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卓瑋寧
品牌是當今企業進行產品銷售和推廣的基本要素,一個成熟的品牌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以語言形式呈現的品牌名稱,二是由圖形或符號組成的徽標。顯然,前者更為重要。以文字形式呈現的品牌名稱往往是最先被創建的,也將會是商家使用最久的內容。如今,不知何時在市場上掀起了一股“國際風”,具體表現為各類國產品牌、實體店熱衷于使用外文為自身品牌命名,甚至還會使用一些較為生僻冷門的字樣。
從語言學角度來看,如果能在外文使用上注重韻律美、含義美和創意美,那么對于品牌吸引顧客、打響知名度和拓展未來海外市場大有裨益。但在此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運用外文的亂象亟待解決。
使用外文命名品牌的積極作用
從語言學角度出發,一個朗朗上口、便于理解的品牌名在語言環境中占據先發優勢。對于大部分外國人來說,中文的發音和語法體系相對復雜且不易學習。因此,考慮到發音的規律性和復雜程度,也為了將來品牌走向海外市場,直接使用外文名稱而非漢語拼音,則成為一些國內廠商和品牌在擬定名稱時的首選。
隨著改革開放和“一帶一路”的建設發展,我國不斷加強與各國的文化、經濟交流。因此,許多店鋪和國內品牌便利用擬定外文名稱的機會,迎合消費者追求“洋氣”的心理。
國產品牌“名創優品”便是一個成功的案例。首先是該品牌為自身適配了一個便于記憶和拼讀的英文名“MINISO”,其中“MINI”一詞在我國音譯為“迷你”,生動展現了“名創優品”以銷售小件商品為主的經營方向。其次是品牌運營有長遠目光。在一開始,“名創優品”也深陷抄襲門,被指責偷師日本品牌“無印良品”的品牌名和圖標,然而“名創優品”沒有像很多山寨品牌一樣用廉價的產品欺騙消費者,而是在利用輿論拓展知名度的同時,提升產品豐富度和產品質量,創新運營思路,最終成功擺脫抄襲人設。
另一個案例是中國B2C(企業直接面向消費者)電商品牌“SHEIN”,品牌英文名的含義是“她很時尚”,細覽品牌定位和在售產品,這個單詞生動呈現了企業主營跨境女裝的戰略方針。此外,“SHEIN”從未放棄自己的根本,在大力經營、打造外文品牌形象的同時,賦予自己的品牌中文名“希音”以“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內涵,這與一些盲目追求洋氣、小資的品牌形成了鮮明對比,讓消費者好感倍增。
國產品牌外文命名亂象
越來越多的商家認為外文名可以為自己招攬客戶,并打造高端的市場形象。因此他們放棄原則,盲目追求所謂的“高級感”,制造了很多市場亂象。
以母嬰產品為例,打開某電商購物平臺搜索安全座椅,排在展示頁前面的就是一些所謂的“洋牌子”。然而,其中不乏一些濫竽充數的國產品牌。這些品牌利用外文名將自己包裝成進口貨,讓不懂辨別的消費者自以為買到了高端貨。但據有關工商信息顯示,這些產品的產地是中國,套牌產品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還有許多商家在確定品牌名之前未進行詳細調查,使用的一些詞匯根本沒有實際含義,有時甚至刻意使用低俗詞語博人眼球,對未成年消費者造成誤導。此外,市場上還時常出現一些抄襲國際大牌名稱的行為,這些商家無視法律底線,用刪減譯名文字等手段,仿冒國際高端品牌。
國產品牌外文命名原則
體現形式美,品牌名稱書寫方式要簡潔。在給品牌設定外文名時不要使用過于煩瑣或花哨的字體,也不要使用過長或過于冷門的詞匯,應當在視覺上便于記憶,推薦使用單音節或雙音節詞。一些聲調別扭、不符合國人發音習慣的詞匯也應被摒棄。例如咖啡品牌“J?CAFE”,僅僅使用兩個簡單詞匯,主名稱更是簡潔的單字母,顧客能夠很快記憶,大大增加了店鋪的消費回頭率。
體現聯系美,品牌方要注重品牌名和產品間的內在聯系。品牌名稱應該讓消費者聯想到對應的產品類型,而不是隨便選擇一個和產品無關的外文詞匯混淆消費者的認知。例如貝果品牌“ONE?BAGEL”,品牌名明確展現該店鋪主營貝果等面包制品,不會讓消費者產生混淆。盲目使用一些和產品類目無關的外文名,反而會讓消費者不明所以、望而卻步。
體現內涵美,品牌在兼顧名稱形式和發音的同時,也可以考慮從使用單詞的內涵著手。知名法餐品牌“芳芳”使用“L'Ar?me”作為品牌名,該法語單詞的含義為“芬芳”,充分展現了法語的浪漫與西餐廳的情調,給顧客帶來心理上的暗示,并因此吸引了很多情侶前往就餐。
體現創意美,一個好的創意往往能戰勝一切。國產汽車品牌比亞迪的英文名縮寫是三個字母BYD,看似簡單,但品牌方卻別富創意地用其企業文化“Build?Your?Dreams”來詮釋這三個字母,意為“成就夢想”,好創意在未來市場上將擁有卓越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在政府和公共部門不斷努力的同時,商家和各品牌也應當自查,提高法律意識,重視個人知識產權,并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不要對所謂的高端、小資盲目跟風,要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此外,在使用外文前要多思考查證,注意語言篩查,比如將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分開篩查。因為不同母語地區的目標顧客會對相同的詞匯產生不同的聯想,很多甚至是負面的。例如一些科技和汽車品牌喜歡使用單詞“NOVA”(新星),但在西班牙,同形詞組“no?va”的含義是“無法前行”,顯然對于當地的消費者來說這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消費者要學會分辨軟廣告,反思自己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不要盲目崇尚所謂的“洋品牌”。正如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原司長姚喜雙所說:“語言是國家的標志之一,我們應該樹立語言文化自信,以科學態度對待外語詞,既要敢于交流、不斷吸納,又要將其中國化,而不是盲目堆砌、無條件直接吸收。”
這些年,中國制造正不斷崛起,在各方的協同宣傳下,消費者的認知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很多消費者已經對“洋品牌”逐漸建立了正確認知。但不可否認的是,仍有很多消費者在消費時視“洋品牌”為最優選擇。因此,國產品牌的復興注定是漫長的。我們要建立文化和語言自信,學習、吸收外國品牌的優點,不斷創新,同時也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