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新世紀,家校社協同育人受到日益關注,高質量的家校社協同育人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各主體角色的責任分擔,三者具有不同的責任屬性。只有家校社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合力,才能實現教育效能的最大化。延安市新區第二小學在“關注心靈成長,潤育一顆中國心”的辦學理念指引下,遵循教育基本規律、兒童生長規律、教師成長規律、學校發展規律,實施“潤心教育”,堅持以學校教育為主導,家庭教育為基礎,社會教育為支撐,充分挖掘各方資源,聚力同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打造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格局。
一、以學校教育為主導,
統籌引領大教育
學校是學生養成教育的最主要陣地,要始終堅持“傳道”與“授業”并重。學校自建校就開啟了“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研究與實踐,以組織結構變革引導家長在學校管理中“發聲”,以系統課程構建提升家長的家教素養,以多方資源整合吸引家長、社會機構或人員參與學校教育,豐富校內課程和育人活動,助力學生成長。
(一)學校引導家長在學校管理中“發聲”
1.成立家長促進教育發展委員會
學校在充分調研和廣泛征求各界意見的基礎上,成立了以家長為主要力量的組織——家長促進教育發展委員會,明確其定位和宗旨、組織和職責、權利和義務,建立了完善的組織架構。學校實行家長代表大會和例會制度,在各個級部成立了“家長代表”分會,自下而上選舉產生家長代表主席1名、各年級家長代表1名、各班級家長代表2名和1名膳食委員,為該組織規范有序地開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形成了有效的常態工作機制。
家長促進教育發展委員會作為一種代表家長教育意愿、凝聚社會教育資源、參與學校教育的新型教育共同體,以其獨特的優勢和作用,開辟了家校合作的新境界。
2.設立“家長周校長”
學校設立“家長周校長”,以長效的開放辦學樣態,搭建起了家校溝通的立交橋。家長走進課堂與教師共研課,讓教研有了第三方視角;學校例會有了家長的旁聽,家校共情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真正打通了家校溝通的最后一公里。
(二)學校為家長提升家教素養出力
1.“智慧父母”公益講堂賦能多元教育主體
學校開設“智慧父母”公益講堂,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利用家長會、學校開放日、網絡平臺等舉辦家庭與社區教育專題講座,邀請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做報告,轉變家長的認知理念,幫助家長樹立新時代正確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認知觀,提高家長開展家庭教育的水平。此外,學校還建立了“家校云中心”,在“云端”為家長和社區搭建了學習家庭教育知識、交流研討學生成長問題與經驗的平臺,有效提高了家長的科學育人水平和家庭教育智慧,建立起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綠色通道。
2.構筑心理健康教育新樣態
“心靈在線”作為學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更是將課堂由學校延伸至家庭、社區,通過親子互動游戲、活動、推薦讀物等方式,不僅有效拓寬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更有效發揮了家庭作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切實讓家長從只關注學生“分數”的漩渦中脫身,回到正軌。
在現代化、數據化、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學校開辟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樹洞先生”線上心理咨詢平臺。該平臺一方面打破了空間、時間、環境的限制,讓家長參與其中;另一方面保護了學生、家長的隱私,及時有效地關注學生和家長的情緒變化。通過“樹洞先生”,家長可以隨時進行咨詢、交流在教育或情感方面遇到的困惑,并最終獲得幫助,化解焦慮。“樹洞先生”已逐漸成為學生和家長成長的知心朋友。
(三)引入家長、社會資源助力學生成長
課程改革的多樣性、選擇性及社團活動的豐富性,對教師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通過家長促進教育發展委員會,融合廣大家長委員及社會上豐富的人力與教育資源,將其融入學校教育的主渠道,廣泛高效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1.借助“潤心非遺館”引入非遺文化
學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校園,并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基地,努力打造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空間,聘請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擔任課程導師,指導學生學習濃厚的地域文化和特色知識,帶給學生們原生態的課堂。
2.借助“潤心書屋”引入社會圖書資源
學校建成了延安市圖書館的首個校園分館,市圖書館在學校放置一部分圖書,并定期更換、更新。學校全體師生人人持有市圖書館的借閱證,圖書館成了師生、家長在周末、假日里最理想的休閑閱讀場所。
3.借助“北斗七園”引入豐富的創新資源
學校以“社區公民”為教育切口,將公民應盡義務和責任引進校園,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將校園打造成“潤心北斗里”,建設“北斗七園”教育陣地。學校與毗鄰的延安市中醫院一起共研,將中醫引進校園,建立“百草園”,學生在“百草園”里種植中藥材,觀察藥材的成長過程,學習中醫藥藥理,學會簡單的中藥保健知識。“氣象園”由學校和氣象局共同建設,在氣象觀測、氣象與生產關系、環境保護等方面開展教育活動。農科所的專家指導學生在“種植園”里進行當地農作物的種植。“消防園”是學校與消防支隊共同打造的教育陣地,開展火災自救自護、消防工具使用操作、火災隱患排查等教育活動。
二、以家庭教育為基礎,培根鑄魂新課堂
家庭教育是啟蒙教育、基礎性教育,以德樹人、以德育人是家庭教育的重點。家庭教育要把學生的品德培養放在首位,以養成教育為主要任務,以培根鑄魂為核心,讓學生在閱讀、勞動、健體、生活中成長。
(一)在親子與家社共讀中提知
腹有詩書氣自華,書香浸潤助啟航。學校通過“書香讀吧”的形式,讓親子在閱讀中一起成長,引導家長通過家庭閱讀、親子閱讀等形式,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培育良好家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和家長在閱讀中共同成長。與此同時,學校還開辟了家庭社區“書香讀吧”閱讀角,通過“小手拉大手”,建立家社聯系,進一步開展親子共讀,推動全民閱讀,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增進親子間的感情和溝通,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
(二)在勞動中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學校不斷完善“潤心勞動課程”,搭建起與家庭教育共育的分層居家生活技能課程體系。居家勞動能力習得課程通過三個課堂來完成,第一課堂是學校在每周四設置的相關主題的勞動課程,由專業的勞動教師進行講解;第二課堂是針對本次學校勞動課程,學生在家長的監督和指導下進行居家練習;第三課堂是讓學生承擔起社區“小小勞動員”職責,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針對不同的年齡階段,學校還設置了相應的課程,讓每一位學生成為生活的小主人。低年級學生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如疊衣服、掃地、拖地、系鞋帶等;中年級學生學習養殖綠蘿、洗紅領巾等技能;高年級學生學習洗衣物、整理書架等更為復雜的技能。通過以上課程,讓勞動育人真正在家校社協同育人中發揮價值,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念、服務精神、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引導學生閱讀生活、體驗生活,享生活之美、學一技之長,為美好生活做準備。
(三)在家庭體育鍛煉中修身
學校結合實際,科學制定了“家庭體育運動”計劃,讓父母擔任重要角色。在與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父母是同伴也是對手,更互為師生。該計劃既有豐富多彩的鍛煉方式,也有良好的鍛煉效果,更能在鍛煉中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從而增進親子間的交流。
(四)在“北斗七旅”中勵志
在“北斗領航,群星共輝”育人實踐中,學校打造了第三課堂——“北斗七旅”,即生命之旅、生態之旅、科技之旅、革命之旅、法治之旅、藝術之旅和理想之旅。學生和家長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增進了親子關系,另一方面使學生了解國情、了解社會、接觸生活、感知生命,體驗改革開放的生命力,認識自身生存與發展的主客觀條件,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思想道德素養的提高,完善自我,全面發展,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以社會教育為支撐,開放共享新生態
社會教育具有廣泛性、適應性、及時性與補償性的特點,其方式方法又具有靈活多樣性。學校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所在區域的多元社會資源的基礎上,形成主題式的集聚共享資源課程,常態開展宣傳教育、科學普及、文化傳承、興趣培養和實踐體驗等活動,因地制宜地利用社區資源豐富學生的課堂,拓展學生的課外活動陣地。科技館、圖書館、革命舊址、農科所、農場、藝術劇院等場館為學校師生與家長開展多元社會體驗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拓寬紅色思政課堂
學校先后與延安市楊家嶺革命舊址、鳳凰山麓革命舊址、棗園革命舊址、南泥灣革命舊址等7個單位簽訂合作協議,共同開展思政教育研究。同時,與各單位共同打造思政課堂,成立思政教研小組,以豐富多彩的形式開展思政課;與文旅部門協同教育,讓思政課堂從校園到舊址,從舊址回到校園,深入挖掘延安紅色育人資源,努力傳承紅色基因,造就一批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少年。
(二)建設“紅領巾法學院”
在共青團市委、區委的指導支持下,學校協同公安系統、法院、檢察院共同打造“紅領巾法學院”,旨在全面落實依法治國要求,加強學生的法治教育,推動學生法治宣傳品牌化、體系化、專業化,讓學生在模擬法庭的實踐活動中做到知法、學法、守法、用法,推進法治教育進程。
(三)構建多元實踐基地
為了拓寬學校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學校不斷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在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指導下,將陜北傳統農作物的種植研究引進“潤心勞動課程”。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自身體驗,切實了解植物的生長規律,了解農作物與時令蔬菜種植在每個階段的特點;另一方面也為了讓學生體驗耕者的辛勞,培養學生養成節約、環保、綠色、愛惜勞動成果等良好習慣,同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學校協調市政專業部門進校園,指導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制定垃圾減量分類工作實施方案,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校園生活垃圾減量分類知識教育和管理工作,推進垃圾減量分類教育進課堂、進家庭,探索建立生活垃圾減量分類宣傳教育的長效機制和校內生活垃圾減量分類投放的收集儲存管理體系,逐步規范校園生活垃圾減量分類工作。
另外,學校還聯合科技館進行共建,在學生中培養“小小講解員”;聯系延安市融媒體,培養了一批“圣地小記者”;建設延安市家庭教育培訓基地、延安市非遺傳承基地學校、延安大學國培實訓基地等,不斷強化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形成了學校教育開放共享的新生態。
從管理變革、平臺搭建、資源共享到創新實踐機制,學校探索出了一條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實踐之路,讓家長和孩子的關系更近了,讓家庭和社會參與學校的管理,對學校的理解多了,從而成為學校發展最好的見證者和助力者,更在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過程中實現了多主體的“共生”。未來,學校將繼續對家校社協同育人進行探索與實踐,構建更加科學、全面、系統的協同育人課程體系,為家長提供更立體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形成更加多元、豐富、優質的協同育人評價體系,打造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格局,構建高質量的教育新生態。
【高巧玲,陜西省延安市新區第二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高級教師】
實習編輯︱喬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