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娟

“非牛頓流體”——剛滿6歲的兒子口中蹦出這個名詞。
這讓張昕感到新奇。身為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見慣了天之驕子,可這種體驗依然稀少。他特意去查,“非牛頓流體”指一種不遵守牛頓流體定律的流體,特點是遇強則強、遇弱則弱。
原來,看了短視頻上的科普視頻后,科學的種子正在兒子心中滋長。
中科院物理所是最早一批短視頻科普創作者,他們致力于用風趣的方式呈現科學之美,讓原本不接地氣的物理知識飛越學校的圍墻與年齡的局限,從科研人員的實驗室來到小朋友的屏幕前。
2011年初,產品經理程一笑在移動互聯網爆發前夜創立GIF快手,短視頻時代迎來一個嶄新的平臺。此后12年,用短視頻記錄美好生活成為很多人的習慣。2023年6月發布的《2023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12億。越來越多的人在這個方寸空間內看見別人,也被別人看見。他們發生聯結,繼而碰撞出火花,許多人的命運由此改變。
通過短視頻的窗口,懷揣搖滾夢的山區孩子得到了走出山區、登上更大舞臺的機會;象牙塔里的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讓普通家庭的孩子接觸到更專業的教育;幾近被埋葬的非遺手藝重獲年輕人的青睞,找到了文化傳承之路;抗癌明星的自律與樂觀感染了無數網友,鼓舞著他們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走在大街上抱著厚厚的兩本書,一本《相對論》,一本《量子力學》,眾人羨慕的目光你值得擁有。”視頻中,曹則賢教授手把手教大家成為“整條街上最靚的仔”。
拇指輕向上滑,冰糖發光實驗視頻即刻開始播放。黑暗中,冰糖被狠狠地摔在地上,經過100倍視頻慢放,冰糖被摔碎的一瞬間發出的藍光清晰可見。
以上兩個視頻均出自中科院物理所之手。中科院物理所的抖音號創辦于2018年,目前已有300多萬粉絲。他們的初衷是吸引更多的人學習物理,因此“怎么好玩怎么來”,用通俗、風趣的方式呈現高深的物理知識,截取漂亮的實驗鏡頭表現科學之美。
主動放下身段,走入公眾生活的,還有許多“陽春白雪”的藝術家們。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以前習慣出席的場所是歐洲頂級歌劇院,3年前,他嘗試在抖音開直播,普及歌劇知識、講解聲樂要領。許多平日得不到名師輔導的音樂學子如今打開抖音就能得到國際一線大師的指點。知識的界限得以打破,名師們做直播的一小步,促使教育公平邁出一大步。
12年來,拍短視頻記錄美好生活,成為很多人的日常習慣,在短視頻上展示自己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生活中的常態。眾多隱匿在生活洪流中的普通人也登上短視頻的舞臺,展現真實自我與美好生活。
從投行辭職的馬蘭花做起育兒博主,開啟作為媽媽的第二人生。蘇州拙政園,72歲的劉小平穿著旗袍、撐著油紙傘在園林里漫步,驚艷了網友。歲月穿過身體,留下痕跡,卻打不敗優雅。
更有人在直面苦難時報之以歌。雙眼只有一點光感的盲人鄭銳靠自己的雙腳探索城市盲道建設;患癌大爺“大癌有大愛”每天堅持健身、寫字,樂觀的精神溢出屏幕。
看見,故事在這里開始。
通過短視頻的窗口,看見與被看見的人們產生聯結,資源流動起來,創造出了更多可能。
在過去,閃耀于樂壇的人大多家境優渥,通過短視頻,偏遠山區孩子們的音樂天賦走入大眾視野。山外世界的援助隨之到來,讓他們也能得到專業的音樂教育。
海嘎小學的故事便是如此。這所位于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海嘎村的小學一度徘徊在生存邊緣,老師和學生都很少。2016年,搖滾青年顧亞來到海嘎村,帶著學生們組建起了樂隊。
2020年夏天,孩子們排練痛仰樂隊《為你唱首歌》的場景被傳到抖音上。視頻中,5個女孩穿著校服,脖子上系著紅領巾,演奏、歌唱,20多個更小的孩子抱著腿圍坐在地上,仰起頭,聚精會神地聽著。
結果,海嘎小學的“未知少年”樂隊意外走紅,海嘎的故事傳出山村。
憑借“未知少年”樂隊的光環,海嘎小學的下一屆樂隊“頑皮精靈”直接擁有了完備的樂器、設備和排練室。他們參加了痛仰樂隊的巡演、去了北京,還登上了溧陽太湖迷笛音樂節的舞臺。
隨著演出經驗的增加,曾經拘謹的孩子們徹底放開了。在迷笛音樂節上,鼓手熊唐宇激動得打掉了一支鼓棒。演完下臺,孩子們還沉浸在現場高亢的氛圍里,主唱熊會激動地說:“我終于知道搖滾是啥了,就是放開自己,就是自由,就是開心!”
不止音樂,諸多領域的人們通過短視頻平臺,跨越社交的距離而聯結起來。做過3000多臺胃癌手術的“暖胃大叔田艷濤主任”在抖音上糾正大家的抗癌理念;有患者看了一位武漢外科專家的15秒視頻科普后千里求醫;一些專業講解員將博物館搬進抖音,講述文物古跡及其背后的故事,讓網友無論身處何地都能看到各地獨特的文物;富陽紙傘手藝傳承人聞士善加入抖音非遺合伙人計劃一個月就賣掉了10萬元的油紙傘,“30多年來,從來沒有這么多人關心油紙傘”。
看見與聯結,創造改變,使許多人走上新的人生道路。
特崗教師李平剛來黑龍江安達市任民鎮中心小學任教時,打算“熬”過3年基層服務后,就回到城里過富足的日子。
但李平沒想到,他這一干就是5年。
李平帶的音樂班剛開始十分艱難,挨個動員才招來幾個學生。沒想到一開課,教室的窗檐邊便擠滿了好奇的小腦袋。沒多久,音樂班就頗具規模。
后來,李平改編了《踏山河》的副歌歌詞,又將抖音神曲《白月光與朱砂痣》從情歌變為對中華文明的頌歌:“指南針和火藥,那造紙印刷最早。看長江的波濤,黃河水萬丈高。”

海嘎小學“未知少年”樂隊部分成員
20多個鄉村小學生在教室里演唱這兩首改編歌曲的視頻,在抖音上獲贊近100萬。
孩子們的改變和抖音的反饋,讓李平改變了回城的計劃,決定投身鄉村教育。
37歲的韋木木在做農活間隙拍下的一支跳舞視頻也斬獲了100多萬點贊,從此變身田野舞者。
原本,韋木木是村里老少口中的小韋,黝黑、五官扁平,丈夫在廣西南寧當保安,她留守務農。老人的身體、孩子的成長、房子的債務填滿了她的生活,每天睜眼就是細碎而沒有盡頭的瑣事,唯獨沒有自我。
如今,她是抖音網紅木木,是自由而舒展的。韋木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動作全是自學的,有一種未經雕琢的美。玉米地、稻田、工地、廚房、屋頂,都可以是她跳舞的場地,一只香瓜就可以充當道具。她經常手里還做著工,突然就起身歡快地舞幾下。
個體的努力不僅能改變自身,也能撬動地域的經濟,改變家鄉。
90后男孩大新從藝術與設計專業畢業后,先去了大城市工作,后來又回到家鄉——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張村鄉大王莊村小屯村。他用30多幅涂鴉,將這個僅有400多口人的小村子變成了網紅“打卡”地。他的涂鴉風格迥異,有表現古代神話人物的國風畫,也有日本動漫大師宮崎駿的經典動畫。
小屯村涂鴉墻帶來的流量,帶動了大王莊村的文旅之路。客流量多時,村民賣小吃,幾天就能掙1萬元。大王莊村黨支部書記王六全又順勢打造起了配套的民宿、餐飲,形成一體化的旅游模式。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勞動力看到小屯村的變化,也紛紛返鄉就業。
類似的故事還在不斷地上演。就在許多人還認為短視頻只是用來打發時間的工具時,它已經在用自己的力量撬動屏幕兩端,催化出種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在這個舞臺上,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看者,改變都已經在發生,并幫助他們向更美好的人生邁進。
(摘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