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設真實、有意義的情境任務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語文學科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生在逐項完成情境任務的過程中,能鍛煉表達交流能力、思維辨別能力和評價反思能力。文章以《故都的秋》為例,闡述教師可設置開放性、生活化的任務群,通過繪秋、述秋、樂秋和誦秋四個任務,有層次、有梯度地使學生對文本進行閱讀、梳理、概括、鑒賞、評價,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關鍵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關鍵詞:情境任務;閱讀關鍵能力;繪秋;述秋;樂秋;誦秋
作者簡介:蔣琳(1986—),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吳江盛澤中學。
一、相關理論分析
近些年學界對學習任務群的研究有很多。其中,不少學術研究圍繞任務群和情境進行不同角度的闡述,對任務群和情境的相關表述筆者也非常認同。語文課標在課程結構的設計依據中提出了學習任務群的概念,并做了如下概括:語文學習任務群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依據教材,立足文本,切實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設置真實而有意義的情境任務,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1]。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用情境任務給學生構建支架,驅動學生參與語言實踐活動,通過設置情境任務,構筑語言運用的場景,能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將原來的問題回答式課堂轉變為語言實踐式課堂,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是情境任務創設的出發點和目標。情境和任務兩者缺一不可,沒有情境,任務就會顯得枯燥;沒有任務,情境就會變得空洞。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在真實而有意義的情境中設置有層次、遞進式的任務群,引領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形成有條理、能體現思維邏輯的表達,并把閱讀理解所得遷移、轉化、運用。在這樣的情境中的思考、表達和交流是更加真實的,更容易使學生深入文本體驗情感,使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等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得到培養。
二、教學實踐探索
《故都的秋》深受讀者喜愛,本課的教學目的是提升學生對自然美的感悟力,激發學生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之情。這里筆者想對學習任務群的“群”做一點解釋說明,在當前的形勢下,不少教師熱衷于大單元教學,以單元為單位設置任務群。大單元教學在當下還存在一定的操作困難,其必須建立在教師和學生對每篇課文都有一定認知和理解的基礎上。若我們換一種方式理解“群”,把“群”理解為情境任務群,而非群文,則更易理解和操作。以單篇文本為單位,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情設置有層次、有梯度的學習任務群更切合當下教學的實際,也更有助于學生閱讀關鍵能力的提升。因此,筆者認為學生閱讀關鍵能力的提升還是要落實到單篇文本閱讀中。以下,筆者以《故都的秋》的教學設計為例,嘗試通過創設開放性、生活化的情境任務群來提升學生的閱讀關鍵能力。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郁達夫的代表作之一。達夫筆下的這篇文章,不僅是在悲秋,還是在熱烈地贊美秋,贊美秋的清、靜和悲涼。在作者的眼中,秋是清、靜和悲涼的,也正是因為秋天具有這樣的特點,作者才會喜歡。《故都的秋》是情景結合的散文,學習《故都的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故都的秋》所在單元的核心任務是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對秋的景物的描寫和相關的人生思考,學習散文情與景、情與理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反復誦讀品味,感受作者的文辭美。根據這一單元任務,我們可嘗試創設情境任務群,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二)學情分析
《故都的秋》是學生進入高中后學習的第一篇散文,在初中語文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能初步感受郁達夫筆下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但是要深刻感受作者對秋的深沉的愛是有一定困難的,理解傳統文人不一樣的審美情趣則更難。基于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筆者嘗試設置 “繪”“述”“樂”“誦”系列情境任務,讓學生通過誦讀感悟、合作探究的方式感受作者對秋的喜愛,領悟秋景中深藏的悲涼和孤獨。
(三)學習情境
為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學校廣播站準備新增一個美文誦讀欄目,現要海選美文誦讀的作品。同學們商量后準備朗誦郁達夫《故都的秋》,筆者以此為學習內容并設置情境任務。
前置任務:繪秋景,知其人(畫出喜歡的秋景,并為其配色;借助互聯網等查閱資料,了解郁達夫);任務一:述秋景,摹秋態(介紹畫面,分享繪畫心得;結合文本語句,概括畫面特點);任務二:樂秋景,抒己見(找出喜歡的語段,并為其配樂;分析音樂選擇的依據);任務三:誦秋景,吟秋情(推薦學生誦讀,展示成果;學生提出修改意見,爭取入選)。
設計說明:文章主要圍繞景物描寫來抒情。文本中作者抓住北平獨特的景物,融入強烈的情感對其進行精心描繪。因此,在設置情境任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參加朗誦比賽的形式,通過繪秋景梳理、概括故都的秋的清、靜的特點,通過樂秋景、誦秋景學習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感受故都的秋的悲涼的特點以及傳統文人特殊的審美情趣,以此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升學生的閱讀關鍵能力。
(四)學習活動設計
前置任務:繪秋景,知其人
活動1:結合文章內容畫出喜歡的秋景,并為其配色。
活動2:借助互聯網等查閱資料,了解郁達夫其人其事。
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不寫京城的宮殿和園林,也不寫郊區的自然景物,卻對北平普通百姓的日常起居生活進行了細膩刻畫,請同學們閱讀文本,選擇喜歡的語段,用畫展示出來,并為其配色。郁達夫是中國著名文人,請借助互聯網等搜集相關知識,并編制名家名作知識卡片。
設計說明:情境任務的設置首先要真實,鑒于本班學生中有美術特長生這一情況,筆者讓學生用繪畫的形式梳理文本,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其審美情趣。另外,一些高一學生對郁達夫感到較陌生,此前未接觸過其人其事,用編制卡片的形式積累相關知識,是一種有效的方式。
任務一:述秋景,摹秋態
活動1:介紹繪畫作品,分享繪畫心得。
學生在閱讀、繪畫秋景后,介紹自己的作品并分享繪畫心得。這個過程中,學生要介紹畫面中的景物和選擇的顏色,并闡述相關依據。
活動2:結合文本相關語句,概括畫面特點。
每幅畫都應有對應的文本作為依據,學生要結合文本概括畫面特點。
設計說明:介紹繪畫作品和概括畫面特點這一過程,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自主閱讀梳理,為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情感做了鋪墊。郁達夫筆下秋景的清、靜、悲涼在學生們的畫中有了較充分的體現。本活動能鍛煉學生的概括梳理能力和語言交流表達能力,為下面的鑒賞與探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任務二:樂秋景,抒己見
活動1:找出喜歡的語段,配上適合的背景音樂。
活動2:分析配樂選擇的依據。
繪畫的同學已將文本中的秋景用筆描繪出來,請同學們描述背景音樂的特點,并闡述選擇該音樂的理由。
通過前面繪畫的同學的介紹,同學們已基本明確文章具有悲涼美,因此選擇的背景音樂的基調整體是悲涼的,音樂是舒緩輕柔的。那么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音樂呢?除了秋景的蕭瑟、悲涼還有什么依據?(學生結合自己整理的名家名作知識卡片和課文最后標注的寫作時間來思考)
學生知識卡片展示:
“北平市……現在卻已經完全掌握在一只滿長著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夠重見得到天日呢?”
——郁達夫《北平的四季》
教師材料鏈接:
“龍兒的病報,本是在廣州得著,匆促北航……到家之夜,一見了門上的白紙條兒,心里已經跳得忙亂,從蒼茫的暮色里趕到哥哥家中,見了衰病的她,因為在大眾之前,勉強將感情壓住。草草吃了夜飯,上床就寢,把電燈一滅,兩人只有緊抱的痛哭,痛哭,痛哭,只是痛哭……”[2]
——郁達夫《一個人在途上》
從學生和教師的補充材料中,我們可以得到兩條信息:時局動蕩和兒子早逝,這樣的背景也就決定了文本的情感和主題,正如孫紹振先生所說:“不管什么樣的作品,要作出深刻的分析,光從今天的眼光去觀察是不行的,必須放到產生這些作品的時代(歷史)背景中去,放到產生它的那種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藝術的氣候中去。” [3]
設計說明:任務二的活動設計通過給語段配樂并分析配樂的依據的方式,驅動學生在任務中理解故都秋景中隱藏的悲涼情感,進而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感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審美情趣,逐漸領悟美的表現。課外資料的適時補充能讓學生聯系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個人經歷去體會作者眼中故都秋景的悲涼,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深度鑒賞。
任務三:誦秋景,吟秋情
活動1:推薦學生誦讀,展示成果。
活動2:提出修改意見,爭取作品入選。
同學們推薦一位學生朗誦,其他同學給出意見或建議,爭取本班的作品能被選上。
學生1:字音都準確,但情感還需要加強。
教師:哪些方面的情感還需要加強?
學生2:朗誦中悲涼的意味還不夠,作者借滄桑、殘敗的故都秋景來表達對兒子的思念,對國家的擔憂,因此要讀出強烈的悲涼之感。
學生3:還要讀出作者對故都秋景的留戀與喜愛。
教師:哪里能看出留戀與喜愛?
依據1:文本第二段將故都的秋與南方的秋進行對比,南方的秋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所以作者不遠千里到北平來飽嘗這故都的秋味。
依據2:“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黃酒的溫和和白干的濃烈,稀飯的稠潤和饃饃的敦實,鱸魚的柔美和大蟹的深長,黃犬的靈活和駱駝的厚重形成對比,作者用對比表達對故都的秋的喜愛之情。
依據3:“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作者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換取這故都的秋味。
學生4:秋景如此悲涼,作者卻愿意用生命去換,這看似不符合邏輯。
教師:請同學們把目光聚焦到第十二段,全班朗讀。
小結:1.“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悲是秋的一大特點)2.悲是郁達夫個性氣質的外化:郁達夫自身有一種憂郁美,他偏愛凄寂的情調、衰颯的氣氛,像故都的秋那樣的悲涼美,郁達夫是鐘愛的。
教師補充材料:“他偏愛凄寂的情調、衰颯的氣氛。郁達夫柔弱的心性、氣質,都使他更纏綿于既往。用了流暢的白話,他寫的最熟也最美的,是古老的主題:離人的別緒、羈旅的哀感、客居的鄉愁——漂泊人間此身如寄的孤獨感。”[4](悲是郁達夫的個人氣質)
小結:一喜一悲并不違背邏輯。
總結:《故都的秋》是郁達夫與故都、與自然、與時代的共振共鳴,是郁達夫刻意呈現、熱烈贊頌的一曲“悲涼美”,因此一悲一喜并不違背邏輯。這正是傳統文人郁達夫不一樣的審美情趣的體現。
讓同學們再次朗誦,感受名家經典作品。
設計說明:本任務兩個活動的設計,能讓學生通過朗誦和思考,領悟文本豐富的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提升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思維發展、質疑探究的能力。學生能在表達交流中加深對文本情感的感悟,在思維發展中形成對語言的深度認識,在質疑探究中解決問題,提升閱讀關鍵能力。
(五)學習測評
請同學們再次體會,進一步修改朗誦作品,并完善參賽作品,給作品擬一個標題,寫一段簡短的介紹。
學習測評建立在學生完成以上四個任務的基礎上,是對整篇文本學習的高度概括。標題的設計要簡單凝練,能吸引人眼球。示例如下。
享一處清靜,守一份悲涼
故都的“秋”,是達夫的“秋”,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讓我們賞秋景、聽秋樂、品秋情,感受秋的清、靜和悲涼,體悟達夫不一樣的審美情趣,一起聽聽秋天的聲音、品品秋天的味道。
結語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注重學生發展,教師要創設情境任務引導學生自主研習文本,主動交流表達。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使學生在有序的合作中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此外,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構建支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全面參與課堂,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袁晗毅.《故都的秋》教學設計[J].中學語文教學,2021(8):66-69.
孫紹振.文本分析的七個層次[J].語文建設,2008(3):4-8.
袁紅玉.品故都秋景之“特別” 悟家國情懷之深沉:《故都的秋》學習任務設計[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1(3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