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數字技術及數字經濟的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契機、注入了新動能。文章研究了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鄉村產業融合以及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協同發展的典型案例,認為數字技術主要通過“農業+”“數字+”和數字產業協同三種路徑深度融入農業農村經濟、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目前,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主要問題和障礙是數字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土地規模化經營程度偏低、數字化人才比較缺乏、技術供給和應用不足等。當前,應通過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土地資源供給、提高農民數字素養、加快技術研發和拓展應用場景等一系列舉措,加快推進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充分釋放數字經濟對鄉村產業振興的賦能效應。
關鍵詞:數字經濟 鄉村產業振興 機理 路徑
中圖分類號:F0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7-007-05
當前,數字技術能夠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發展,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學者們對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有很多研究,認為數字技術能夠促進鄉村產業生產力的提升、生產關系的優化、產品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以及鄉村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能夠產生減貧效
應[1-4],但數字鄉村建設中,鄉村需求的復雜性、可能催生的馬太效應以及數字與鄉土的兼容性問題、數字懸浮等問題給地方實際應用帶來了挑戰,必須調適好政府與社會、先發與后發、傳統與現代的關系[1],提高村民參與度[5]。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和聯結其他要素的核心環節,但數字技術賦能產業興旺的相關研究還不夠豐富。鑒于此,本文聚焦鄉村產業興旺,著重闡述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對鄉村產業振興的推動作用、實現機制以及發展路徑的研究,希冀為新時代鄉村振興與數字鄉村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一、作用機理及互動關系
數字鄉村建設中,數字技術通過新生產方式、新經濟模式、新連接途徑賦能鄉村產業振興[6],其內在的作用機理如下:
(一)新生產方式促進農業生產效率提升
與傳統要素相比,信息要素擁有更強的能量密集度、滲透性和協同性,能夠同資本、勞動要素深度融合,共同提高傳統要素的生產效率。由于農業本身具有生產周期長、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較高、投資回報率低等天然的弱質性,加之我國農業有著“小生產大市場”傳統,農業競爭力較弱,并引發農民增收困難、農村人力資本持續減少、農業投入嚴重不足的惡性循環。數字技術幫助農產品更精準對接市場,克服傳統農產品銷售中流通環節多、損耗大、成本高、流通效率低等弊端,降低農業市場風險;數字技術能夠精準把握農業生產信息,幫助農業經營者農事分析和生產決策,強化產業上下游企業的相互協同,實現農作物產出的降本增效;數字技術也能夠有效降低農業的人力資本投入,實現大規模生產,形成有競爭力的價格優勢,提升農業整體效率。
(二)新經濟模式提高農業供給質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一方面,數字技術可以促進鄉村產業的專業化,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我國農業發展過度依賴自然資源和農村勞動力投入,產業層次不高、產業效益偏低,產業結構單一,容易陷入低端鎖定。農業物聯網、數字分揀等智能農業應用可促進農產品標準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提供了質量可監控的優質農產品供給,數字技術應用使農產品在質量、效益、品質上更符合市場需求。同時,農村電商有助于打造高度互聯的鄉村產業供需系統,使產業更加貼近市場,改善消費者福利,促使小眾供需實現“線上規模化、專業化”,在更大空間范圍內推動各鄉村基于自身的資源稟賦進行不同產業和生產環節的分工協作,實現專門化、特色化生產,形成區域專業化、整體多元化、分工協作化的生產布局,優化產品供給。
另一方面,數字技術能夠推動產業融合和產業結構升級。數字技術具有通用性和高滲透性,用數字傳媒展示鄉村生活圖景,以“田間地頭直播”“鄉村手工藝直播”等方式傳遞“鄉愁”,推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促進鄉村綠色生態價值的發掘和轉化,催生出定制農業、創意農業、認養農業、健康養生等新業態,以及共享農場、云農場等網絡經營新模式,引導農牧結合、農林結合、農教結合、農旅結合,推動鄉村產業融合和產業結構升級。
(三)新連接途徑賦能產業要素,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通過數字技術能夠為鄉村產業發展要素賦能,并發揮新要素引導作用,吸引更多的資本、技術、人才等傳統要素進入“三農”領域,改善鄉村產業資源配置,解決以往的要素短缺和錯配等障礙,助推鄉村產業發展。
首先,為農村資本賦能方面,鄉村數字金融改善了由于成本和數據收集困難而存在于農村地區的金融抑制現象。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以及生物識別、借記卡認證、電子合同等金融科技手段,實現對客戶的精準數字畫像、數字信用評級和數字授信。搭建基于電商供應鏈、農業龍頭產業鏈等模式,實現審批、業務、數據三方業務的融合,可以有效降低服務成本、觸達更多農村客戶,解決信息不對稱和無抵押品問題。
其次,農民能通過農村電商與外部的互動中提高自身數字商業素養;能通過城鄉醫療教育資源線上共享,提高生活水平,增強創新能力;能通過數字娛樂生活提高鄉村文化傳播的數字化感知,增強鄉村文化自信,為民間技藝、習俗等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活化”注入新動能;同時,數字經濟解放了勞動生產力、健全了農業社會服務體系,給農民提供了新的就業或創業機會,有效傳播了新技術和新思想,這為培育愛農村、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農人”提供了重要助力,并形成良性反饋[7]。
再次,為土地賦能方面,伴隨智能農機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以及“電商+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等聯結形式的涌現,形成小農戶與大市場深度聯結、土地大規模經營的農業產業化,土地經營效率隨之提高,并進一步加大了對市場投資者的吸引力;同時,遙感、地理信息等數字技術幫助鄉村建立高精度土地的數據庫,方便土地的劃分與交易,通過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等平臺,實現土地的流轉、交易和規模化經營。
此外,數字技術還可以為鄉村生態要素、文化要素賦能。數字技術通過全域監控,促進資源管理、生態保護、垃圾處理等,改善村容村貌,大數據精準定向推送,可以將田園牧歌式的鄉村旅游更好地呈現。數字技術通過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并進行數字化保護,將其嵌入到鄉村產業發展中提升鄉土情懷。
二、典型路徑及案例分析
(一)“農業+”路徑:山東壽光蔬菜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發展
“農業+”路徑是以新生產方式促進農業生產效率提升,即以農業為出發點,借助數字技術對農業產前、產中、產后“賦能”,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農產品質量和效益。數字技術借助農村電商、大數據、物聯網等設施和手段構建起集農業研發、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環節有機整體。產前,針對土地類型、土地利用方式、自然資源分布情況等構建農業農村大數據,使農業生產與土壤監測、病蟲害預警大數據緊密對接;產中,為農業生產提供信息遙感技術、智能檢測服務、無人駕駛農機、智能采摘機器人等技術和設備,解放大部分勞動力的同時,運用大數據分析為農作物品種優化、精準施肥等數據信息指導,切實保障農作物質量;產后,農業生產主體通過對接農產品加工企業,對接食品安全管理系統,對接電商銷售平臺,加強生產、加工、銷售的密切合作,并根據大數據信息進行生產決策和管理。
近年來,山東壽光發揮蔬菜產業優勢,深入實施“數字+農業”工程,以工業互聯網思維和技術對農業產業鏈進行全方位重塑,打造了壽光市“1+2+N”的蔬菜智慧管理服務平臺。一方面,積極推進農業各環節的數字化。在種收環節,平臺以大數據平臺及物聯網平臺為依托,部署大型水肥一體機、智能溫控、自動補光、蔬菜自動化分等分級、機械化分裝和信息化儲運等“智慧農場”應用和設備,幫助菜農進行一體化的生產管理和園區管理。在交易環節,借助農村淘寶縣級運營服務中心、菜博會、種博會等線上線下同步運營的模式,實現了5200多種品種的線上銷售,2020年線上銷售額突破4.6億元。在監管追溯環節,借助“智慧秤”和“蔬菜交易終端系統”,建立了集智慧監管、智慧服務、智慧評價于一體的全鏈條實時農資交易信息監管服務體系。另一方面,深入推進技術推廣、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不斷提高特色農業的現代化水平。研制推廣了立體栽培、無土栽培、椰糠栽培等30多種新模式和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多項國內外新技術,研發了包含120多項專利技術的智能玻璃溫室;依托一批國字號平臺、借助物聯網手段推動分子育種篩選、智能精量播種、種子自動分揀;全面集成研發了126項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番茄、黃瓜、辣椒、茄子、西葫蘆5項全產業鏈行業標準獲農業農村部發布實施,標準化的指南拓寬了職業農民的發展道路。目前,壽光蔬菜種子市場占有率已由2010年的54%提升到70%以上,其中,黃瓜、圓茄、絲瓜、苦瓜、豆類、西葫蘆、甜瓜等作物的國產種子市場占比達到90%以上[8]。山東壽光的數字化特色產業發展,數字技術全方位深入農業各個環節,促進上下游產業鏈聯動發展,實現優質農產品降本增效,極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高度專業化和規模化,拓展了市場空間,促使優勢產品成為拳頭產品。
(二)“數字+”路徑:河南濮陽縣海通鄉數字技術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
“數字+”路徑是通過新經濟模式提高農業供給質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從縱向和橫向實現產業融合發展。具體而言,數字技術借助物聯網、大數據、社交傳媒等方式,提高鄉村農產品供給質量,推動鄉村產業融合。一方面,物聯網、數字分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電子商務等數字技術融入農業全產業鏈、全價值鏈,使農業產業鏈各環節實現了智能數據化與服務精準化,延伸了農業產業鏈。另一方面,以數字傳媒展示鄉村生活圖景、挖掘農業的多功能性,催生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現農業與生態、旅游、文化、教育、康養等其他產業融合發展。
河南濮陽縣海通鄉依托豐富的水資源優勢,以萬畝荷花帶為依托發展特色旅游,延長荷花產業鏈,打造康莊稻米、錦鯉養殖、核桃種植、蓮藕種植等多個特色產業,利用短視頻、網紅直播、旅游攻略等推介模式,打造出集“旅游+電商+特色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實現以農帶旅、以旅促農、農旅結合發展。海通鄉數字技術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有兩條路徑:一是數字產業化發展,讓融合更有精度。海通鄉立足當地優勢,發展特色旅游,以萬畝荷花帶為依托,流轉土地1000余畝,在水產養殖、雜果采摘、經濟林木培育基礎上大力開發現代旅游觀光農業,打造“文信荷園”休閑旅游基地;以電商與特色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為主線,健全“東森電商+文信荷園”的發展規劃,構建市場共拓、資源共享、產業共同優化升級的特色旅游產業發展格局;強化數字平臺建設,依托東森產業園,打造出涵蓋網紅孵化、電商運營、展銷、培訓等內容的電商基地,形成集咨詢、展示、預訂、交易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海通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引導返鄉人員抱團發展、集群創業,多渠道、多形式開展農村電商技能培訓,傳授電商知識、銷售技巧,指導他們經營網店、直播帶貨。東森電商基地目前擁有專職技術直播人員80余人,對接電商專業服務機構34個,并與網紅主播、帶貨達人開展深度合作,展示海通鄉文信荷園、錦鯉小鎮的獨特自然風光,讓鄉村美景為天下所知。二是筑牢產業發展基礎,讓融合更有深度。依托特色產業示范帶建設廊道,擦亮“大美海通”公共品牌,大力開發康莊稻米、錦鯉養殖、核桃種植、蓮藕種植等多個特色農業系列產品,優化產品供應鏈,拓寬產品營銷渠道,強化傳統和新興媒體線上線下的大力推廣,通過直播帶貨、拍攝短視頻和發布旅游攻略等進行多方位立體式宣傳。海通鄉為農戶提供技術扶持,調整優化種植區域布區,指導農戶摒棄大肥大水大藥的傳統種植習慣,采用綠色技術模式種植,推廣輪作間作模式,集成推廣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技術,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讓“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9]。
(三)數字產業協同路徑:陜西宜君縣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協同發展路徑
數字產業協同路徑利用新的連接途徑、提升要素效率、改善資源配置。數字產業化借助產業招商、數字賦能、創新孵化等手段,在吸引就業、促進人力資源多層次開發、創新創業等有重要作用,解決了群眾就近就業創業和本土數字化人才培育問題,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增強了城鎮化效應;農業產業的數字化,則是借助物聯網、大數據、數字分揀、農業電商、智慧物流等方式推動了農業全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形成了產業延伸、人力資本積累的雙向促進。
陜西省宜君縣數字鄉村建設的創新實踐中,通過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協同發展,盤活鄉村生產要素、激活鄉村人口活力,提升鄉村發展環境,實現產業發展和人口集聚的良性循環[10]。宜君縣是農業大縣,但地處丘陵、交通不便,為彌補農產品物流發展短板,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設立了“菜鳥鄉村農產品上行和共配中心綜合體”的智慧物流體系,依托當地文化資源和文化符號,對三大特色農產品外包裝進行重新設計和數字化改造,與知名網紅主播的公益帶貨合作,進一步拓寬了特色農產品銷路;與龍頭企業合作打造萬畝有機蘋果示范基地,從生產種植、包裝加工、現代物流等環節入手著力強鏈補鏈,提高全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此外,引入數據標注、假發社區工廠項目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人才回流和鄉村產業的良性發展奠定了基礎。宜君縣在鄉村產業發展中對鄉土人才資源的回流利用、開發留守群體人力資源潛能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一是宜君縣與互聯網企業合作中提供的“數據標注師”或“人工智能訓練師”的崗位,能夠兼顧就業與家庭,不僅吸引留住了青年人才,而且夯實了鄉村數字人才基礎;二是宜君縣重視和扶持農村電商發展,不斷完善當地涉農電商產業鏈,激活生產要素,打破青壯年鄉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過程,為吸引青年人才返鄉就業創造條件;三是宜君縣的假發社區工廠聚焦農村留守婦女,發揮她們手工技能優勢,充分利用鄉村閑置的土地房屋、農閑零碎時間等資源,形成“1個縣城總廠+5個鄉鎮分廠+N個村級網點”的社區假發產業布局,讓留守婦女更好平衡工作家庭,釋放農村女性人口紅利[11]。
三、存在的問題
(一)數字基礎設施較為薄弱
城鄉區域的數字基礎設施差異較大,尤其是中西部鄉村地廣人稀,存在山地和丘陵等復雜地形,互聯網覆蓋難度較大。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底子差、基礎弱,農業生產基地4G信號盲點仍然較多,鄉村5G基站、光纖寬帶、物聯網設施等新基建數量和布局亟待完善,我國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也處在起步階段。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已達57.6%,但與中國整體73%的互聯網普及率仍有不小差距。
(二)土地規模化經營程度偏低
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前提,而土地流轉不暢、土地規模經營水平偏低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發展。隨著城鎮化發展,以及農業收入低、風險大帶來城鄉二元經濟的分化,農業副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現象日益突出,留守老人和婦女存在自給自足的就業需求,農業利潤低、風險大阻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自發土地流轉難以實現規模經營,土地流轉規模效益不高[12]。
(三)數字化人才比較缺乏
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需要相應的人才和技術,鄉村地區人才流失嚴重、后備力量不足、復合型數字技術人才欠缺、鄉村居民數字素養偏低是影響鄉村產業數字化的重要原因。鄉村產業數字技術應用有著一定的使用門檻,鄉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留守鄉村的多為老人、小孩和低學歷人群,而這一群體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有限,鄉村居民作為數字鄉村的直接參與者,大部分互聯網接觸率仍偏低、數字素養不高,對數字化服務參與程度不足,鄉村產業的數字化應用,需要不斷投入資金、進行大量的引導和教育工作,過高的成本不利于鄉村產業的數字化發展。
(四)技術供給和應用不足
數字技術賦能鄉村產業振興離不開新技術、新場景的疊加作用,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尚未深入普及,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偏弱,數據資源的獲取、分析不足,數字應用尚停留在初級層次。具體來看,一是智慧農業等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不足,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專用傳感器,農業機器人、智能農機裝備適應性較差;二是鄉村融合應用場景不多,農業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滯后,數字經濟在農業中的占比遠低于工業和服務業;三是數據獲取和整合難度較大、數據要素價值挖掘利用不夠,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數據的構成較為復雜,數據資源分散,公共數據共享開放不足,天空地一體化數據獲取能力較弱、覆蓋度低,分析和應用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的技術挑戰和壁壘。
四、對策建議
(一)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數字鄉村發展環境
鄉村數字基礎設施是鄉村產業發展的數字底座,要從農業農村產業的實際業務需求出發,按照循序漸進、集約共享的原則,有序推進農村地區的“雙千兆”建設,持續開展鐵塔、桿路、管道及配套設施的共建共享,加大農村信息服務站點和資源整合力度,“急用先行”實施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升級。在建設內容上,聚焦寬帶通信、數字電視、物聯網等為關鍵節點,持續加大鄉村網絡設施和新基建建設力度,提升農村網絡覆蓋質量,對農田水利、供水供電等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改造,不斷提升農產品加工和鄉村物流的數字化水平,加快農業大數據平臺建設,做好網絡安全監管,打造專業化涉農大數據平臺,匯集、整合各類資源,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有效數據服務。在制度安排上,應從“頂層設計、統籌規劃、激勵機制”三方面,完善市場主體之間、政府與市場之間的數據流動機制,推動形成城鄉間數據交易市場;適度超前統籌規劃,做好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和傳統基礎設施的歸口管理,建立城鄉利益聯結和分享機制;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力度,健全市場化投融資機制,鼓勵具備數字技術能力和實體運營經驗的社會資本通過PPP、公建民營、自主投資等方式參與建設和運營,不斷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提升農村網絡基礎設施供給能力[13]。
(二)優化土地資源供給,夯實農業現代化發展基礎
土地規模化經營是現代農業、智慧農業技術應用實施的先決條件。將分散經營的小農戶有機組織起來,實現一定的土地經營規模或服務市場規模,增強數字化農業生產性服務對市場投資者的吸引力。一要加快土地流轉及信息化建設。加強土地管理和流轉信息化平臺建設,結合土地現狀、政策、法律法規,對土地流轉實現公平、公正、公開、監督、追溯等管理,確保土地權屬的動態管理、紅線內耕地管理、高標準農田管理、土地等級管理等基本功能,以及信息發布、合同簽訂、交易鑒證、權益評估、融資擔保、檔案管理等關鍵服務功能的實現。二要加強土地托管和監督。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制定嚴密的土地托管運行機制,以龍頭企業為抓手,積極開展土地托管及半托管服務工作,保障農民利益不受損害的同時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規范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將現代農業的增產增收實效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領農民干,最大限度調動農戶積極性。
(三)提高農民數字素養,培育數字化人才隊伍
數字技術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作用在人。數字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村民在“觸網”之后對于數字資源的持續使用意愿和能力。第一,要保障農村居民掌握基本數字技能,提高農村居民數字參與度。保障農村居民使用社交軟件、網絡媒體、獲取城鄉公共服務等基本數字技能,加速數字技術適老化改造,提高農民參與智慧農業、農村電商、智慧旅游、數字金融等與產業數字應用技能。第二,要構建多方參與的數字鄉村技能培育體系。搭建以政府為主導,產業組織、企業、公益組織等積極參與的數字技能培訓聯盟,推動覆蓋全面、重點突出的數字技能體系建設;面對農村及欠發達地區不同群體的差異化需求,開展多層次、多樣化的數字技能培訓。第三,要強化產業數字化與人才培育融合發展。以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產業化聯合體為目標,加強應用實踐型人才的培育力度。強化“鄉村網紅”培育計劃、農村電商培訓等項目的財政經費保障,提高農村居民智能設備應用能力;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鼓勵和吸引企業、科研院所、社會團體共同參與鄉村數字化進程;選拔優秀青年職業農民農閑時期定期通過互聯網進行經驗分享和交流學習,提升數字金融素養及風險防范意識。
(四)加快技術研發創新,拓展數字鄉村應用場景
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是提升鄉村信息化重要支撐保障。一方面,要重視數字技術服務供給與鄉村發展的適配性。通過加大支持力度、設立研發專項計劃、實施創新能力提升工程等方式,強化城鄉資源對接和協同創新,鼓勵和支持基礎性、通用性、“卡脖子”數字技術的研發和創新,不斷突破核心關鍵技術、裝備和集成系統,研發出適合我國小農經濟特點的智慧農業裝備技術。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數字技術在鄉村產業的融入、滲透與運用。在遵循規律和總結經驗基礎上,著眼于典型地區、典型品種的成熟模式,做好推廣應用,推動數字技術向鄉村全產業鏈、全品種滲透。加強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鄉村各領域的集成應用,抓好試點示范,增強應用場景適配性。
鄉村產業數字化發展離不開新場景的疊加作用。堅持從鄉村實際出發,充分把握鄉村發展狀況、人口結構、空間環境、資源稟賦、文化規范和社會活力等社會基礎,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調適好政府與社會、先發與后發、傳統與現代的關系,積極探索數字鄉村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應用場景。全力打通“三農”領域的數據壁壘和系統壁壘,完善農業農村數據資源庫,推進數據公開共享和交易流通,以數據流帶動生產流、物流、資金流和人才流,激發創新要素動力活力。針對傳統農業產業鏈延伸脫節較為嚴重、產業發展無序擴張等問題,強化益農數字平臺、建設新型產銷體系,實現以需定產,盤活產業鏈條上各利益主體,激發產業鏈延伸動力;針對鄉村產業高質量融合中的動力不足問題,強化信息技術本身的功能開發,提升其對整合鄉村各類資源的支撐能力,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方式的多樣化;針對農業領域的食品安全問題,強化農業物聯網工程建設、農業追溯體系建設,以精確數字技術指導生產、流通、消費過程。加快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加大對經濟落后區域數字普惠金融創新力度和配套支持體系建設,加快數據安全領域立法進度,建立健全農村征信體系,創新融資模式,借助數字技術搭建基于電商平臺的供應鏈模式、基于農業龍頭企業的產業鏈模式和基于大型金融科技平臺的綜合模式,實現審批、業務、數據三方業務的融合,為鄉村產業興旺提供產銷一體化的服務[14]。
參考文獻:
[1] 徐琴.數字鄉村建設的分類實踐:理由證成、經驗探索與可能困境[J].電子政務,2023(05):16-28.
[2] 陳玨穎.數字經濟驅動鄉村產業振興研究[D].四川大學,2022.
[3] 史常亮.數字鄉村建設賦能農民增收:直接影響與空間溢出[J].湖南社會科學,2023(01):67-76.
[4] 馬群,朱晨寅,師亞秋.數字鄉村建設的減貧效應——基于30個省份的空間計量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09):150-153.
[5] 劉少杰.數字鄉村建設懸浮的成因與對策[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9(05):5-12.
[6] 殷浩棟,霍鵬,汪三貴.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現實表征、影響機理與推進策略[J].改革,2020(12):48-56.
[7] 馬麗,楊艷梅.農民數字素養賦能鄉村振興的理論機制與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2(06):46-54
[8] 壽光日報.蔬菜種業硅谷,集聚發展新動[EB/OL].壽光市人民政府,(2022-05-07)[2023-05-11].http://www.shouguang.gov.cn/news/zhxw/202205/
t20220507_6051139.html.
[9] 濮陽縣海通鄉.海通鄉:探索“統戰+電商”模式全面助力鄉村振興[EB/OL].濮陽縣統戰,(2022-07-25)[2023-05-11].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OTQ4Mz QwOA==&mid=2247488747&idx=4&sn=a8f0e6cb3cbe9fe954c1d30b96ff2416&chksm=97727714a005fe02c15ff141cbbff4c0e0cb010c2c4db05b8a43819f2c3fa3a562f6186f0bb9&scene=27.
[10] 楊江華,劉亞輝.數字鄉村建設激活鄉村產業振興的路徑機制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02):190-200.
[11] 楊江華,王玉潔.數字鄉村建設與鄉村新人口紅利的生成邏輯[J].人文雜志,2022(04):81-89.
[12] 何朝銀.不利于新時代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土地問題探析[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1(03):12-23+107.
[13] 李燕凌,溫馨,高維新.數字鄉村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發展的時序適配性分析[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2(04):1-12.
[14] 曾建中,李銀珍,劉桂東.數字普惠金融賦能鄉村產業興旺的作用機理和空間效應研究——基于縣域空間動態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國際金融研究,2023(04):39-49.
(作者單位: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馬研所 山西太原 030032)
[作者簡介:全尤,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農業經濟、數字經濟。]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