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家庭傳播的獨特氣質及其時代價值

2023-07-21 19:15:33田素美
教育傳媒研究 2023年4期

【內容摘要】本文認為,家庭文明是中華文明重要的文明形態,家庭文化蘊含了豐富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與文化精髓。家庭傳播過程彰顯了華夏文明的獨特氣質,家庭傳播研究對于建構“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及“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時代價值。

【關鍵詞】家庭傳播;華夏文明氣質;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一、問題的提出:家庭文明建設和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提升的時代需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上述精神讓我們重思家庭文明建設與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的關系,探索家庭文明與中華文明的深厚淵源,思索家庭文化中包含的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與文化精髓,重思“家”對于中國人及中國文化的重要意義,探尋“以家為方法”“以家之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途徑。

“家”,對人類具有重要的意義。“家是人類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比城邦、國家等中性團體更普遍、更自然、更具永久性的生活單位,是人類安全感、道德心、幸福感、政治智慧的直接來源”。①家是人類情感的歸宿,是個人幸福的源泉,道德生成的發源地,政治智慧的重要渠道。家對于中國人更是意義深遠。家是儒家終極的源泉。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是“核心”,是“紐帶”,是“起點”,也是“終點”。國學大師錢穆認為“欲研究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必當注意研究中國之家庭,此意盡人皆知”。③因此,從某種意義而言,了解中國的家文化才能了解中國社會,進而從個人的“小家”走向“天下”的“大家”。家庭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文明形態,對中國社會與中華文化影響深遠,也為當今國際社會解決全球問題提供重要的價值共識。

家庭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體現,加強家庭文明建設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家庭文明建設必須以家教家風為抓手,深入家庭內部,聚焦家庭成員的日常實踐,在家庭信息傳遞與家庭關系構建中展開,這一過程形成并傳承了家教家風,構建了家庭文化,形塑了華夏家庭文明,這些都是家庭傳播的主要內容。因此,無論是加強家庭文明建設,還是講好中國家庭故事,乃至提煉中華文明的精髓,都必須從家庭傳播的視角,研究中國的家文化,探尋其獨特華夏文明氣質,思索其時代意義,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提高中華文明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二、中國家庭傳播的華夏文明氣質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華夏文明最深厚的基礎和來源。家庭文化是華夏文明最深刻的文化烙印。“家是儒家的終極源泉”“儒家全部學說之根扎在家里邊”,④家也是華夏文明傳播的重要媒介。家對于中國、中國人、中國社會、中國文化與中華文明的重要性,使得學界對家的研究從古至今方興未艾,成果豐碩。學者們從哲學、歷史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等不同領域,闡述并論證中國家庭文化的豐富內涵與獨特之處,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家學”。傳播學從家庭傳播的視角展開家庭文化的研究,認為“家庭傳播是指我們在社會交往中共同創造和協商意義、身份和關系的方式,也就是,我們如何構建自己和我們家庭關系的方式。⑤在中國,家庭傳播主要是指家庭人際交往中,為了共同的生產和生活的目的,利用特有的家庭符號溝通信息,構建并維系家庭關系,形成并傳承家風家訓等家庭文化的傳播活動。家庭傳播是傳播學研究的重要分支,注重人際傳播的考察視角。我國家庭傳播研究目前處于起步階段,本世紀以來隨著社會轉型及中國人對于家庭認知的深化與中國家庭問題的凸顯日益顯著。家庭傳播研究的本質屬性和中國家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基元地位,決定了中國家庭傳播研究應采取“以家庭為媒介域”⑥及“關系視角”,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的土壤,在媒介技術變革的時代背景中關注中國家庭的日常活動與交往現象,聚焦中國家庭的傳播實踐,觀照家庭傳播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從中國傳統文化里尋找“齊家智慧”,在古今對照、中西對比中總結中國家庭傳播的特點與規律,構建中國家庭傳播的理論體系,指導中國家庭傳播實踐,實現家庭傳播研究的根本目的,即營造和諧家庭與和諧社會。在中國家庭傳播研究中提煉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與文化精髓,展現中國家庭傳播的獨特氣質。

(一)“親親為大”:中國家庭傳播的情感基點

家庭傳播以家庭教育、情感溝通、日常生活實踐、對外禮尚往來等為主要傳播內容。家庭教育是家庭傳播的核心內容,家庭其他傳播實踐都滲透著家庭教育的成分。家庭教育包含四個維度:家國情懷、為人立身(人情世故)、治學修業、興續家族。家庭傳播具有鮮明的情感傳播特色,對親人的愛是一切愛的源泉與情感基點。“仁者,人也,親親為大。”⑦家國情懷主要培養家庭成員特別是孩子對家人、家庭、家鄉和國家的情感認同、歸屬感與愛。通過愛家人、愛家庭升華為愛鄉土、愛集體、愛國家。家庭教育、家庭溝通及家庭日常生活實踐均重情感滲透,以“愛”維系家庭關系,傳承優良家風,實現家庭和諧的最終傳播目的。

家國情懷的培養始于家庭情懷的培養,以培養家庭情感——“愛”為主題,以“仁孝”為核心鋪展開來。“仁孝”體現在對父母雙親的“孝敬”、對家族祖先的敬重及對家庭優秀家風的傳承上。“孝”首先體現在對父母的孝敬、順從與家族榮譽上。《禮記·祭義》中曾子言:“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在家庭傳播實踐中,表現為維護父母榮譽及社會地位,對父母言語敬重、對父母決定遵從、對父母盡贍養職責等方面。對祖先的敬重往往通過各種祭祖的儀式得到強化,“祠堂是家族祭祀的場所,是家庭‘敬‘忠情感形成的發源地,是家庭‘歸屬感‘使命感的由來之一。”“祠堂的神圣性,萌生了祭祀之人對祖先的‘敬畏,對家族的忠誠。”⑧“孝”還體現在對家風的傳承上。家風是維系家庭的精神紐帶,優秀的家風可以陶冶家庭成員的情操,形成積極向上的風貌,維持家庭的興盛繁榮。優秀家風除了靠家庭成員的日常言行落實傳承外,還會通過中國家庭特殊的媒介——家書和家訓——得到承載。繼承家庭優秀家風是對父母和祖先最大的敬與孝。孔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⑨對父母的孝和對家庭的愛,還體現在家庭成員之間關系和睦融洽,家人之間相親相愛。

家庭傳播重視家庭成員的道德教育,落實到家庭成員為人處世的傳播實踐中,遵循“仁義忠信”“謹言慎行”“言行一致”等原則。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應教育孩子從微小之處入手,從走路、吃飯、說話、做事和待人接物開始。倡導“言必信,行必果”“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并以自己日常的言談舉止感化孩子,以身示范。這種重承諾、言行一致的人際傳播原則,不僅體現在父母與子女的溝通上,還體現在和睦家庭關系的構建之中,并且成為家庭成員對外人際交往的行為規范,構成優秀家風的重要內容。“愛”是人類最為高貴的情感之一,人性中的至善至愛深深根植于家庭之愛,培育相親相愛的家風,讓家庭成員在生活中感受愛、學會愛,培養起愛的能力,以實現愛自己、愛他人、愛家鄉、愛祖國的統一。⑩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愛家人才能愛別人,愛家才能愛國,愛國才能愛天下。中國人用心愛家,用情愛人,用仁義兼濟天下。如同華夏傳播學者謝清果所言:“華夏文明傳播側重人文主義,講究仁義道德至上,以仁兼濟天下,具有‘心傳天下的理論特質。”中國家庭注重情感傳播的特征是華夏文明在家庭層面的生動體現。

(二)家和萬事興:中國家庭傳播的陰陽與和合取向

家庭傳播研究以家庭和諧為終極目的,即“家和萬事興”。家庭和諧是家庭關系的理想目標與追求。家庭關系是家人在日常的共同生活和人際交往中形成的,是家庭文化的核心內容。家庭和諧充分體現在“夫妻關系”“父子關系”“兄弟關系”三大家庭倫理關系上。和諧家庭關系的建構又彰顯了華夏文明“陰陽”與“和合”的理念,反映了中國人傳播實踐的“中庸之道”的價值取向。《禮記·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陳國明認為:“中”或“太和”不僅是思想上的,更是中國人為人處世的主要準則。卲培仁、姚錦云認為,中庸就是在事物的兩端之間保持某種不偏不倚的中和平衡,實質是尋求人際關系的高度和諧。

中國家庭和諧關系的建構與維護依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睦”的倫理準則,且從家庭延伸到社會,衍生出君臣關系與朋友關系,共同構成了“五倫”關系。君臣是父子關系的提升,移孝作忠,自古忠臣出孝門。朋友關系是兄弟關系的外延,貴在誠信。我國傳統社會的家庭是以男性血緣為基礎的宗法制的家庭,父子關系是傳統家庭的主要關系,是家庭倫理的基礎,也是一切封建倫理道德的起源。正如近代國學大師錢穆所說:“我國家庭締結之終極目標應該是父母子女之永恒聯屬,使人生綿延不絕, 將短生命融入長生命,家族傳襲幾乎是中國人的宗教安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睦”在家庭傳播領域更多地體現了“子對父孝、弟恭于兄、妻順從夫”的傳播偏向,“親親”之間突出了“尊尊”,帶有深深的華夏禮文化的烙印,體現了傳播主體雙方的不對等性。中國家庭關系的維系正是靠傳統的“禮”文化制約主體的傳播行為,以維護“親親”“尊尊”的家庭秩序,構建和諧家庭關系。

和諧家庭關系還體現在夫妻關系之間。“中國家庭倫理以父子關系為主軸,西方家庭倫理以夫妻關系為主軸。”夫妻關系雖然不是中國家庭的核心關系,但卻是一切家庭關系的基礎,對家庭的興衰和家庭關系的和睦至關重要。“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周易·序卦傳》)“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也。”(《禮記·昏義》)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起源,衍生了父子、兄弟、姐妹關系等,夫妻關系和睦了,才能保證其他家庭關系和順。

夫妻關系注重“陰陽”與“和合”。“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系辭傳下》),只有陰陽和諧,萬物才能生存繁衍。只有夫妻雙方相互依賴相互協調,才有家庭的穩固和諧。“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彖傳》),只有天地交合,才能化生萬物,只有夫妻交合,才有家道的亨通。夫妻之間只有通過交流溝通,互相了解,達到相知相應,才能到達關系和諧。“咸,即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咸·彖傳》),“咸”,即交感、感應的意思。孔穎達認為:“此卦明人倫之始,夫婦之義,必須男女共同相感應,方成夫婦。”“比,吉也。比,輔也,上下順從也,(《比·彖》)”夫妻之間要親密比輔,互相關愛,相互映襯輔佐,只有這樣,才能和順。從以上《周易》里的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夫妻和諧的過程也經歷了一個“交、感、比、輔”的過程。現代家庭,女性早就不是生育的工具和男人的附屬品,自由、獨立、自強,有更高的人生追究和生命價值,但追求夫妻和諧關系的初衷仍未改變。

(三)愛面子(重家庭榮譽):中國家庭傳播的形象維護

中國家庭倫理關系以家庭為本位,以維護家庭利益和家庭榮譽為宗旨,重“家庭面子”。“家庭面子”體現在家庭交往的方方面面,融入家庭父子關系、夫妻關系、兄弟姐妹關系中,并且滲透到家庭對外傳播與交往。“面子”在中國文化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民間諺語“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死要面子活受罪”等都是重“面子”的體現。林語堂曾經說:“主帥中國社會運作的三位女神是面子、命運和恩典”,可見面子對于中國人的重要性。“面子”是從人的身體物態媒介“臉”引發出來并延伸到社會交往精神領域的一種媒介隱喻,是人們在長期日常交往中在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群體傳播的互動過程中形成,受中國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的影響,帶有鮮活的中國文化烙印。“面子”之于個人就是個人形象,之于家庭就是家庭榮譽和家庭形象。“家庭面子”往往是外人對一個家庭或者家庭成員的綜合評價,實質是外人眼中的“家庭形象”。

中國家庭傳播具有愛“家庭面子”、重家庭榮譽、維護家庭形象的特征,在傳播實踐中的突出表現為家庭對外形象的展示與家庭信息對外傳播兩個方面。在家庭對外形象展現方面,家庭成員的傳播實踐力求光耀門楣,能為家庭榮譽增光添彩,如家庭成員衣著得體、言語適當、待人接物合宜是“面子”,家庭建筑規模宏大、氣勢豪華是“面子”,家庭人丁興旺、人才輩出、聲名顯赫是“面子”,家庭成員孝敬父母、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忠孝仁義更是面子……這些“面子”,一方面為了家庭的關系和睦與家庭(家族)的興盛延續,更重要的是展示給別人,塑造良好的家庭形象,獲得良好家庭聲譽和社會聲譽。古往今來,中國家庭維護家庭面子,重視家庭榮譽,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家庭成員人際傳播的原則和衡量傳播實踐成敗得失的價值標準之一。愛面子、維護家庭榮譽還突出表現在家庭負面信息的隱諱傳播上,如中國有句俗語“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負面信息自身攜帶的敏感性會提升其關注度與傳播速度,引發廣泛的社會輿論,嚴重影響家庭形象與家庭聲譽。因此,為了維護家庭的“面子”,對家庭負面信息力求做到“家丑不可外揚”。吳予敏曾指出,“一般來說,家族內部的重要信息,如有關財產、經營、矛盾糾紛等等是對外封鎖的;對家族不利的信息,如家丑陰私等更是諱莫如深;對家族有利的信息,如中舉、生誕、升官、發財類,則大肆宣揚。家族便是這樣,運用復雜的傳播活動來自調、自衛并謀求發展。”在“家庭面子”觀指導下的家庭傳播活動,一方面有利于家庭對子女及家庭成員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并傳承家庭的優秀家風,形塑家庭成員的“家庭榮譽感”“集體榮譽感”和“國家榮譽感”,培養家國情懷;另一方面也容易遮蔽家庭內部人際關系一些固有的矛盾,帶來了家庭之間的攀比奢華之風,引發一些社會問題。

(四)禮尚往來:中國家庭傳播的恩報意識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人際交往尊禮重德,注重“禮尚往來”,講究“知恩圖報”。“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知恩圖報”對中國人的人際交往產生了深遠影響,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禮尚往來”一方面體現了中國文化尊禮、守禮、懂禮,注重禮儀尊卑的交往秩序,另一方面反映了交往主體雙方遵循的“社會交換”原則,體現了中國人的恩報意識。“禮”的本質在于“敬”,“敬”在人際交往中體現在“位”和“序”上。為了表現對他人的尊敬和友好,日常交往中注重交往禮儀,即交往次序和程序,給予不同位次的人不同的禮儀待遇,以示敬意。禮尚往來的人際交往原則還誕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禮(禮物)文化”。作為一種媒介符號,“禮物”承載與傳遞交往主體之間的敬意與善意,構成了中國不同地域與民族豐富多彩的禮俗文化,體現在婚喪嫁娶、喬遷壽宴、傳統節日等場景,維系和諧的人際關系。家庭傳播禮尚往來的知識與原則,在家庭傳播場域都是通過父母或者祖輩以身示范或諄諄教導輩輩傳承,這些禮尚往來的知識與技能,在他人眼中又被視為一個家庭成員良好的“教養”,成為衡量家庭成員德性與家庭教育得失的重要標準,與家庭的聲譽緊密聯系在一起。

“禮尚往來”還體現了中國人人際交往中“恩報”觀。“知恩圖報”是中國人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和特征,它反映了中國人的“仁愛”和善良的本性。民間俗語“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等都是人際交往注重“禮尚往來”和“恩報”的表征。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提倡恩報,孔子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以真誠正直回報別人的怨恨,以恩德回報別人的恩德。《道德經》六十三章云:“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以德報德”體現了中國人的善良、真誠和仁愛,“以德報怨”更展現了中國人德性之崇高,人格之偉大,心胸之包容。

在家庭傳播實踐中,父母通過語言與行動教育孩子與人相處以禮相待、孝順父母尊長,關愛弱小;接受別人的幫助時,牢記他人恩情并且去加倍回報;與他人發生矛盾、沖突時,寬容、忍讓甚至以德報怨。世世代代,代際相傳中將中國人禮尚往來、飲食思源、知恩圖報的文化基因根植在血脈之中,鑄就了華夏文明知恩圖報的精神標識。

三、中國家庭傳播研究的時代價值

家庭傳播研究的意義就在于與日常家庭實踐對話。從本土國情出發,深入挖掘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聚焦我國社會變革中家庭傳播實踐出現的一系列矛盾、問題和挑戰,把研究議題與我國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結合起來,以解決中國家庭傳播問題為導向,從日常生活實踐中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普遍意義、全球視野的核心命題,進而凝練出適合中國家庭傳播的概念體系、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來表達和理解我國鮮活的家庭傳播實踐。家庭傳播的終極目的是塑造和諧家庭,營造和諧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出:“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一)有利于塑造和諧家庭,傳承優秀家風,增強文化自信

家庭傳播的目的是塑造和諧家庭,“家和萬事興”。家庭和睦是中國人古往今來的不變追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思想的解放、媒介技術和信息的飛速發展,社會轉型時期中國家庭問題日益凸顯,家庭“失和”的現象時有發生。面對家庭“失和”局面,筆者認為應從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中溯本培根,回歸人之“德性”,加強家庭精神文明建設,從傳統文化里尋找 “齊家智慧”。家庭傳播以家庭教育為主要傳播內容,以人格德行培養為宗旨,以儒家文化“仁”“孝”為核心鋪展開來,春風化雨,以“情”動人,“心傳天下”。家是情感的歸宿、愛的源泉。愛家,愛家人是家庭教育和人格德行培養的核心和基礎,也是化解家庭矛盾、解決家庭問題的重要保證。“孝”即“禮”,“孝”即“敬”,“孝”不僅是家庭傳播和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更是家庭人際交往和和諧關系構建的尺度。

(二)有利于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維護社會和諧

我國的優秀家庭文化、優良家風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對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維護社會和諧具有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凝縮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它與和諧家庭的“相親相愛、向善向上、和睦興盛”的家庭景象是相輔相成的,其核心文化要素都可以從我國傳統文化和家庭文化中找到根源。我國家庭教育以家庭關系“和諧”為目的,以“仁愛”“忠信”“孝悌”為主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之源。愛國是愛家的升華,國富是家興的擴大。愛家才能愛國,愛國才能愛天下。愛是共情的基礎,家國情懷是家庭情感的轉化與升華,是愛國主義的直接體現,更是社會和諧與穩定的保證。

(三)有利于提煉中華文明精神標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而以上精神觀念很多都是在家庭傳播和家庭教育過程中形成或代際傳承的,歷經時代傳播實踐日漸深入中國人的血脈與文化肌理,構成中華文明的精神標志。對于家庭傳播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提煉中華文明的精神標志,豐富中華文明的基因庫,其精神標識對于當今的家庭問題、社會問題與國際問題的解決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兩大主題,但是世界并不安寧。家庭文化中包含著中華文明眾多的精神標識:重“和諧”,講“仁愛”,強“修身養德”等,可以為全球社會治理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理論借鑒與精神滋養。“和”不是天經地義的“一團和氣”,恰恰相反,是“和”的反面凸顯了“和”的價值。邵培仁認為“和”的價值在于“和而不同”與“和合”,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多樣性的歷史環境和經驗造就的,是處理人類紛爭的重要方式,是從普遍問題中凸顯的普適價值。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并盛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和為貴”。以上足見中國文化對于“和”與“德”的重視。《中庸》將“德”與“和”關聯,將“和而不同”的思想發揮到了極致。“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德”是“和”的基礎,“和”是“德”的體現,“和”是最高的德。家庭傳播以“和”為宗旨。面對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和”的意義和價值更加重要。今天中國為世界貢獻了自己的智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踐行“共生”交往觀和傳播觀。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鑒中,尋求“共生”“共贏”“共榮”。在對世界的和平追求中彰顯中國的德行與崇高。“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與國相互依存更加緊密。中國人民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但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會走擴張主義和殖民主義道路,更不會給世界造成混亂。”家庭傳播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構建“和諧家庭”,家庭和諧才能社會和諧,社會和諧才能“世界和諧”,為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歷代愿景貢獻智慧力量。

四、結語

今天我們已經迎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民族復興需要我們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弘揚中華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與中國實力相匹配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重塑中國形象。中國家庭傳播所蘊含的獨特華夏文明氣質不僅是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重要來源,而且為增強國人文化自信、加強家庭文明建設、營造和諧社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豐富的滋養。唯有總結中國家庭傳播的規律,探索中國家庭傳播的華夏文明氣質,才能在媒介技術瞬息萬變的當下,牢牢把握住講好中國家庭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應遵循的“傳播內容范式的價值維度”,“以不變應萬變”,擁抱全媒體時代數字化傳播浪潮,助力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提升,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①笑思:《家哲學:西方人的盲點》,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2-3頁。

②④張祥龍:《家與孝;叢中西間視野看》,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7年版,第38頁、第18頁。

③錢穆:《略倫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系》,轉引自韓復智編著:《錢穆先生學術年譜 卷5》,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版,第1449頁。

⑤Baxter, L.A:Theorizing the communicative construction of“family”: The three Rs. In Baxter, L.A.(Ed.), Remarking“family”communicatively,New York, NY: Peter Lang,2014,pp. 33-50.

⑥謝清果:《華夏傳播研究:媒介學的視角》,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25頁。

⑦王國軒譯注:《大學 中庸》,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105頁。

⑧田素美:《“家國情懷”:媒介視角下華夏家文化的情感解析》,《教育傳媒研究》2020年第3期。

⑨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9頁、第221頁。

⑩李毅弘、戴歆馨:《習近平新時代“好家風”論述: 內涵、價值與建構》,《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9年第6期。

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52頁。

謝清果:《華夏文明與傳播學本土化研究》,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第30-63頁。

王文錦:《禮記譯解》,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692頁。

Guo—Ming Chen,Bian(change): A Perpetual Discourse of I Ch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2008(4),pp.7-16。

卲培仁、姚錦云:《傳播理論的胚胎:華夏傳播十大觀念》,《浙江學刊》2016年第1期。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65頁。

李桂梅:《中西傳統家庭倫理的基本特點》,《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89頁、第105頁、第257頁、第163頁。

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19頁。

翟學偉:《中國人行動的邏輯》,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57頁。

吳予敏:《無形的網絡》,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49-50頁。

王弼:《老子道德經》,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62頁。

朱秀凌:《家庭傳播研究的邏輯起點、歷史演進和發展路徑》,《國際新聞界》2018年第9期。

習近平:《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都要加強家庭建設》,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217/c70731-26580958.html,2015年2月17日。

謝清果:《共生交往觀的闡揚——作為傳播觀念的“中國”》,《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

《習近平會見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8-06/27/content_5301655.htm,2018年6月27日。

喻國明、張珂嘉:《簡論傳播內容范式的三個價值維度》,《教育傳媒研究》2020年第4期。

(作者系貴州師范大學國際旅游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謝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综合五月天网|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黄色不卡视频| 欧美a级在线|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国产亚洲精|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色偷偷一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美女被操91视频|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激情|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色135综合网|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国产女人在线|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欧美一区精品|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午夜三级在线| 好吊日免费视频| 久久夜夜视频|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中文字幕 91|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欧美性久久久久| 毛片在线看网站| 97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 国产96在线 | 五月天福利视频|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精品欧美视频| 国产靠逼视频| 免费不卡视频|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国产正在播放|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午夜爽爽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制服丝袜亚洲| 自拍中文字幕| 久久夜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