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咬唇頰癥又稱為唇頰黏膜過度咬嚼癥,是長期習慣性咬嚼口腔黏膜所致的口腔黏膜慢性病損。根據病損位置不同,分為咬頰癥、咬唇癥、咬舌癥等。臨床上,咬唇頰癥易誤診為自傷性潰瘍、白斑、扁平苔蘚、白色海綿狀斑痣、念珠菌病、天皰瘡等。
咬唇頰癥在15~19歲青少年中患病率較高,其發生與心理因素關系密切,焦慮、緊張、生活壓力大等都可能是本病的誘因。咬唇頰癥多發生于口腔黏膜與牙齒直接接觸的部位,初起為不規則灰白色小斑片,輕微突起于黏膜表面,以后逐漸加重,病損區黏膜表面呈碎屑狀,部分碎屑可撕掉,撕去后局部黏膜表面基本正常,無明顯潰瘍糜爛病損,患者可有粗糙感等輕度不適。
咬唇頰癥的治療關鍵在于幫助患者戒除口腔不良習慣。在明確患者存在咬口腔軟組織的習慣后,應告知患者其口腔病損是由這種不良咬嚼習慣引起,并幫助患者戒除這種行為。臨床可給予少量局部用藥以緩解患者的粗糙感。如患者存在明顯的抑郁、緊張等心理狀態,應建議患者到精神科進一步做檢查和治療。咬唇頰癥的預后較好,戒除不良習慣后病損可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