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爆F行的統編版語文教科書的顯著特點就是“雙線組元”,單元主題明確,語文要素清晰。本文以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從單元整體入手設計單元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在學習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在聽說讀寫融合并進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讀懂教材,明確學習主題和任務
本單元是以“學校生活”為主題的閱讀單元。校園生活是學生熟悉的場景,但新的學期又有新的變化,教材中提供的三篇課文也是關于三所特別的學校,學生很容易進入學習情境,在閱讀時產生“新鮮感”,主動積累詞句奠定基礎。由此確定本單元的學習主題是“運用有新鮮感的詞句,暢談美好校園生活”。以學生真實的生活“暢談新學期新生活”為學習情境,提出真實的學習任務—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句,主動積累運用。
積累語言材料和語言經驗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它與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緊密相關,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有積極的作用。新課標以“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作為基礎型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語言材料和語言經驗,形成良好語感,奠定語文基礎。“運用有新鮮感的詞句,暢談美好校園生活”這一學習主題正是立足基礎型學習任務群,以教材為學習資源,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語文學習出發,引導學生在一系列語文實踐活動中關注具有新鮮感的詞句,學會積累詞句,提高積累意識,形成習慣,發現運用具有新鮮感的詞句能把學校的生活表達得更加美好而有感情,體會到習作的樂趣,在提高語言表達質量的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校的美好情感。
二、整合內容,優化學習資源和目標
作為三年級語文學習的起始單元,本單元在體例編排上有所變化,新增單元篇章頁,篇章頁有兩部分內容:前半部分提示了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學校生活”,后半部分提示了本單元的閱讀要素是“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表達要素是“體會習作的樂趣”,這是單元的教學重點。從本單元開始,教材還新增了略讀課文。這些變化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新鮮的。
教材圍繞兩個要素編排了2篇精讀課文《大青樹下的小學》《花的學?!?、1篇略讀課文《不懂就要問》。3篇課文雖然都是描寫校園生活的,但分別是邊疆小學、神奇的花的學校和民國時期的私塾,新奇的景物、大膽的想象、特別的時代背景為學生閱讀產生“新鮮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谡Z交際“我的暑假生活”習作《猜猜他是誰》根據本單元的學習任務適當調整,可以是“有趣的”“美好的”學校生活,也可以表達與學校有關的暑假生活,學生聯系自身經歷,分享有趣的、新鮮的事情。
三年級學生正處于好奇心、求知欲旺盛的階段,樂于探索新鮮事物,也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一、二年級已經初步學習了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能梳理學過的字,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整理、表達自己在活動中的見聞和想法。這些學習經驗為學生完成單元學習任務奠定學習基礎。“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是從學生閱讀體驗的角度提出的學習要求,教師應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和認知特點,從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出發,聚焦課文中能給學生帶來“新鮮感”的部分,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大膽表達,真正走向語文實踐活動。
結合單元主題學習任務“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句,主動積累運用”,通過整合單元學習資源,筆者安排了四個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一是交流學校生活中有趣的、新鮮的事,在口頭表達中發現語言表達質量的重要性;二是讀懂課文,學習生字新詞;三是關注有新鮮感的詞句,能結合課文內容運用有新鮮感的詞句進行表達;四是實踐中運用,暢談學校生活新變化。
根據單元學習主題和學習任務,進一步優化單元學習目標,制訂如下學習目標。
1.認識25個生字,讀準3個多音字,會寫28個詞語。
2.大聲朗讀,讀懂讀熟課文,能通過結合圖片,聯系生活實際想象畫面等方法,說說課文內容,內化課文中有新鮮感的詞句,積累語言表達經驗。
3.學習閱讀時主動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句子,主動圈點畫出或摘錄,培養主動積累的意識。
4.發現并表達學校生活中美好的事、人或環境,主動運用有新鮮感的詞句,將學校生活表達得更加美好、更富有感情。嘗試用有新鮮感的詞句寫幾句話或一段話。
三、學習進階,明晰學習階段和路徑
圍繞單元學習任務,學生的實踐活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從分享新鮮事、發現新生活到暢談新變化,整體設計單元學習任務評價表,學生的學習活動有目標、有路徑,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在學習和運用中不斷加強對有新鮮感詞句的認知、理解、感悟,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提升語言感受力和創造力。
第一階段:生活中體驗,分享新鮮事。學生可以借助圖文日記、實物、視頻等分享生活中的新鮮事,從新鮮感或新體驗的角度講述,提高語言表達的質量,引導學生關注單元學習任務。
第二階段:通過課文學習,讀懂讀熟課文,學習生字詞語。
第三階段:重點關注有新鮮感的詞句。學生圈畫有新鮮感的詞句,并與同學交流,尋找差距,主動摘錄抄寫,提高積累詞句的質量。結合課文內容,運用有新鮮感的詞句進行表達,體會運用這些詞句對提高表達質量的作用。
第四階段:實踐中運用,暢談新變化,結合第一階段學生交流內容,指導書面表達,主動運用積累的有新鮮感的詞句,提高語言表達質量。
以第三階段“閱讀中交流,主動積累詞句”為例,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階段學習目標】
1.學習閱讀時主動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主動圈點勾畫。
2.能結合課文內容,運用有新鮮感的詞句進行表達,初步體會運用這些詞句的表達效果。
【階段學習活動設計】
板塊一:自主閱讀,發現“有新鮮感”的句子
學生活動:
1. 學習《大青樹下的小學》,畫出有新鮮感的句子。
2.交流發現。引導學生聚焦富有表達特色的句子。如第一自然段“從……從……從……走來了……”通過朗讀、比較、想象等體會特殊句式表達的情感,能主動發現并積累這樣的句子。
3.自主閱讀其他自然段,圈點勾畫有新鮮感的句子、表達有特色的句子,與同學交流。如第三自然段中“窗外十分安靜……不搖了……好像……”,圍繞安靜把畫面寫具體。
4.結合課后練習題,選擇學校里的某一處場景,圖書館、大樹下、操場上等,試著用上有新鮮感的詞句介紹自己的學校,在學校里會做些什么。
活動意圖:學生從整體感知和對有新鮮感詞語的閱讀體驗出發,進一步關注有新鮮感的句子,在交流討論中聚焦特殊句式表達中蘊含的語言文字之美,體會學校生活的美好,并能結合學習語境和生活情境進行運用,內化有新鮮感的詞句,積累語言表達經驗。
板塊二:逐步進階,感受句子的特殊表達
學生活動:
1.回顧《大青樹下的小學》的閱讀方法,默讀時主動圈畫文中有新鮮感的句子。在交流中聚焦想象奇特的句子,如把“東風”當作人來寫,體會想象的奇特、表達的生動。
2.自主品讀語段中有新鮮感的句子,與同學交流。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想象畫面等體會擬人句形象生動的表達,更具畫面感,表達了花的學校的美好。
3.結合課文語境,嘗試用上擬人的表達手法,展開想象寫一寫花孩子在學校里的其他表現,如“清風一吹,他們……”
4.再次梳理盤點本課有新鮮感的詞句,擴充“采蜜本”有新鮮感詞句的角度。摘錄課外書中讀到的有新鮮感的詞句。
活動意圖:在第一課學習的基礎上,運用前一課學習的方法,逐步進階,不斷強化、鞏固和提升學生對“有新鮮感”詞句的感受力,特別是主動在閱讀中積累運用特殊表達的句子,做到課內和課外同步推進。
板塊三:情境運用,遷移表達提升
1.通覽課文,結合文后的泡泡提示,明確略讀課文的學習要求。
2.試著根據略讀課文的閱讀方法,邊默讀邊畫出有新鮮感的句子,跟同桌交流。
3.運用前兩課學到的方法,自主體會有新鮮感的句子,在交流中聚焦“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感受不同的學校生活,體會詞句表達的效果。
4.鏈接“交流平臺”,再次回顧總結學習方法。在課內外閱讀中能持續、主動地積累有新鮮感的詞句。
活動意圖:《不懂就要問》是略讀課文,也是學生對前兩篇課文學習方法的遷移運用,學生可以把課前的閱讀提示作為學習路徑,在“用”中加深對“有新鮮感”的體悟,有目的有意識地儲存、積累、運用有新鮮感的詞句,積累語言材料和語言經驗,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板塊四:作業與拓展學習
1.閱讀“詞句段運用”第一部分的成語,和同學交流發現,梳理分類。
2.繼續摘抄“有新鮮感”的詞句,能分門別類地編寫目錄,在閱讀中不斷擴充“有新鮮感”詞句的分類。
設計意圖:本次作業設計是對前兩個階段學習任務的梳理和回顧,通過聽說讀寫聯動,學生能在閱讀中主動積累“有新鮮感”的詞句,提高積累意識,養成良好習慣。
【持續性學習評價】
描述 自評 互評 師評
我能畫出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主動與同學交流 ☆☆☆ ☆☆☆ ☆☆☆
我能通過想象畫面、聯系生活實際等與同學分享對有新鮮感詞語和句子的理解 ☆☆☆ ☆☆☆ ☆☆☆
我能分類整理、摘抄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 ☆☆☆ ☆☆☆ ☆☆☆
我能運用積累的詞語和句子 ☆☆☆ ☆☆☆ ☆☆☆
【課時安排建議】
第1課時學習《大青樹下的小學》,關注有新鮮感的句子,在交流中通過比較、想象等方法重點學習第一、第三自然段特殊的句式。
第2課時學習《大青樹下的小學》第四、第五自然段,運用學習第一自然段的方法,體會有新鮮感的句子的表達方法,選擇自己校園生活的一個場景,主動運用積累的有新鮮感的詞句進行口語表達。
第3課時學習《花的學校》第一到第五自然段,關注擬人化的表達特色,初步體會花的學校想象的奇特。
第4課時學習《花的學校》第六到第九自然段,交流有新鮮感的句子,結合生活實際談句子的表達特色,在課文情境中仿寫。
第5課時學習《不懂就要問》,了解略讀課文學習的基本要求,結合有新鮮感的詞句談對這件事的看法,體會學校生活的特別。
四、單元學習任務群設計思路
1. 立足起點,勾連現實生活,創設真實學習情境
本單元是三年級的起始單元,學生剛剛結束暑假生活,重返校園開啟新學期的生活。教材第一單元的人文主題就是“學校生活”,創設“暢談新學期新生活”的學習情境非常符合學生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真實需求,建立起了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學生在真實的學習任務的驅動下,通過主動閱讀課文,關注有新鮮感的詞句,習得積累詞句的方法,再勾連自己的生活經驗主動積累、表達,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循序漸進掌握語言文字運用規范,奠定語言學習的基礎。
2. 依據教材,統整單元資源,整體規劃學習內容
教科書從三年級開始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單元內部各部分聯系緊密,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在進行單元設計時,充分運用教材的編排特點,圍繞單元核心任務,優化配置各部分學習資源,如把“我的暑假生活”放在開學第一課,進一步拓寬話題,增強學習的吸引力,能迅速打通課上課下,學生的生活經驗在真實世界和閱讀世界中無痕鏈接。把“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和單元習作整合,設計語文實踐活動,讓靜態的語言積累轉化為動態的實踐,使整個單元的學習形成合力,在語言積累運用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3. 關注學程,優化學習方式,動態推進學習歷程
在單元主題的統領下,把一個單元的學習任務分解成具體的學習活動,形成單元的學習歷程,讓學生充分經歷認知、實踐、評價、反思、總結活動。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對于學生來說只是一個開端,要延續到后面的學習中,讓主動積累成為一種閱讀常態,所以教師需要站在整個學習歷程的角度上設計這一單元,以本單元的學習作為一個點,以點帶面,動態推進。給學生一個學習的載體,可以使用“采蜜本”摘抄,也可以利用現代技術助力下的電子文檔建立“詞句檔案庫”,定期交流展示,豐富語匯,學以致用。
單元學習任務群以核心素養為綱,以語文實踐活動為線,統籌整體性與層次性,具有思維情感參與的深刻性,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真正發生,讓學生的語文素養真正提升。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首南街道學士小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