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保持良好的體態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前提,其有助于維持身體的穩定性,防止身體出現一些健康問題。正確的體態會降低軀體關節受到的應力,而不良體態則會讓這些應力顯著增加。不良體態逐漸低齡化,逐漸引發家長和社會的關注。文章探究中學生常見的不良體態及相應的健康問題,并對校園內體育學科內容進行分析研究,探討通過學校體育運動改善中學生體態異常問題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學生;體態;體育教育;體育運動;教育改革
作者簡介:侯渭蓉(1977—),女,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龍亭學校。
一、研究背景
不良體態是人靜態時軀干肌肉、骨骼的力學排列異?;?,通常是由人體肌肉的力量、長度、維度等發生非正常的慢性改變引起的,會影響軀干肌肉、骨骼的排列,最終使人的物理外觀畸形。
當代中學生課業壓力大,生活方式單一,肌肉骨骼的不對稱生長逐漸低齡化,并且由于城市化生活和較少的體育運動鍛煉,其體態異常的問題逐漸加重。肌肉、骨骼排列失衡,也會增加中學生在進行體育運動時出現損傷的風險。運動是矯正不良體態最有效、簡便、經濟的干預方法。有研究分析表明,規律性運動,尤其是功能性力量訓練與抗阻運動對青少年兒童的體態異常具有明顯的矯正作用[1]。中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低齡的中學生群體關節靈活性和軟組織彈性較好,骨骺線尚未完全閉合,可塑性較強,若在此時進行體態的糾正,能有效促進其身心健康的發展。
二、當代中學生不良體態現狀
如今,中學生群體中出現的不良體態及不良姿勢種類繁多。異常的體態最大的影響是對人體的骨骼與關節造成異常應力,導致軀干相關部位出現疼痛,且大部分不良體態也會影響其他身體系統(如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增加其他身體系統出現問題的概率。以下筆者分別探討中學生常見的不良體態與其健康隱患。
(一)駝背圓肩、頸前伸等上交叉綜合征問題
頸前伸和駝背是較為常見的體態問題[2]。駝背圓肩的具體表現為脊柱區胸椎部向后的曲度增加,肩關節過度內收。從人體的正常生理曲度分布來看,胸椎進化為自然地向后彎曲。在某種程度上,這是為了使胸腔有更大的體積容納心、肺等重要器官,但部分學生由于久坐及上肢內收的操作性動作(如長期書寫、使用電子產品等)增加,使得自身的胸椎彎曲角度逐漸增加,這會擠壓上軀干內臟系統,使胸腔容量減少,從而影響心肺系統的正常工作,削弱呼吸與循環功能。在體育運動中,存在該類異常體態的學生易產生呼吸模式變化及降低運動表現等情況。
頸前伸指上位頸椎過度伸展,頭部與頸椎在冠狀面上向前平移的幅度增加。頭部的過度前移會顯著增加頸椎承受的應力,增加頸椎過早產生退行性改變的風險。
駝背圓肩與頸前伸是上交叉綜合征的表現,也可能是造成上交叉綜合征的原因。上交叉綜合征指在長期駝背圓肩、頸前伸的體態下造成肌肉失衡引起的相關臨床癥狀。較為嚴重的上交叉綜合征會引起背痛、肩痛、頸痛、頭暈、頭痛、心悸、失眠等。
(二)高低肩、脊柱側彎、骨盆傾斜、長短腿等綜合問題
高低肩、骨盆傾斜一般由不良姿勢習慣引起,如:中學生在寫作業、聽課時身體重心歪斜,一只手撐在桌子上,另一只手放在桌下;長期使用一側肩膀背書包;蹺二郎腿;等等。此類重心偏斜或長期使用一側肢體發力、支撐的習慣,會導致軀干或四肢一側肌肉緊張度增加。長期的一側軀干肌肉緊張會增加相應區域脊柱關節的應力,導致脊柱側彎,嚴重的脊柱側彎會引起內臟系統疾病,需要外科手術介入,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
(三)骨盆前傾、膝過伸等下交叉綜合征問題
當肌肉發生異常的緊張性縮短或松弛性拉長時,會造成骨盆、腰椎關節的功能結構異常,軀干表現為中下段的體態異常,如骨盆向前傾斜、腰臀部彎曲度增加、腰椎補償性伸直、膝部過伸等。中學生是較容易發生骨盆姿勢異常的群體,其久坐的行為本身會使屈髖肌群長期處在短縮狀態,而臀部肌肉收縮的需求較少,會造成“臀肌失憶”;且部分中學生無規律的體育活動習慣,會導致腹側核心肌群力量逐漸被削弱,臀肌失活時大腿后側的腘繩肌過度補償造成膝過伸。此類異常體態增加了腰椎椎體排列上的剪切力,會造成腰背酸痛的問題。
(四)X形腿、O形腿、扁平足等問題
X形腿學術名稱為膝外翻,O形腿學術名稱為膝內翻,與扁平足一樣,這兩類表現有可能為結構性畸形,即先天形成的骨骼發育異常,也有可能是后天肌肉骨骼關節結構失衡造成的異常體態。膝外翻與膝內翻表現為小腿脛骨相對于大腿股骨向外或向內傾斜。非結構性扁平足指內側足弓在人站立行走時過度塌陷的現象,此類非結構性的異常,一般都是由肌肉失衡引起的。這些異常體態較為常見,但通常不會引起學生、家長與老師的關注。尤其是存在非結構性扁平足的學生,體育運動表現一般較差,但較少引起體育教育者的關注。
三、不良體態的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常見不良體態大部分由肌肉失衡引起。人體肌肉作為關節運動的原動力,需要關節的轉動才能維持適當的拉長、縮短交替改變,從而保持肌肉纖維的正常彈性。而青少年學生久坐學習的生活習慣違背了人體肌骨系統正常的運行機制,再加上中學生及其家長對體態問題的關注較少,以及學生書包重量較大、長期頻繁使用電子產品、不經常運動鍛煉等諸多因素影響,其很容易出現體態異常的問題。因此,學校在開展體育課程時可從中尋找突破點,通過體育運動對青少年的不良體態進行
干預。
四、通過體育課程矯正中學生不良體態的策略
(一)加強體育教師的健康教育培訓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該綱要明確指出要將健康教育納入國家教育體系,并在所有教育階段,將健康教育視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培訓健康教育教師,將健康教育納入體育教師的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內容。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學校與家長更關注學生的成績,體育運動的時間被大大壓縮,而目前青少年的體態問題逐漸加重,這個矛盾使體育教師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學校體育課程是學生非常有限的運動時間,要想通過體育課程設計對學生的不良體態進行干預,體育教師要具備豐富的相關健康知識,如功能解剖學、功能性訓練的概念與基礎方法、肌肉骨骼康復學、運動生理學等,以便為學生制訂科學的體態糾正運動策略。此外,體態糾正運動策略的設計還要求教師熟練掌握多項體育運動的專業技能和動作要領。因此,不論是統一培訓,還是自主的學習提升,教師都應加強相關知識的學習,這有助于中學生不良體態的糾正。
(二)學校應明確體育教育改革的本質
中學階段的學生學業負擔較重,因此,部分學校存在忽視學生體育需求的問題。部分地區已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納入學校辦學水平的考核內容。然而,體育教育的使命不是提升學生體育成績,而是奠定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學校的體育課程是學生接觸運動項目的重要途徑,要能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習慣,培養學生的運動健身信念,讓學生學到科學的體育鍛煉知識。中學階段是青少年發展終身良好習慣和愛好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體育課程改革中,我們應打破體育教學刻板化、流程化的狀態,回歸體育課程的運動本質,根據學生的體質、體態異常的類型、運動愛好等開展分類運動課程,使學生體會到體育課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感受到自身良好的體態帶來的滿足感、舒適感,從而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學校和相關機構在體育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可嘗試打造“體康結合”的特色體育課程,通過針對性的體育運動從根本上提升中學生的運動能力,改變家長“重智育、輕體育”的錯誤觀念,增強體育教育改革的影響力。
(三)開展針對性的肌力訓練、柔韌性拉伸等體育運動課程
上文提到,造成中學生不良體態的主要原因為肌肉失衡,而改善肌肉失衡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進行針對性的肌肉訓練。以下交叉綜合征為例,拉伸短縮而緊張的屈髖肌群、下背部肌群,訓練松弛無力的腹部肌群、臀部肌群,即可改善學生的骨盆前傾、膝過伸、腰臀部曲度過大的不良體態。此類運動對器械、場地的要求較小,使用簡單的啞鈴、彈力帶等即可運動,經濟便捷,非常適合當前中學體育
課堂。
(四)體育教育者進行小區大眾健身器材的
使用宣教
中學生學習壓力較大,在日常生活中可用來運動的時間非常有限,而現在大多數城市的住宅小區均配備有簡易的公共健身器材。坐姿蹬腿機可以訓練大腿前后側肌群,仰臥起坐器可以訓練核心肌群,站姿扭腰機可以改善腰椎靈活性,行走機可以輔助屈髖肌的拉伸,綜合使用以上器械可以鍛煉下交叉綜合征的失衡肌群。肩部旋轉器和上肢升舉器可以提升肩胛骨的活動度,從而改善駝背、圓肩等體態問題。體育教育者了解這些器械相關的使用方法和功能并向學生宣教,讓學生利用這些簡易的健身器械進行鍛煉,可以有效矯正學生的一些異常體態。
(五)開展功能性的訓練與多樣化的體育課程
此外,學??砷_展多樣化的體育課程。長跑、短跑等經典體育項目注重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耐力或爆發力。但人體軀干重要區域較多,單一的運動訓練不能幫助學生改善肌肉的失衡情況。多項研究表明,綜合性、功能性的體育訓練對不良體態有較好的干預效果。劉鵬應用核心區域力量訓練、本體感覺訓練、下肢肌力訓練等針對性的功能性訓練運動矯正了部分小學生的異常腿型[3]。
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受時間、場地、器械等限制,教師應調整功能性運動,開展多樣化的體育課程,如健美操、體育舞蹈、瑜伽等。張春苗通過12周的大眾健美操運動,改善了實驗組學生的骨盆前傾、高低肩、不良腿型、脊柱側彎等情況[4]。此類課程對學生的體態問題有矯正與預防的作用,且趣味性較強,易被學生和家長接受。此外,教師可對部分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開展目前比較流行的HIIT運動和TABATA運動。這類運動動作幅度較大,需要身體較多的肌肉參與,對青少年的體態和體質有較好的改善作用,但教師開展此類運動時要注意學生運動前及運動中的肌肉骨骼損傷情況。
除了較為流行的現代體育,我國的傳統體育是歷史文化傳承中的瑰寶。如太極拳、八段錦等課程,其動作柔和緩慢,對軀干的核心力量要求較高,同時對四肢肌肉有較好的訓練效果。王丹對23名存在上交叉綜合征的青年進行了12周的健身氣功干預,發現所有受試者的疼痛水平降低,頸部關節活動度明顯提升[5]。
(六)學校和家長應關注學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
學校與家長應關注學生平時出現的軀體不適,如疼痛、頭暈、睡眠障礙等,了解這些問題是否與體態異常有關;關注學生在運動過程中出現的運動損傷,及時分析運動損傷可能導致的問題。學校和家長要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部分學生可能因為駝背等不良體態產生自卑、焦慮等心理,對此家長和教師要注意及時引導,讓學生知曉不良體態是可以被改善和糾正的。良好的體態會給青少年帶來良好的氣質和良好的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課程成績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衛軍,喬玉成,賀群蓮.規律性運動對兒童青少年體態異常的矯治效果:薈萃分析[J].體育研究與教育,2022,37(3):83-90.
[2]蔣玉梅.青少年異常身體姿勢現狀的特征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10):61-64.
[3]劉鵬.昆明市1—4年級小學生不良腿型姿態的調查及干預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9.
[4]張春苗.大眾健美操對12—15歲青少年不良身體姿態的影響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
范大學,2021.
[5]王丹.十二周健身氣功運動處方對上交叉綜合征的干預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