種類”,而“層次”則是“表現為具有相屬關系之事物的次序,諸如重疊、高低、遞進和表里等結構形態,是相屬事物組成的系統內部結構不同等級的范疇。[12]”可見,從類型上看,職業本科教育是從職業教育內部延伸出來的教育形態,它繼承職業教育的職業屬性,即遵循工作體系邏輯,以職業勝任能力為目標[13],為國家戰略、核心產業培養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職業需求”“產教融合”“工作勝任能力”是區分職業本科教育與其他普通本科教育的類型邊界。從層次上看,職業本科教育屬于職業教育的本科階段,它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鏈條的關鍵一環,與中等職業教育、高職教育、高職研究生教育共同構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因此,職業本科教育的層次本質上反映的是真實職業活動內容和層次的整體性上移。二是錨定引領技能型社會建設的辦學定位。職業本科教育辦學定位解決的是“辦什么院校”“培養什么人”的問題。2021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提出“建設技能型社會”的美好愿景,技能型社會注重技能習得和技能文化傳播,與學歷型社會強調的“唯學歷”“唯文憑”有著本質區別[14],這一核心理念與職業教育一脈相承。因此,需要職業本科教育從辦學目標、人才培養的高度重塑發展路徑。從辦學目標看,職業本科教育是“引領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職業本科院校要充分發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跨界優勢,瞄準產業鏈未來圖譜,超前研制匹配的職業崗位群技術規范、技能標準和技能類型,實現由“服務”向“引領”的重大跨越。從人才培養目標看,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突出“知識性與應用性復合”“適應性與發展性復合”“創新性與素養性復合”,培養職業適應型、技術應用型、發展增值型、能力創新型一體化的高素質技術人才[15]。三是研制職業本科教育建設與評價標準。首先,健全職業本科院校設置標準。以《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設置標準》為職業本科院校設置的“兜底性”標準,進一步細化職業本科教育“發展性”標準,明確職業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辦學體制、培養目標、轉型路徑等標準,引導職業本科院校加快內涵建設。其次,建立職業本科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在國家職業教育教學標準體系框架內,加快研制符合職業本科教育類型特征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教材建設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實訓條件建設標準(儀器設備裝備規范)[16],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本科教育標準體系。再次,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構建涵蓋地方政府、企業、社會第三方、院校的多層級評價框架,采取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職業本科院校辦學質量實施全方位監控,全面提升職業本科院校的辦學水平。
(二)確定職業本科教育發展路徑,強化制度供給
職業本科教育尚未形成成熟穩定的發展范式,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從制度層面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地方政府要結合區域特色試點推進職業本科教育特色發展。一是支持國家“雙高計劃”建設院校試辦職業本科。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公布“雙高計劃”建設院校名單,共有197所高職學校入選,占全國高職(高專)總數的13.23%。從入選的雙高校性質看,作為國家重點項目建設院校(國家示范院校、骨干院校或者優質院校),在產教融合、“三教”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社會服務、實訓基地建設等領域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因此,建議國家以“雙高計劃”院校為樣本,遵循“質量為先、控制規模、樣本先行”的建設思路,解綁“高職院校原則上不升格為本科院校”的禁令,優先支持197所“雙高計劃”建設院校先行試辦職業本科教育,整體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二是推進部省共建職教高地機制。職業本科教育作為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關鍵舉措,需要在部省共建職教高地的基礎上,為全國試點職業本科教育探路。國家層面,則要強化制度設計引領職業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強宏觀布局和分類設計,進一步擴大部省共建職教高地的區域范圍,深入推進職業本科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賦予地方政府探索職業本科教育發展的更多權限,支持省域遴選特色鮮明、辦學基礎較好的高職院校試辦職業本科教育,“一省一策”助力打造地區樣本。省域層面,則應結合區域產業需求和職業教育發展現狀,系統設計區域內職業本科教育框架和布局,建立職業本科教育任務清單,引導高職院校加強內涵建設,全面提升辦學水平和辦學條件;遴選一批行業辦學特色鮮明、辦學成效顯著的優質高職院校先行創辦職業本科教育,滿足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三是完善彰顯類型特征的“職教高考”制度。國家層面需要系統設計具有職業教育類型特征的“職教高考”制度,設立普、職獨立招生的考試制度。由國家統一設計考試框架,各省市根據省域特征因地制宜地落實“職教高考”細則,推動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側重考查學生的實踐知識和實踐技能,從源頭上扭轉職業教育生源質量不高、社會認可度不夠等問題,達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標,為我國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提供高質量的生源。
(三)架構“雙師型”師資培養體系,提升發展后勁
職業本科教育的類型定位、歷史功能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師資隊伍建設標準要高于職業專科教育、有別于普通本科教育。一是科學編制師資發展規劃。《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試行)》對職業本科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做了硬性要求,既包括規模的硬性規定,如專任教師總數、“雙師型”教師比例、職稱、生師比等,也包括軟性內涵的要求,如教學、科研、榮譽等。因此,職業本科院校要對照標準要求,在現有編制總量內盤活編制存量,定編定崗定責盤活效能,架構“固定崗+流動崗”、雙師結構與雙師素質兼顧的專業教學團隊[17],確保師資隊伍在總量和規模上契合建設標準。同時,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根據學校發展規劃和專業(群)建設需要,積極引進高層次、高職稱的學術型人才,積極聘用能工巧匠、技能大師、技術能手和技術骨干,打造數量充足、教學和科研能力兼備、實踐操作和技術創新融合的高水平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二是分類分層研制教師專業化標準。以《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為基礎,研制邏輯清晰、層級鮮明和功能互補的“中等職業教育—職業專科—職業本科”三級建設標準。從國家層面看,基于培養職業適應型、技術應用型、發展增值型、能力創新型一體化的高素質技術人才的目標,采取合理有效的衡量標準,加快啟動職業本科院校教師的專業化標準研制,嚴把師資準入門檻。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結合省域產業動態和職業教育發展實際,在國家指導文件的框架下研制契合區域發展特色的職業本科院校師資認定標準。三是架構職業本科教育師資培養培訓機制。院校加大科研創新獎勵力度,營造重科研、強實戰的科研氛圍,引導教師在科研服務中提升職業能力。聯合企業共建現代產業學院、技術技能研究所、協同創新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平臺,重點孵化產業前沿技術,推動技術專利轉化,加強科技創新,在實戰中錘煉教師服務行業企業的水平。實施“師資素質提升計劃”,院校加強與行業企業溝通,選擇具備條件的高新企業、科研院所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組織教師開展課題研究、技術轉化、掛職鍛煉,推動教師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等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打造協同育人共同體,營造共建共育教育環境
職業教育是與產業互動最為密切的類型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其核心內涵。因此,要推動職業本科教育實現跨界、融合、特色化,需要政府在強化頂層設計的基礎上營造共建共育教育生態,搭建校企協同育人命運共同體,增強價值共融和資源共享。一是增強文化認同,破除“壁爐現象”,主動構建開放共融、創新增長和合作共贏的校企合作機制。從政府層面看,系統設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機制[20],落實相關稅費政策,吸引企業將技術、設備和資金等基本要素參與校企合作。從職業本科院校層面看,要發揮人才聚焦和科研轉化的優勢,為企業經營、生產、轉型和創新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依托產業學院、職業教育聯盟等載體,孵化契合企業技術革新需求的技術標準、產品標準、工藝標準,集中攻關解決企業在節能降耗、技術創新、提質增效等方面的創新難題,引領企業技術開發與產品研發,實現價值追求從“錯位”到“耦合”的轉型。二是突破場域限制,拓寬辦學空間。職業本科院校要以產教融合型基地建設為突破口,突破辦學的時空限制,主動與企業共建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示范校虛擬仿真基地、高水平職業教育聯盟,依托實訓基地實戰化、真實化的工作環境,孵化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實訓基地建設標準等,搭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本科教育標準體系;利用“VR+AI”技術、“學習空間+場景創設”“崗位實訓+直播教學”等數字化教學手段,將企業真實的職場情境和生產流程引入到課堂教學[18],拓寬職業教育課堂的時空維度,進一步消除課堂教學與產業業態不匹配的現象,培養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技術應用能力、發展增值能力和研發創新能力,破解長期困擾職業教育的產教分離、校企脫節等難題,架構具有職業本科教育類型特征的產教融合機制。
參考文獻:
[1][5]陳永利,李素敏.職業本科教育的政策演變、現實困境和發展路徑——基于社會互構論的視角[J].職業技術教育,2022(4):53-58.
[2]孫鳳敏,孫紅艷,邵建東.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的現實阻礙與破解進路[J].大學教育科學,2022(2):6-11. [3-4]邢暉,郭靜.職業本科教育的政策演變、實踐探索與路徑策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3):120-127.
[6]郭俊朝.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聯辦本科教育的回顧與思考[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3-16.
[7]李天源,石偉平.職業本科院校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特色發展之路:理論原則、關鍵任務與保障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2):16-20.
[8]張興會.把握規律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關鍵所在[N].光明日報,2021-11-26(07).
[9]張余,曹曄.“雙高計劃”學校舉辦職業本科教育的策略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2(12):14-18.
[10]鐘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現實挑戰、實踐邏輯與適然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1(16):61-66.
[11]李明慧,曾紹瑋.國外高等工程教育與產業的契合經驗及啟示——基于德國、美國、法國三國的分析[J].中國高校科技,2020(4):54-58.
[12]姜大源.職業教育:類型與層次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33-34.
[13]王學東,馬曉琨.職業本科高校人才培養定位與體系建設[J].教育與職業,2022(15):21-27.
[14]吳向明,詹佳麗.我國技能型社會建設策略研究——基于OECD國家技能體系治理的啟示[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21(4):431-437.
[15]王振洪.“雙高”院校要舞好高質量發展“龍頭”[N].中國教育報,2021-09-24(03).
[16]郭文富.現代治理視角的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障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
[17]周娜,王艷慧,閆志利.專業動態調整背景下中職學校教師隊伍穩定性研究——基于河北省16所學校的調查[J].職業教育,2022(2):111-118.
[18]馬樹超,郭文富.堅持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推動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7):13-18.
(責任編輯:楊在良)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YU Hong-tao, CHEN Jian-guo
(Zhejiang Police Vocational Academ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Abstract: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a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a new type of education with bot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cy evolution, China's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has roughly experienced three development stages: germination,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policy 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exploration, there ar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s, such as ambiguous ecological coordinates, weak discourse system, insufficient talent reserve, and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this regard, it is urgent to grasp the positioning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ype attributes,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system supply, structure a "double-qualified"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to enhance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build a community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create a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for joint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ourse; challenge; path; type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