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是國際信息化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通過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推進教育的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發展是教育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國未來數年內教育改革的戰略任務。計算機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與推廣為現代教育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其推動了教育模式的創新、教學技術的優化,有助于教育質量的提升。一言以蔽之,信息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教育,是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契機。
《中國教育改革40年:教育信息化》一書由黃榮懷、王運武共同編撰,本書于2021年12月經科學出版社出版。本書就上世紀70年代末期至今的教育信息化發展進行了回顧性研究,梳理了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歷程,從早期的少數計算機教育到現代普遍性的教育信息化,從“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到現在的“飛入尋常百姓家”,總結了計算機信息技術在我國的應用、發展、推廣及普及歷程,對過去的教育信息化進行了總結,對未來教育信息化進行了展望,對新時期教育改革與學科融合具有極高的啟發價值。
在本書中,作者指出我國教育信息化是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革開放的幾十年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教育信息化也是我國教育改革的焦點和動力,對推動我國教育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者認為: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與推廣,我國教育事業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一方面是信息技術拓展了教學的深度和廣度,豐富了課程容量,實現了教學內容上的多元化發展,另一方面則表現為信息技術推動了教學模式的創新,課堂已不再是教學的唯一空間,線上教學、遠程教學、“第二課堂”等新的教學模式已在現代教育中普及,教學模式更加多元、教學組織形式更加多樣,教學的管理、資源建設都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加強關注,以信息化推動思政教育的發展。
其次,作者通過介紹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讀者闡明了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計算機信息技術為教育創新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給現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其也給高校思政教育產生了沖擊,一方面是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普及豐富了學生的娛樂生活,越來越多的學生沉迷于虛擬網絡,從而變得消極、缺乏上進心,另一方面則是信息技術普及降低了學生的信息獲取成本,導致學生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被外來文化、不良文化滲透,從而在思想觀念上產生偏差,這些問題導致高校思政教育難度增加。
在本書的第七章作者對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進行了展望,對教育信息化2.0賦能教育系統變革、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發展趨勢、教育機器人的應用前景等進行了深入討論,作者提出的觀點對新時期我國的高校思政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思政教育必須要緊密結合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積極探索和推進思政教育的信息化的實踐方法。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教育工作者要緊密結合學科融合思想,推進信息技術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與融入,實現思政教育模式的創新,促進思政教育實效的提升;立足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現狀,以信息技術為紐帶,推進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融合;以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為基礎,物聯網為平臺,構建課堂之外的思政教育模式,實現日常的、常態的思政教育,將信息技術轉化為思政教育的助力。
《中國教育改革40年:教育信息化》一書系統梳理了信息技術在我國教育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對當前教育信息化具有較高的啟發價值,值得教育一線工作者閱讀和學習,也可作為教育信息化研究資料使用。
(兵團開放大學 孫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