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莎 周強
[摘 要]應對突發的自然災害,擁有良好的災害意識和應對策略有助于社會安全和穩定,從而進一步保障國家安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普通高中必修課程,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課程形式。本文在國家安全觀視域下提出自然災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災害風險防范意識和應災能力。同時通過分析,讓學生了解自然災害對國家安全、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影響,并以社區“應災宣傳大使”的身份,為社區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活動,提升學生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
[關鍵詞]國家安全觀;災害教育;綜合活動課程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12-0083-04
2020年10月20日,教育部頒布的《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指出,高中階段,重點圍繞理解人民福祉與國家關系,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學生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初步掌握國家安全各領域內涵及其關系,認識國家安全對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樹立憂患意識,增強自覺維護國家安全的使命感。 2017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課程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提升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職業世界和個人自主發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挑戰。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以自然災害為主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提高學生預防和應對自然災害的實踐能力,是從地理學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
一、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自然災害教育
(一)自然災害的預防與應對教育
我國疆域遼闊,各區域自然環境千差萬別,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具有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地區差異明顯等特點。自然災害防治是總體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二者既密切相關又相互作用。
國家安全包含內部安全和外部安全。自然災害及其帶來的影響屬于外部不可控因素。雖然人們難以控制自然災害發生與否,但是可以通過國家應急災害管理來提高人民對自然災害的預防及應對意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實現國家安全。
高中生的身心發育還不成熟,在獨自面對自然災害時會感覺力不從心。學校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為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以更好地應對突發事件,學校需要針對學生開展預防和應對自然災害的教育。同時,學校還需要認識到學生是具有能動性的個體,他們在學習與自然災害相關的知識和應對策略之后,面對自然災害時,不僅更具抗災韌性,而且能在增強社區抗災能力上發揮重要作用。
(二)學校自然災害教育現狀
通過自然災害教育來提高人民的災害風險防范意識是應對自然災害的一個重要途徑。如今學校自然災害教育以地理課中的自然災害課程和學校災害應急演練為主,旨在讓學生了解自然災害的成因和避災防災的相關措施,提高學生的應災能力,學習形式較為單一。2017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將綜合實踐活動列為普通高中必修課程,以提高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筆者認為,以“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自然災害教育”為主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讓學生在學習知識、進行實踐活動的基礎上,認識國家安全與人民福祉之間的關系,將自然災害預防和應對的知識應用到家庭、社區的實踐活動中。如此,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自己的災害風險防范意識,將這種意識轉化為行動,還可以很好地建立學生與社區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本文以此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理念,融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災害”的相關內容,設計了自然災害預防應對的綜合實踐活動,以期豐富高中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形式,增強學生個體、家庭、社區的災害風險防范意識和抗災韌性,建設穩定的國家安全環境。
二、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防災減災綜合實踐課程設計
(一)課標分析
高中階段國家安全教育總目標:重點圍繞理解人民福祉與國家關系,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本條目標重在理解人民與國家之間的關系,認識兩者是緊密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體,從而從自身做起,維護好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總目標: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本條目標重在讓個人通過真實的自然或社會情境,深化社會規則體驗,國家認同,文化自信,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和法治觀念。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一)必修課程1.11“運用資料,說明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了解避災、防災的措施” 。本條重在讓學生認識了解自然災害和應對自然災害的措施。
通過對以上三類標準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安全教育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相同的價值引領,即認識個人與社會、國家之間的關系。只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側重于在真實的環境中開展活動,獲得體驗,提升素養。自然災害所反映的是自然環境,而人們應對自然災害所體現的是人類活動??梢姡宰匀粸暮橹黝}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是認識個人與社會、與國家關系的有效途徑。
(二)學情分析
本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安排于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災害”之后,學生已經掌握與自然災害相關的知識,并且能夠簡單分析不同地區自然災害的類型及成因。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知識經驗,具備一定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處于自我同一性發展的重要時期,各種類型的實踐活動是他們形成一套穩定而協調的個人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三)活動目標(見表1)
(四)防災減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見表2)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問卷調查的方式,讓學生深入了解所生活的社區(村莊)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特點,自然災害給當地居民帶來的影響以及當地政府應對自然災害所采取的措施,讓學生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在思考并撰寫《XXX社區(村)自然災害調查報告》的過程中,提升信息加工處理能力,關注社會存在的問題,認識到個體、所生活的社區以及國家是緊密聯系、相互作用的命運共同體。
借助問卷調查等方式在獲取社區所面臨的自然災害的基礎上,進一步整理資料,開展“自然災害歷險記”活動,通過與家庭成員溝通,為家庭設計防災應災計劃,準備應災包,將防災減災技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增強個體和家庭的防災減災意識。
在此基礎上,運用已學的與自然災害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以社區低年級學生為對象,開展“自然災害知識宣傳”活動、社區“應災宣傳大使”活動(活動設計見表4),設計“預防和應對自然災害”宣傳海報,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將所學知識應用實踐中,提高解決綜合問題的技能,培養主動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情懷,提高社會服務能力。
(五)防災減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評價
本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主要從社區自然災害調查、“自然災害歷險記”及社區“應災宣傳大使”等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各個活動設計評價量化考核見表5。重在讓學生通過調查的方式搜集信息,學會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個人、社會與國家之間的關系的認識,通過為家庭和社區應對自然災害的實踐,提升自身的災害風險意識和抗災能力。
三、總結
自然災害的預防和應對不僅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內容,而且是學生公共安全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自然災害的預防與應對為主題,引導學生通過調查社區歷史災害,制訂家庭應災計劃,進入社區與社區低年級的學生分享、交流自然災害的預防和應對策略等,在真實的情境中強化學生的災害風險防范意識和應對能力,為社區服務,體現責任擔當。整個實踐活動課程設計循序漸進,讓學生從個人、家庭、社區等不同層面,在實踐活動中搜集相關信息,解決問題,最終了解家鄉、承擔家庭與社區責任,從基層自然災害預防與應對方面,為國家安全筑牢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10-20)[2023-02-1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010/t20201027_496805.html.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17-09-27)[2023-0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