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題式情境教學注重從學生視角出發,創設與生活相關的情境,圍繞主問題,設置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項目式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已學和將要學習的內容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和交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文章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水資源”一節為例,探索基于主題式情境教學的課堂教學設計,旨在培養初中生的地理綜合思維。
關鍵詞:主題式情境教學;地理綜合思維;初中生;“水資源”
作者簡介:王雨靜(1993—),女,江蘇省南通市第一初級中學。
區別于2011年版地理課標提出的三維目標,2022年版地理課標在課程目標方面提出了“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四個地理課程核心素養,并依據地理課程核心素養內涵提出了具體課程目標。地理課程核心素養是三維目標的提升與具體化,四個核心素養分別指向地理學科的不同特性,是學生要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形成的能夠解決真實地理問題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筆者認為,在初中課堂中,將知識轉化為素養的重要路徑便是情境。初中生的思維處于由具體向抽象轉變的過程,把有趣的、真實的生活情境搬進課堂,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課堂參與度,而且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中逐步獲得思考并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與能力。因此,筆者嘗試運用主題式情境教學的模式,改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即在核心主題情境的背景下,基于學生現有水平,從學生視角出發,創設一些與生活相關、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項目式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已學和將要學習的內容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和交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下面筆者將以人教版八年級“水資源”一節為例,探討基于主題式情境教學的課堂教學設計[1]。
一、“水資源”教學內容概述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中的第三節“水資源”主要探討人與水的關系,在研究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的基礎上,關注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受到的影響,以及解決我國缺水問題的各項措施。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與本節相關的內容要求為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中國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和海洋資源等自然資源的主要特征,舉例說明自然資源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認識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的重要
意義[2]。
二、教學目標設計
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筆者制訂了以下4個教學目標:
(1)閱讀中國水資源分布的相關資料,歸納中國水資源空間分布特點;
(2)結合我國部分地區年降水量的變化資料,說出這些地區水資源時間分布特點;
(3)運用資料,舉例說明水資源時空分布特點對農業生產、生活用水、工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
(4)通過各種學習活動和學習資源,認識到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樹立珍惜、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三、教學情境與問題設計
教材中的“水資源”一節主要包括“時空分布不均”和“合理利用與保護水資源”兩部分內容。筆者在本節的教學主題情境設計中著眼于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根據學生學習規律,通過奠定基礎、強化記憶、追根溯源、拓展延伸等環節,層層遞進,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配以時政新聞資源、生活化元素,努力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
具體而言,筆者借助了一則新聞創設教學情境:近日,一則題為《中科院院士驚人建議:藏水入疆,西藏的水不再白白流向國外》的文章指出,中國雅魯藏布江流淌著大量優質的高原雪水,仍沒有得到利用,每年流出國境近1400億立方米,不如將這些水調入新疆,以解新疆之“渴”。并據此設計了如下三個主題以及若干子問題。
主題一—中國“渴”了嗎?
問題1:新聞中說中國“渴”了,你認為呢?請選用資源包中的材料,從多方面說明你的觀點。
主題二—我為中國解“渴”出謀劃策。
問題2:文章稱“藏水入疆”可行性較高,按照
“藏水入疆”的設計思路,請你也為我國設計幾條解“渴”線路,并說明設計理由。
問題3:怎樣才能充分利用河流汛期之水解中國的“渴”?
問題4:我們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為避“渴”盡一份力?
主題三—暢想新疆新面貌。
問題5:“藏水入疆”施行后,新疆地區在生產生活方面會有哪些變化呢?
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能夠主動探究、發現、體驗與感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并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提升綜合思維素養。
四、具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1:導入新課
筆者以課件中展示的新聞導入,幫助學生了解我國水資源分配不均的特點,結合情境提出問題,指導學生探究。
學生活動:根據教師發在學習討論群中的新聞鏈接,扮演新聞播報員,播報這一則新聞。
設計意圖:用新聞觀點進行情境創設,并結合播報表演活動,能夠讓學生精準把握新聞內容重點,快速融入情境之中。同時,通過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從以往的被動學習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從知識接受者變為知識的探索者,不僅學會,更會學、樂學,真正做到“學進去,講出來”。
教學環節2:講授新課
(1)教學內容:“中國‘渴了嗎?”—認識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的特點
筆者在課前先將部分圖片(如世界水資源總量豐富國家對比圖、中國行政區劃圖、中國年降水量圖、中國主要河流徑流量分布示意圖等)和新聞資料發布在學生互動討論群中,并提出問題1,引導學生利用學習群中的材料包,多方位整合資源,明確自己的觀點,進而引導學生在綜合分析問題時,認識到我國存在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水污染、水浪費等問題,最后師生一同總結。
學生活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思考“中國‘渴了嗎?”這一開放性問題,在閱讀書本內容,察看材料包中的圖片以及相關新聞后,嘗試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關資源,選擇并整合能夠佐證本組觀點的相應資料。接下來每個小組選派一個代表,對這一問題的探究結果進行講述。最后全班針對“中國‘渴了嗎”進行分享交流,教師從旁點評、
補充。
設計意圖:借助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多角度選擇佐證各自觀點的圖片和資料,在此過程中鍛煉學生讀圖的能力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在組內與同伴進行思想的交流、碰撞的過程中,學生將會深入了解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的特點,進一步增強綜合思維能力。
(2)教學內容:“我為中國解‘渴出謀劃策”—解決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措施
筆者在課件中展示“中國主要河流徑流量分布示意圖”以及新聞中的“藏水入疆”示意圖(圖略),引導學生思考:若不考慮地形、技術等因素,“藏水入疆”是否可行。學生討論交流后提出,若只考慮水資源的多少,西藏水資源多,新疆水資源少,所以將西藏的水調入新疆可行。筆者先肯定學生的思考成果,補充能夠印證這一方法的可行性的材料截圖,再提出問題2,引導學生設計幾條簡易的跨流域調水線路,并說明設計理由。學生小組合作,在“中國主要河流徑流量分布示意圖”上畫出解“渴”路線,并通過學習平板將成果上傳至討論組。筆者對各組設計方案進行評價,在活動中促進學生對跨流域調水意義的認識,接著在學習平板的教學平臺上展示我國已有的跨流域調水工程線路動畫,引導學生結合書本內容,說出我國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實例。
隨后,筆者以“利用跨流域調水的方法,只能解決我國空間上水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那如何解決水資源時間分布上的不均勻呢?”的問題啟發學生思維,并提出問題3讓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討論思考后,呈現“長江流量圖”“三峽工程圖”“小浪底水利樞紐圖”“水庫調節徑流示意圖”。(圖略)
筆者再提出問題4,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從多方面提出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變水浪費現象的建議。
學生提出,為中國解“渴”,可從多角度著手。如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可緩解空間上水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修建水庫可以彌補水資源在時間上分配的差異;用淘米水澆花、洗完手后及時關閉水龍頭、少用洗滌劑等身邊小事,可減少生活中的水浪費、水污染現象。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仿照“藏水入疆”模式圖設計解“渴”線路、思考充分利用河流汛期之水解中國的“渴”的辦法、列舉為生活中能為避“渴”盡一份力的小事三大問題,學生深入探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樹立環保意識,逐步提高地理核心素養。
(3)教學內容:“暢想新疆新面貌”—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的特點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筆者以課件展示新疆的沙漠、綠洲、坎兒井等的圖片資料,并將課前準備好的有關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對水的需求量的資料發送到互動討論群中,提出問題5,引導學生閱讀參考資料,多角度思考新疆地區在調入“藏水”后生產生活方面會發生哪些變化。在舊貌與新貌的對比中,學生能夠掌握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特點對于社會經濟的影響。
學生活動:第一,閱讀圖文資料,小組討論河流汛期時水資源豐富,枯水期時水資源短缺,其中反映的我國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的問題如何解決。第二,結合生活實際,列舉生活中的水污染、水浪費現象,并提出解決措施。各小組記錄并整理討論結果,派代表在班級進行匯報。第三,閱讀教材內容以及相關圖片資料,猜想“藏水入疆”后,輸入地自然、人文景色的變化,各小組記錄并整理討論結果,派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
設計意圖: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的自學能力、協同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歸納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提高。最重要的是,這些活動能夠持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一路探索,不斷發現新的知識。同時,在小組活動中人人參與,不同層次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都能得到發展。
教學環節3:課堂總結
教師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并且長期存在的水浪費、水污染現象更加劇了我國水資源的短缺,這給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如農業生產、工業發展等)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無論國家、社會還是個人,都應為解決我國的水問題行動起來,為保護水資源貢獻一份力量。
學生活動:各小組將本課所學內容編輯成文字或者以圖表的形式上傳至平臺討論群中。
設計意圖:進一步厘清本節課脈絡,加強學生對本節內容的理解。
五、教學反思
初中生普遍精力旺盛,對外界事物有濃厚興趣。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本課采用主題式情境教學的模式進行教學,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將教學內容重組,引發學生思考。筆者在這堂課中設計了多樣的主題探究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不僅能動腦,還能動口、動手,真正參與整個教學活動,自主建構知識框架。同時,本課的活動始終貫穿人地協調的觀念,通過讀、選、用相關圖文資料,學生能夠多角度思考問題,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不足之處在于探討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問題的措施時,部分問題設置需更具思辨性;初中生在分析、解決問題時考慮得不夠全面,應更及時有效地指導其思考。
結語
本文以基于主題式情境教學的初中生地理綜合思維培養為主題,以“水資源”小節教學為例,從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總結等具體的教學環節入手,探討了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地理綜合思維提升。
[參考文獻]
[1]沈忠華.情境·探究·建構:基于綜合思維培養的問題式教學探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14):4-6,10.
[2]楊云萍.基于問題式教學的高中地理綜合思維培養:以“下滲”微專題復習教學設計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12):45-48.
[3]王梅.基于綜合思維培養的地理問題式教學探索[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9):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