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曉波
中小學高級教師,常州市特級班主任。曾獲“全國優秀班主任”、江蘇省“年度十佳班主任”、江蘇省“十佳卓越班主任”、龍城“十佳班主任”、常州市“學生最喜愛班主任”、常州市“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
她信奉“教育即生長”的理念,堅持“文化治班,治文化班”,所實施的“農歷課程”等成為班級品牌活動,受到省市區媒體的關注,所帶班級被評為全國新教育“十佳完美教室”。
她的成長始終伴隨著四個“不停”: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閱讀、不停地寫作、不停地思考。多篇文章在《班主任》《中國德育》《江蘇教育》《新班主任》等雜志發表,出版有個人專著《愿你在二十四維時間里盛開》。
在日常教育中,獎品是教師鼓勵學生向上向善的方式,但常常被人忽略。在我看來,獎品不是對學生某次行為蓋棺定論,而恰恰是對學生品德、能力、個性培養的開始。“獎品設置”看似微不足道,卻大有乾坤,蘊藏著教育契機。班主任如果重視這一環,則會事半功倍。
鼓勵德行的產生,是獎品設置的根本遵循
尼爾在《夏山學校》一書中指出:“獎品從來都不是目的,而做一件事本身才是目的。”雷夫在《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中說:“用禮物或者金錢換取孩子良好行為的做法很危險。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行為得宜是應該的,不需要給予獎賞。”在我看來,獎品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規范學生的行為,或者鼓勵學生去做某件事情,而在于教師可以將教育目的很好地隱藏其間,最終讓學生朝著教師設定的目標良性生長,即內爾·諾丁斯所說的“為道德生活建立前提條件以鼓勵德行的產生”。
在我們班,獎品的種類豐富多彩,有常見的鉛筆、橡皮、日記本,也有孩子們最愛的糖果、餅干等小零食,而隨著年級的上升,另一類獎品更受歡迎,比如“免寫一次家庭作業”“和老師共進一次午餐(晚餐)”等。這些獎品,一方面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物質需求或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引導學生不斷朝向優秀發展,受到了學生的一致歡迎。但這些獎品都指向關注學生自己,如何引導學生關愛他人?我設置了另一類獎品。
3月8日婦女節來臨之際,我提前準備了一些康乃馨放在教室。我預想著節日當天,學生會用自己的積分給媽媽兌一朵康乃馨。但眼看都要放學了,依然沒有學生兌康乃馨。于是,我和學生來了一場即興對話:“孩子們,你們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嗎?”“‘三八婦女節!”孩子們齊刷刷地回答。“那你今天給媽媽準備禮物了嗎?”“沒有!”“我們又沒有錢,怎么給媽媽買禮物啊?”“我打算回家給媽媽做一張賀卡。”……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回答。我說:“其實,你們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善德幣為媽媽兌一樣禮物。比如說,被稱為‘母親之花的康乃馨,它的花語是‘母親,我愛你;或者可以換護手霜,媽媽的手經常和洗滌劑打交道,慢慢會變得很粗糙,你可以用護手霜表達對媽媽的關愛。另外,我這兒還有一些圍裙、護袖……”“哇!這些東西也可以做獎品啊!”“我要護手霜!”“我要康乃馨!”“我要康乃馨,還要圍裙!”……
小吳的日記再現了當時的場景——
貓國舉行了換購禮品活動,整個國度變得熱鬧非凡。小貓們在講臺前為自己親愛的母親挑選禮物,看他們多么用心!當然,禮物要用“善德幣”兌換。“善德幣”的多少也標志著貓兒們的日常表現。
這次換購活動后,很多孩子的“腦洞”都被打開了。期末換購時,一個女孩問我:“有沒有手套換?爸爸每天騎電瓶車送我,冬天到了,爸爸的手一定非常冷,我想給他換一副手套。”還有一個男孩子問我:“有沒有撥浪鼓?我想給妹妹換一個撥浪鼓。”自此以后,每逢特殊的日子——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甚至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生日,孩子們都習慣為自己的親人換購禮物。這個時候,獎品就是他們說了算。
當獎品不僅僅立足于學生個人需求時,學生的思維也隨之被打開,對周圍人和事的關心也在逐漸增多。當孩子們每一次付出得到他人的回應后,他們會再次付出。一次次日常行為的強化,最終把美好的品格融入身體里,融入行為中。
有趣又有意思,是獎品設置的基本原則
作為班主任,我一直覺得不必所有的事情都要追求所謂的“教育意義”,能讓孩子們感到快樂和有趣也非常棒。若還能收獲一些教育意義,那就是額外的獎賞了。因此,在獎品設置上,我遵循一個基本原則:有趣又有意思。
為了讓發獎品變得更加好玩,我經常會改變發放形式。比如,在每周的小組評比中,獲勝小組的每個組員都能獲得一張“夢想幣”。但時間一長,孩子們的興致便會淡下來,特別是當獲勝的小組總是某一組時,其他組的積極性會受到很大打擊。于是,我們便設計了“升級版”的發放方式:如果某一小組獲勝,全組同學可以商量,是直接領取“夢想幣”呢,還是等待連續三周獲勝以后換取一個抽大獎的機會?這有點博弈的味道:獲勝后直接領獎是一種及時行樂,能夠等待三周獲勝后抽獎是一種延遲享受,雖然三周后可能獲得更大的獎勵,但風險也是很大的。如果有一周沒有獲勝,就會前功盡棄,不要說大獎,就連前面的小獎也沒有了。這樣的發放形式讓孩子們覺得非常刺激,大家都躍躍欲試。無形之中,各組員間互動增多了,討論增多了,大家學著去分析,學著做選擇……
除了改變獎品的發放形式,我們也會改變“貨幣”的構成。我們在原有“善德幣”的基礎上分設了五種“幣”,分別是“夢想幣”“溫暖幣”“優雅幣”“擔當幣”“勇氣幣”,只要集齊其中任意4種幣,就可以換一張“善德幣”——實際價值相當于5種幣。將計算融入其中,孩子們不僅不覺得煩瑣,反而因為各種各樣的計算而變得興趣盎然,不亦樂乎。
學會解決問題,是獎品設置的最大獎賞
“善德幣”是兒子班里很有意思的“流通貨幣”。通過學習、競賽、勞動、為班級作貢獻等方式獲得“善德幣”。在班里,用“善德幣”可以從別人那兒兌換自己喜歡的東西。班里有“善德幣”,也有“銀行”,小寶就開了一家“銀行”,接收“儲戶”的“善德幣”,可以提供“借貸”服務,給“儲戶”“利息”……一枚“善德幣”讓班級變得健康、自由起來,讓孩子們學會付出,也懂得勞動的價值。這其實是感恩教育的前提。如果一個孩子不明白他人付出的價值,談何感恩啊!
這是小寶媽媽發在朋友圈的文字,配圖是小寶開“銀行”的申請書、開業活動海報以及用“善德幣”購買的物品。這個對班級事務向來漠不關心的小男孩兒仿佛被“善德幣”激活了一般,生發出無限活力,讓媽媽生出無限感慨,深夜12點多發了一條朋友圈。
最初,大家覺得“善德幣”就是一張普通的紙,沒有人在意它,甚至隨意丟棄。慢慢地,大家發現“善德幣”是一種“流通貨幣”,是有價值的。于是,有人開始造假,開始有了計較……在我看來,所有的連鎖反應都是人性之下的正常生態,不必用“道德敗壞”“思想滑坡”這樣的字眼給孩子們貼標簽。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不應該害怕問題,而應該敞開懷抱擁抱問題,因為問題意味著教育資源和契機。
“怎么辦?”我常常喜歡把問題拋給學生。“去廣告公司訂制,這樣就不會出現冒牌貨了。”“可是,訂制的價格太高了。”“那就在‘善德幣上蓋上‘貓國的‘國印,這樣就不怕山寨版的了。”你看,孩子們是有能力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是否愿意花時間來引導他們。“那么,怎么解決‘善德幣經常遺失的問題呢?”“遺失不一定是被人拿走了,也有可能是自己丟了。比如我放在褲子口袋里,被媽媽洗衣服洗掉了。”“有的人的‘善德幣越積越多,文具盒里,衣服口袋里隨處放,也容易弄丟。”“要不我們開個‘銀行吧,可以用‘保險箱幫大家代為管理‘善德幣。”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著,媽媽在銀行工作的小張提議開“銀行”。于是,“銀行”應運而生。一時間,班里的“銀行”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不過,很多“國家銀行”的“工作人員”服務意識不強,有時還懈怠,所以,慢慢失了信用。于是,“民間人士”崛起,以更優質的服務,外加更有吸引力的活動吸引顧客。小邵的日記真實地還原了當時的情景:
今天真是忙碌的一天!我和我的“大老板”小許正在忙著“銀行”開張的事情。我們倆手忙腳亂地做著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存滿一個星期就可以得到一個大禮包,禮包里放著我們精心挑選的小禮品。一下課,好多“顧客”來我們“銀行”存錢,不一會兒,我們的“保險箱”就滿了。我覺得我們的辛苦沒有白費,心里充滿了成就感和幸福感。這一天可真是充實又開心。順便告訴大喵,我們的生意太好了,打算再招聘一個工作人員,現在正在招工中。
孩子們紛紛要求“撤資轉行”,“國家銀行”的工作人員方才意識到競爭的殘酷性……于是,新的調整開始了。大家討論商量、回家請教父母,此時,對孩子們來說,世界成了教材,學習沒了邊界,教育在不知不覺中生發著。面對接二連三出現的問題,與其幫孩子們解決,不如引導他們思考,思考自己以及其他人的感受、自己的行為后果,以及其他的做法等,從而引導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中意識到:每個問題都有解決的方法,且方法不止一種。這才是獎品設置對孩子們最大的獎賞。
教室,既是一個物理空間,也是一個微型社會。學生在這個空間里不僅學習知識技能,更通過真實的生活學習如何參與社會生活。而一枚小小的“善德幣”以及由此帶來的獎品設置,讓孩子們在“真刀真槍”中遭遇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如何處事做人和過生活。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