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活動是人的生命活動。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語文教師應弘揚高尚的師德,以廣博的知識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喚起學生的德育情感,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將人文精神播撒至課堂的每個角落,使德育理念真正深入學生的內心,煥發學生的生命活力。
【關鍵詞】立德樹人;初中語文;生命活力
作者簡介:王闖(1984—),男,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功能,強調“教師要準確理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基本規律,根據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的要求,創造性地開展語文教學,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1]。因此,德育視角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探究必須讓教育回歸“人”,以生命活動的方式,充分激發“作為獨立個體、處于不同狀態的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多種需要與潛在能力”,煥發學生的生命活力[2]。
一、初中語文德育現存問題
新課改推行以來,初中語文教師對語文德育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績,也存在亟待改進的不足。現階段看來,語文課堂中有兩大問題阻礙了德育教育的高質量實施。
(一)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落后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和綜合性學科,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具有重要地位。在初中語文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設計的語文課程德育目標雖然較為明晰,但在具體實施上缺乏可行性,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也不緊密,這造成學生難以感受語文學科獨特的德育育人功能,難以將各種優良的德育品質落實到實際生活中;部分教師難以系統化地理解新課改提出的各種要求,如教學目標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的變革歷程,以及語文核心素養中“語言運用”“文化自信”“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辯證統一的關系等;部分教師無法圍繞核心理念,結合學生在語文各學段的成長特征,制訂系統化、長效化、常態化的德育方案。
(二)學生對德育重視度不足
目前,部分學生對德育缺乏正確的認知。有部分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片面地認為在初中階段自己只需學好文化知識,完成好每一次作業和考試即可,他們不會認真跟隨教師的指導,挖掘和理解語文篇目中蘊藏的正確的價值準則等,這些都阻礙了德育素養的形成。此外,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情緒和情感較不穩定,在接受德育的過程中,常常會產生“逆反心理”,這也是影響教師實現德育目標的重要因素[3]。因此,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時,教師應堅持挖掘語文教材中蘊藏的德育元素,以生命活動的方式和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給予學生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德育教育。
二、初中語文課堂如何實現立德樹人,煥發學生生命活力
(一)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新課標為語文教師指明了教學方向,即在教學中應進一步堅持德育為先,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秉持教育理性,堅守初心,積極結合學生的成長需求及社會的發展形勢,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新課標為學生提供了貼合語文教學內容、符合社會實際情況、契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德育教育,令語文德育在保持學科本位的同時,又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能夠順利完成時代賦予的學科使命。于永正在書中寫道:“語文課本里有人文性,老師這本書里更要有人文性。”因此,語文老師應正確看待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著力挖掘語文課本中蘊藏的道德美、人文美和思想美,借助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喚醒學生的道德認知,讓優良的道德修養真正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體現素質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的價值。
(二)教師應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
教師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力量,既要精通專業知識,又要涵養德行,學會育人。因此,教師在課余時間應堅持精進自己,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形象,同時堅持加強教學實踐,將德育理論與教學實踐融合在一起,讓德育目標、德育方案變得更為切實可行,借助教學活動,更好地傳達德育內涵,發揮學科育人功能。此外,教師還應積極學習新的教學方式,圍繞立德樹人和課程改革的要求,深入貫徹“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與引導者”的正確教育理念,在考慮學生成長需要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為學生提供德育教育,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德育的熏陶。教師應堅持做好課程建設和開發,融合德育目標,為學生創造更為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中,深入體會各種德育理念的內涵;生活中,教師應堅持做學生的朋友,傾聽學生的心聲,及時了解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需求,與學生之間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對德育知識及德育情感的內化與升華,煥發學生的生命活力,從而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真正落到實處。
(三)在閱讀教學中落實德育教育
1.深入朗讀,品味德育情感
語言是人們進行情感表達與交流的重要工具,為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教師應重視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中組織學生以朗讀的形式,共同品味文章蘊藏的豐富情感,讓學生受到優秀思想觀念的熏陶,陶冶
情操。
以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一詩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自由朗誦詩篇,讓學生在朗誦過程中感受詩篇情感的變化,品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接下來,教師可請幾名學生談談自己的朗誦心得,分析“土地”“風”“黎明”等詞語在詩篇中的表達效果,根據直接與間接的生活體驗,結合詩篇中的幾個長句,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遞進過程,讓學生理解詩人深沉的愛國之情;當學生對這篇詩歌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后,教師可再次組織學生進行朗誦,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煥發學生的生命活力,實現德育目標。
2.創設情境,滲透德育觀念
初中生的思維能力尚在養成階段,部分感知能力稍弱的學生,往往難以理解語文篇目中蘊藏的復雜情感,對此,教師應精選文質兼美的作品,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構建生動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生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性認知,從而使教材中的德育內容真正抵達學生的內心,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實現德育教育[4]。
如在教學《岳陽樓記》一文時,教師首先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岳陽樓的真實照片,增強學生對岳陽樓的直觀感知;其次,教師可為學生展示與作者寫作背景有關的歷史資料,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為何會產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喟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家國情懷”;最后,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從社會熱點出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使命感,煥發學生的生命活力,實現課文育人功能,增強德育教育效果。
3.感悟形象,深化德育教育
文學作品重視以情動人,當前部分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缺乏熱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對語文的人文性特點理解不深,他們對課文蘊藏的思想情感缺乏體會,難以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無法感受文字以情動人的奧妙。為提升德育教育效果,教師應積極發掘文學作品中蘊含的德育情感,尋找體現德育觀念的人物形象,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感悟中獲得深刻的德育體驗。
如在教學《孔乙己》一課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在品味人物形象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孔乙己雖然窮酸、迂腐,但也有著人性的閃光點,如他會教孩子們認字,將茴香豆分給孩子們,這體現了孔乙己的質樸與善良。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社會生活,思索在社會變遷的視角下,我們應當以怎樣的態度來看待類似于孔乙己的弱勢群體,培養學生關愛弱勢群體的道德品質,實現有溫度的教育。
(四)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寫作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板塊,是學生表達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葉圣陶認為作文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關聯,學生寫作的主要目的是應付生活中的各種需要,因此,教師有必要將作文教學與育人聯系在一起,以達到培養學生道德素質的目的。在實施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利用好寫作這一板塊,圍繞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學生普及正確的價值觀念,指導學生真情實感地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美好理念的堅持,對美好情操的贊揚,更好地踐行德育教育。
1.寫作教學,落實德育教育
教師可從寫作素材、寫作立意、寫作內容等角度出發,指導學生從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出發,做到“應需”而寫,以真摯的筆觸,在文章中表達出積極、陽光、向上的價值觀念,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指導學生寫半命題作文“從此我不再”時,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教學策略。首先,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思索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有哪些孤獨、迷茫的生活體驗,為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拋磚引玉”;其次,教師可以請幾名學生起來講述自己對孤獨、迷茫的理解,分享自己遭遇挫折的體驗,并告訴學生,這些挫折只是我們生活中的插曲,在成長道路上,難免會經歷風雨,只要保持一顆積極進取的心,挫折必將化為向上的力量。在選材階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生活經歷出發,選擇真實事件,表達真情實感,培養學生善于觀察、誠實寫作的品質;在寫作技巧方面,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詳略得當地闡述過去的經歷,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感悟,給予學生充足的寫作自主權,鼓勵學生發揮課堂主體性,進行自由創作。最后,教師可結合學生在這次作文中描寫的經歷,為部分學生提供心理指導,將寫作教學與“做人”教學聯系在一起,讓學生的作文有情趣、有意趣、有理趣,煥發生命活力,形成良好育人效果。
2.寫作評價,凸顯德育教育
在寫作教學中,寫作評價是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的重要渠道。在立德樹人的大背景下,教師應及時轉變評價方式,打破傳統教學理念的桎梏,多發掘學生在寫作中展現的閃光點,及時鼓舞和激勵學生,對于取得重大進步的學生,應當進行重點表揚,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學習信心。針對課堂評價方面,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同桌、小組互評,也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寫作水平,將學生合理進行分組,因材施教,讓學生互相幫助,實現共同進步[5]。學生互評的主要目的是在語文課堂中營造出取長補短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讓學生懂得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在寫作評價中凸顯德育教育,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五)在語文主題活動中踐行德育教育
實施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形成穩固、正確的道德觀念,從而在生活中能夠做到時刻嚴格要求自己,積極踐行德育理念,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因此,語文教師應重視在語文主題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擴展德育教育的時間、空間,使其更好地滲透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
例如,在開展讀書節系列活動期間,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念,使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課外書籍,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中交流自己的閱讀心得,借助優秀文學作品傳達的價值理念更好地熏陶學生。以初二年級下冊必讀書目《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同時,可以讓學生分析保爾是如何在社會最底層掙扎,又是如何在朱赫來的影響下走上革命道路的;經歷人生磨難時,保爾的想法是怎樣的,他又是如何行動的。學生通過分析、體會保爾的精神品質,能夠培養自身堅韌不拔的精神,從而笑對生命中的挫折與挑戰,煥發生命活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德育視角下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探究,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獨特的育人功能,著力挖掘語文教材中蘊藏的德育元素,將其合理地引入課堂,并聚焦和堅守語文課堂這一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借助優秀的文學作品,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的同時,用優美的文章、啟發式的語言,陶冶學生的情操,豐盈學生的內心,煥發學生的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J].教師之友,2004(1):49-53.
[3]張紅霞.立德樹人: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2):123-125.
[4]張麗麗,鮑勝梅,李保慶.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學科滲透德育的策略探究[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21教育科學網絡研討年會論文集(中).[出版者不詳],2021:296-298.
[5]劉進舉.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應用探討[J].學周刊,2021(3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