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瑩 舒銘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控制好血糖,使血糖相對處于平穩狀態,是避免發生并發癥的關鍵。當人體血液中葡萄糖濃度忽高忽低時,非常容易導致組織細胞形態和功能的損害。尤其因血糖波動幅度過大而引發的低血糖,危害程度更遠遠大于高血糖給身體帶來的傷害。故血糖控制不能僅僅關注短時期內、某段時間、某個點的血糖值,而應把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這3個指標都作為監測重點,并依此判定治療效果和進行降糖治療方案的調整。
空腹血糖是指禁食8~12小時后的血糖,即清晨空腹狀態下的血糖,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在此列。這是因為血糖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清晨空腹檢查時能較大程度地排除這些影響,反映真實情況。當然,空腹的時間也有上限,一般要求空腹血糖在早上10點之前測量,如果空腹抽血時間太晚,晨起由于機體的調節使其結果可能偏高或偏低,所測血糖值很難真實反映治療效果。如果空腹時間過長,造成“超空腹”狀態,機體為了避免低血糖發生,會促進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使血糖升高。另外,空腹的時長下限是8小時,如果距離測空腹血糖的時間小于8小時,那么測出來的血糖也是不準的。
空腹血糖反映的是胰島β細胞的功能,一般代表基礎胰島素的分泌功能,是診斷糖尿病最常用的幾項檢測標準之一。空腹血糖反映了無糖負荷時體內的基礎血糖水平,其測定結果可受前一天晚餐進食量及成分、情緒的波動變化、夜間睡眠的好壞等因素影響,所以在采血前應不服用降糖藥、不吃早餐、不運動,可適量喝水。
一般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為3.9~6.1mmol/ L;如在6.1~6.9mmol/L表明空腹血糖受損;如2次空腹血糖值≥7.0mmol/L,則考慮可能患有糖尿病。
很多人只關注空腹血糖,認為它達標就說明胰島功能是正常的,因此很多時候健康體檢看到空腹血糖指標沒有問題就心安理得地繼續平時的生活習慣,沒有進一步檢查,從而使不少糖尿病漏診,進而貽誤病情。而實際上,有些人的空腹血糖可以表現為正常,但餐后血糖卻超標很多。
餐后2小時血糖是指從吃第一口飯開始算起2小時后的即時血糖,是反映胰島β細胞儲備功能的重要指標,即進食后食物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能力,也反映了定量糖負荷后機體的耐受情況,可早期發現糖耐量減低人群和早期糖尿病患者。為了反映日常生活狀態下血糖的真實狀況,患者在進行餐后2小時血糖測量時,在進餐時間、食物種類和進食量方面應該保持在日常狀態,不要為了血糖測量結果“好看”而刻意選擇某些特定飲食,或刻意減少進食量、增加餐后運動量。
餐后2小時血糖不僅可以及時診斷病情、及早發現胰島β細胞受損情況,還是評估治療效果、調整治療方案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其數值升高也反映了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大血管并發癥以及多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并發癥的風險增高。可見,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監測餐后2小時血糖非常重要,1型、2型、1.5型、妊娠糖尿病患者無論使用何種治療方式都需要監測此項指標。
餐后2小時血糖的控制標準遵循個體化原則,即不同人的控制標準不一樣。一般理想狀態是4.4~7.8mmol/L;中青年及病情不重的糖友,餐后2小時血糖應該嚴格控制在4.4~7.8mmol/L;懷孕的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時血糖值不得超過8.5mmol/L;老年或并發癥較重的糖尿病患者控制標準可適當放松,餐后2小時血糖在4.4~10mmol/L就可以了;如果合并比較嚴重的并發癥,血糖控制目標值還可再寬松一些。但需注意,餐后2小時血糖若超過11.1mmol/L,則易發生糖尿病眼、腎、神經等慢性并發癥。
人體的血糖水平處于動態變化中,無論是空腹血糖還是餐后2小時血糖,反映的都是即刻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紅蛋白代表的是2~3個月內的平均血糖,它受偶然性因素如飲食、胰島素的使用等方面的影響較少,在血糖監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被譽為長期血糖控制監測的“金指標”,對掌握糖尿病患者近期血糖總體控制情況非常有幫助。
糖化血紅蛋白是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和血糖結合的產物,大多數人一般不超過6.2mmol/L。糖化血紅蛋白越高,表示血糖和血紅蛋白結合得越多,也就表示糖尿病的病情越嚴重。一般認為,糖化血紅蛋白在4~6mmol/L,表示血糖控制正常;6~7mmol/L表示血糖控制比較理想;7~8mmol/L表示血糖控制一般;8~9mmol/L表示控制不理想,需加強血糖控制,多注意飲食調控及運動,并在醫生指導下調整治療方案;>9mmol/L表示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發癥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
糖化血紅蛋白與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它的增高對人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可以加速心血管病并發癥,誘發糖尿病腎病、白內障等。另外,糖化血紅蛋白還能引起血脂和血液黏稠度的增高。糖化血紅蛋白每增加1%,導致合并癥的危險會增加20%。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每下降1個百分點,可以使糖尿病相關死亡風險下降21%,使心肌梗死風險下降14%,使腎臟、眼底等部位的微血管并發癥風險降低37%,使外周血管并發癥導致的截肢或死亡降低43%。如果糖化血紅蛋白長期控制在7%以下,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病風險會大大下降。
如果檢測發現糖化血紅蛋白在5.7~6.4mmol/L,即使血糖有異常,也無需過度擔心,這種情況往往屬于糖尿病前期階段,此時盡快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還是能夠逆轉、不進展至糖尿病的。一般建議,糖尿病患者最好每3個月查1次糖化血紅蛋白。這樣可以讓醫生與患者本人了解平時血糖控制的情況,并據此考慮是否調整治療方案。
以上3個指標均能反映血糖的控制水平,只是反映的側重點不同,組合檢查可起互補的作用,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信息。對糖尿病患者來說,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利于延緩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發展,血糖越接近正常,并發癥的發生率越低。當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標要因人而異,需要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制定個體化血糖控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