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紅
核醫學檢查就是利用核技術來實現疾病診斷與治療的一項方法,其診斷疾病的方式類似于傳統的放射科影像學檢查,但成像原理又與傳統的影像學檢查不同:需受檢者口服或注射攜帶放射性核素的藥物,通過放射性核素發出的射線,核醫學檢測儀器即可看到被標記的藥物在人體內的分布情況,從而進行顯像。臨床上常用的PET/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SPECT/ CT(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體外化學發光測定等,都屬于核醫學科檢查項目。同時,核醫學科在疾病治療方面也大有作為,比如131碘治療甲亢、氯化鍶治療骨轉移癌、125碘粒子植入治療實體腫瘤及轉移瘤等。
與傳統的醫學檢查方法相比,核醫學檢查具有以下幾個臨床優勢:
無創傷性 無需切口或刺入皮膚,不會對受檢者造成明顯的疼痛等不適感,能夠在對人體不產生創傷的前提下獲得組織或器官分子水平的信息,是實現心腦血管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癥等重大疾病早期診斷的重要手段。
顯像清晰全面 傳統的放射科檢查所側重的更多是影像的“形態”,即身體各個器官的解剖學情況,而核醫學檢查則更加側重影像的“內涵”與“功能”,即身體各個臟器以及組織的功能代謝情況,且在功能代謝顯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精準性強 “讓標記了核素的‘鑰匙直奔對應的‘鎖。”“鎖”是病灶,“鑰匙”就是攜帶放射性同位素的藥物,這個關于核醫學診斷與治療方法的形象比喻,體現了核醫學的“精準”特性。
核醫學檢查的輻射主要由受檢者口服或注射的放射性藥物所產生。而放射性藥物具有半衰期,代謝速度較快,檢查后很快會被排出體外,一般24小時后身體內基本無放射性殘留,無毒副反應。因此,做核醫學檢查是非常安全的。
而且,用于核醫學檢查的放射性核素主要為99mTc(锝)和18F(氟)這兩種,兩者都產生γ射線。99mTc所發出的射線能量極低,約為0.140MeV,受檢者與家屬及醫務人員之間的正常生活工作接觸遠遠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極其安全的個人劑量限值標準,不需要任何防護都是安全的。18F產生的射線能量稍高,為0.511MeV,但18F物理半衰期只有109分鐘,接觸18F診斷患者的家屬成員只要能按照一般生活習慣生活,不會有超劑量限值的風險。
不過,為了降低輻射對身體的影響,醫院檢查人員在進行核醫學檢查時會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在保證圖像質量的情況下盡量減少藥物注射量。受檢者在檢查結束后,要盡量多飲水、多排便,使體內多余的放射性物質及早排除體外;若同一天有其他檢查,優先做其他檢查再做核醫學檢查;核醫學檢查結束當天,盡量避免在人員密集處停留。
總之,核醫學檢查是安全的,不用談“核”色變。患者及其家屬應該科學看待“核輻射”問題,讓核醫學檢查充分發揮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