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陳毅(舉望遠鏡者)、粟裕(左二)在陣地上視察地形
1946年9月至11月,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兩大主力部隊在蘇北會師。經過傳達學習中央軍委指示,兩軍實現了初步整合,并于當年12月和1947年1月并肩取得宿北和魯南兩場戰役的勝利。
隨后,在短暫的戰役間隙,兩大野戰軍及時在臨沂附近進行了部隊休整和指揮機構的調整,進一步完善了部隊整編工作,使得部隊更加正規,戰斗力進一步增強。
1946年12月中旬,剛剛會師的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主力緊抓戰機,在宿遷以北殲滅國民黨軍3個半旅,共2.1萬余人,國民黨軍第69師師長戴之奇兵敗自殺,一舉扭轉了我軍前期的被動局面。
不久之后,兩大野戰軍于1947年1月聯合發起魯南戰役,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26師、第51師和號稱“國軍精華”的第1快速縱隊等共5.3萬余人,繳獲大批坦克、重炮等武器裝備。戰役結束后,陳毅揮筆寫下了“徐州薛岳掩面哭,南京蔣賊應淚垂”的《魯南大捷》詩篇。
仗雖然打勝了,但是在戰中和戰后,剛剛會合的兩大主力部隊,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
首先是指揮問題。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雖然進行了兩次大的聯合作戰,但由于中央沒有明確的任命和分工,兩套指揮機構在作戰時也暴露出一些短板。
其次是思想作風問題。當時的部隊較多較雜,軍裝也五花八門,在這個大背景下,一些部隊冒出山頭主義和本位主義苗頭。
部隊中還產生了一些錯誤思想。部分指戰員滋生了驕傲情緒,對戰爭的艱巨性、殘酷性認識不足,對運動戰的方針領會不深。當時,許多官兵不理解這種大踏步后退的戰略方針,對經濟基礎較差、環境相對艱苦、飲食習慣有較大差異的魯南地區帶有一定的抵觸情緒。
更引起兩大野戰軍領導高度警覺的是紀律問題。連打了兩場戰役,加之部隊調動較大,新戰士補充較多,連續的戰斗轉移使部隊無法進行全面細致的政治教育,少數部隊中出現了違反俘虜政策、破壞群眾紀律等現象。
這些問題,使得陳毅、粟裕等野戰軍領導體會到部隊進行整頓整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因此,陳毅發電報請示中共中央就地對軍隊進行整編,毛澤東代表中央復電同意部隊休整兩三個星期,統一軍隊指揮和軍隊建設。
部隊的統一首先是思想統一,特別是中高級領導干部的思想統一。1947年1月下旬,陳毅、粟裕等一起開會研究了地方機關合并與華東全軍進行統一整編等問題,并就華東野戰軍整編方案向中央軍委作了詳細的報告說明。其間,華東局于1月下旬在臨沂召開高級干部會議,動員華東全黨全軍為迎接中國革命新高潮的到來而奮斗。
在此基礎上,華東野戰軍總部也于1月下旬召開了師以上干部會議(魯南會議)。隨后,陳毅作了題為《一面打仗,一面建設》的報告。在報告中,陳毅首先肯定了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兩大主力會合后取得的宿北、魯南戰役勝利的成績,然后從人民軍隊建軍路線的高度,針對部隊中存在的不良傾向,號召全軍加強團結,樹立整體觀念,實行統一集中領導。
陳毅在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們的任務很大,擔子很重。在此非常時期,為了執行中央所給的任務,我想向同志們提出“一面打仗,一面建設”的雙重任務,是為了能迅速糾正部隊中現存的缺點,更能加倍提高戰斗力,更能迅速地最后擊敗美蔣。
陳毅的報告,是華東部隊革命化、正規化建設的一個綱領性文件。它貫徹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一系列指示精神,針對性地指出了部隊當時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具體可靠的改進措施,對統一部隊思想認識、加強部隊全面建設、提高戰斗力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因為時間緊迫,部隊很快又投入到新的戰役準備中,一些問題可能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各部隊的作風建設和思想改造后來又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學習整頓,但魯南會議和陳毅的報告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在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和加強團結等方面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在魯南會議召開的同時,按照會議決議制訂的整軍計劃方案迅速上報中央軍委,并很快獲得批準。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合并為華東野戰軍,并成立中共華東野戰軍前線委員會,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和前委書記,粟裕任副司令員。
這次整編,統一了組織、編制,進一步實現了作戰指揮上的集中統一,是華東野戰軍正規化建設非常關鍵的一步。雖然因為敵軍的大規模進攻,整編工作的一些具體措施和環節并沒有立即展開,有些甚至是拖到萊蕪戰役后才進行的,但此次整編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通過此次整編,華東野戰軍一躍成為當時全國各解放區兵力最強的一支主力部隊,且兵力空前集中,指揮高度統一,更加有利于大兵團作戰,為在山東戰場大量地殲滅敵軍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此之后,華東野戰軍進行了孟良崮戰役,粉碎了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配合劉鄧大軍發起魯西南戰役,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取得濟南戰役的勝利,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序幕。然后,參加淮海、渡江戰役,把勝利的旗幟一直插到了東南沿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摘自《黨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