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之敏 何建芳
學校圍繞家庭教育指導,以多樣化實踐活動,積極推動家校共育理念落地,助力建設和諧家庭,為培育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臺,家庭教育從“家事”上升到了“國事”。杭州市西溪中學秉持“對每位學生負責,對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辦學理念,積極實踐家校共育,以“家校共育,讓愛回家”為主線,在特色課程、家長團隊、資源融合、媒介運用、評價模式五大方面不斷創新,對應古今融合、家校融合、家社融合、線上線下課程融合、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融合五大實踐路徑,形成了獨特的育人經驗。
一、打造校本課程:古今融合,中西互鑒
學校在研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注重將西方心理學發展階段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個案中發現家庭教育問題,再以問題為導向設計課程內容。在家長沙龍課程的建設上,學校借用《大學·禮記》中的“欲齊家者,先修其身”這一觀點,開設“修身課程”與“齊家課程”;在學生心理課程的建設上,學校依據西方心理學發展階段理論,為七到九年級學生分別開設特色課程,整體拓展學校教育的寬度和廣度。
(一)家長沙龍課程
一是“修身課程”。該課程主要以幫助家長正確認識自我、擺正價值觀、明確自身使命為目標,旨在提高家長的溝通能力與表達能力,改善親子關系,增加親子互動,并在學生與家長之間建立規則意識。
二是“齊家課程”。該課程主要以改善夫妻關系與親子關系、弱化隔代教育觀念差異、緩解多孩家庭序位問題為目標,旨在幫助家庭成員學會調節自我情緒、接納自我、正確認識內心潛意識,并引導家庭進行合理的生活規劃。
此外,學校還研發了“親子關系沙龍”“隔代教育”“夫妻關系沙龍”“青春期身心健康教育沙龍”等校本課程,以沙龍課程為平臺,解決隔代、夫妻及親子間的隱性問題,讓親情與溫情重現。
(二)學生心理課程
立足心理學發展階段理論,學校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研發特色學生心理課程。七年級,以認知自我、人際交往、青春期啟蒙為主,學校為新生開設“左右腦與心理學”“情緒管理”等課程。八年級,以潛能開發、善學教育、交友知愛為主,學校為學生開設“潛意識的學習方法”“學習與思維導圖”“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友情與愛情”等課程。九年級,以減壓減負、生涯規劃為主,學校為學生開設“生涯規劃”“面對挫折”“放松與減壓”等課程。
同時,針對部分學生因心理問題產生的生理不適,如考試時肚子疼、耳鳴等特殊情況,學校在跨學科課程的設計中融入中醫理論,開設“黃帝內經與心理學”課程,用中醫學原理分析應激反應的產生與個人心理狀態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調節身體與心理,達到身心平衡。
二、建設家長隊伍:家校融合,愛心互助
在家長沙龍課程的基礎上,學校心理輔導站作為發起者,聚集了一批有志于提升家庭教育質量的家長,組織建設家長志愿者團隊,共同探索朋輩互學、互助的新方法。
(一)機制建設
在學校心理輔導中心的引導與規劃下,家長志愿者團隊按實際需求與個人能力明確分工,引導家長志愿者突破“小我”意識,以“治國”“平天下”的胸襟格局,激發向上動力。家長志愿者團隊按照“三團五部”的規劃進行科學布局,“三團”即講師團、引領團、輔導團,“五部”即能量部、新聞部、報名部、后勤部和機動部,家長志愿者各司其職,保障了相關工作的有序運作。
(二)實踐形式
一是采用團建、培訓等形式,整體提升家長志愿者的實踐能力,引導家長志愿者參與課前熱身活動并積極進行課后總結;二是為家長志愿者開設特色課程,使其在學習中發現自身興趣點,提升相應的業務能力;三是開設家長沙龍課程,引導家長志愿者將習得的知識再次傳授,賦予家長沙龍課程“自主造血”的能力,進一步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三)工作成效
經過長期的實踐與探索,越來越多的家長加入到家長志愿者的隊伍之中,通過記錄“實修日記”,家長們將模糊的、可疑的、復雜的情境轉變為條理清晰且有序和諧的新情境,充分發揮家長的主觀能動性,這既是家長自我覺醒的過程,也是讓愛回家的過程。
三、資源協調合作:家社融合,資源共享
為提高家校共育質量,學校準確把握“協同”原則,整合育人資源,做好“引線”“搭橋”工作,將社會優秀資源引入家庭教育指導,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
一是內部不斷挖潛。學校借助區域教育發展研究院的力量,匯聚全區優秀的心理輔導員,組建西湖區“和諧心家園”團隊,設立心育名師工作室,通過聯合會診、個案交流等形式,形成專家集群效應。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家長的教育觀念在轉變,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認識在轉變;學生的求助意識在提高,對父母的理解與信任也不斷增強。
二是依托協會支撐。學校與區域計生協會、婦女聯合會等長期合作,由各單位提供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給予家庭教育專業指導,形成良性互動。在多方支持下,學校使家庭教育從校內走向校外,推動了家庭教育的縱深發展。
三是強化社會引流。學校注重與社會公益組織、高校專家學者的溝通交流,并不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人士加入家庭教育指導中,指導內容既包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哲學教育等理論性課題,也包含家庭系統排列、NLP等技術性實踐。專家的指導為處于迷茫期的家長指明了方向。
四、巧用“雙線”模式:
虛實融合,技術嵌入
在信息教育時代背景下,學校采用多種形式開展課程實踐活動。一方面,積極優化線下家長課程的授課形式,提高課程質量;另一方面,創新打造線上研訓模式,創建線上線下全方位育人場。
(一)線下場地創新改造
一是改建心理輔導站。學校結合家長沙龍課程的需求,重新布置心理輔導站,全方位、系統性優化軟硬件設施,開辟技能培訓區、宣傳展覽區、咨詢服務區、家校互動室、圖書瀏覽區等功能區,打造全新的“人生規劃中心”,作為家長沙龍課程的主陣地。
二是創設“生活禪房”。學校將家長志愿者提供的場地布置成特色禪房,開設“父母生活禪”課程,以讀書會、互助會、茶話會等形式,開展個案研討,引導家長敞開心扉,打開自我。
(二)線上布局多元驅動
為滿足部分家長線上學習的需求,心理輔導中心利用互聯網技術,成立網絡個案平臺,以預約制的形式,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專家在線咨詢服務。同時,學校依托QQ、微信、釘釘等平臺,建立“青春健康家長沙龍” 平臺,每日分享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實時提供在線咨詢與指導,推出“菜單式”專題課程,讓家長自主觀看,反復學習。網絡平臺不受時空限制,方便高效。
五、創新評價模式:多維融合,助力成長
為切實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學校有機融合家長、學校、社會幾種評價模式,即結果性評價育人“故事會”、過程性評價家庭“成長冊”、可量化評價“親情銀行卡”,使評價多融合、真落地,構建高質量家校共育評價體系,實現共同成長。
一是注重結果性評價,打造育人“故事會”。學校向全校征集家庭教育案例,由心理輔導站進行評選,公開表彰,發放獎勵。學校經過細分主題,將育人故事分為品德教育類、親子溝通類、性格塑造類、意志磨煉類、智能開發類五個方面,整理成“家校成長故事會”,分發給家長,人手一本,實現家校共享育人智慧的目的。
二是創新過程性評價,研發家庭“成長冊”。成長手冊內包含自我、夫妻、親子三個部分,每一部分都設有專屬課題,需要用21天去完成,是對家庭系統成長的過程性記錄。在自我與夫妻部分,以觀察和記錄的形式,學校引導家庭成員對轉瞬即逝的小情緒、小事件進行處理,避免情緒堆積,讓家庭關系變得更加和諧與穩定;在親子部分,讓家長從停止無效的說教、評判開始,讓學生體會父母的變化,認識到親子關系的本質是互相理解、平和包容。
三是量化評價模式,辦理“親情銀行卡”。“情感賬戶”作為一種可量化的評價模式,以辦理“親情銀行卡”為主要形式,綜合評價家校共育成效,科學改善親子關系。在夫妻關系、親子關系等家庭關系中對一段關系投入的情感資金越多,能支取的也就越多。關心和愛護等同于向雙方情感賬戶中“存款”,做出損害對方利益的事等同于從賬戶中“取款”,而“存款赤字”意味著人際關系有破裂的風險。通過記錄盈虧的方式,讓家庭關系有跡可循、有證可查。
家校共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學校圍繞家庭教育指導,以多樣化實踐活動,積極推動家校共育理念落地,助力建設和諧家庭,為培育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傅之敏,浙江省杭州市西溪中學心理輔導站站長,一級教師;何建芳,浙江省杭州市西溪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趙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