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建明/江蘇省東臺市委書記
農業要發展,其根子離不開土地。江蘇省東臺市域總面積3557平方公里、全省縣級最大,耕地面積179.66萬畝,兼具水鄉、平原、海濱、濕地等資源稟賦,農耕文明具有深厚的底蘊,是名副其實的富庶之地、魚米之鄉。
以加快土地流轉為抓手,農田由糧田向良田轉變。東臺積極推行“小田”變“大田”,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資源效益。著眼提高土地“流轉率”,注重尊重群眾意愿,把準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分置并行方向,穩步推進土地流轉,合理設立流轉區和自種區,著力加大“四邊地”“四荒地”綜合利用,將零散地塊通過統籌整合再流轉的方式,獲取更多滲溢面積,全市流轉土地面積超46萬畝、土地滲溢面積約3萬畝。著眼解決農田“碎片化”,按照“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要求,突出頂層設計,繪好“一張圖”,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累計投入超30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超百萬畝,地力平均提高約1個等級,形成5條高效農業示范帶,高標準農田建設覆蓋率達84%,6個鎮實現全覆蓋。著眼豐富群眾“菜籃子”,在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20萬畝的基礎上,有序推動“穩糧擴經”,瓜果蔬菜年產量400萬噸,生豬年出欄80萬頭,建成12個萬畝“菜籃子”工程綠色蔬菜保供基地,每天對外銷售農副產品5000噸以上,2022年實現瓜果蔬菜總收入超75億元。

我們深切地感到:無論是高標準農田建設,還是保障糧食安全,土地流轉都是一個重要抓手,關鍵在于規范推進、循序漸進,喚醒“沉睡”資源,激發土地潛能。
以適度規模經營為重點,農業由集聚向集群轉變。東臺農業資源豐富,農業總產值超290億元,在破解“誰來種”的難題中,始終堅持以特色產業為支撐,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不斷提升標準化、產業化、集群化水平。致力發揮農業園區“示范”作用,推動“一鎮一品”差異發展,以“千畝核心區+萬畝生產基地”為支撐,建成近20家農業園區,其中國家級園區1家、省級示范園2家,形成設施瓜菜、規模畜禽2個超60億元規模產業,優質糧油、綠色水產、精品繭絲綢3個超30億元主導產業,甜菊糖、花卉苗木2個超10億元特色產業。著力發揮龍頭企業“拉動”作用,根據行業特性和產品特點,探索建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聯結模式,每年新建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20個以上,因地制宜打造10萬畝西瓜、6萬畝蔬菜、5萬畝蠶桑等示范基地,全市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318家,13家企業在省股權交易中心農業板掛牌,帶動農戶種植超20萬畝。聚力發揮家庭農場“主體”作用,支持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優化種苗供應、技術推廣、質量檢測、冷鏈物流、品牌運營等“一站式”服務,提高機械化種植水平,降低生產成本,全市各類家庭農場達6899家,建成保姆式土地托管社會化服務專業合作社170多個、面積超60萬畝次。
我們深切地感到: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也是農村改革的基本方向,必須提高組織化程度,發揮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互惠互利。
以推進融合發展為方向,產業由一元向多元轉變。東臺堅持以系統思維,狠抓土地綜合利用,加快農業深度轉型,實現多業態增值、全鏈條受益。加快生態化發展,積極發展循環農業,深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藥化肥使用量連續8年“負增長”,畜禽糞污、秸稈綜合利用率分別達99%、98%,創成國家綠色防控示范市、全國化肥減量增效試點市。完善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超74%,建成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錨定智慧化方向,實施智慧農業升級賦能行動,打造三倉、五烈2個農業大數據中心、23個省級以上涉農研發平臺、38家智能農業示范點,建成東臺西瓜、沿海甜葉菊、新街苗木3個全國種源中心,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70%,農產品電商銷售42億元,獲評全國“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試點市。注重一體化推進,把土地流轉與農房改善、環境整治、休閑旅游等相結合,精心打造周黃、紅莊、巴斗等人居環境示范區,因地制宜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微農業”新業態,2個村創成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10個村獲評省特色田園鄉村,11個村入選國家級、省級傳統村落,鄉村休閑旅游收入44.83億元,推動“美麗環境”向“美麗經濟”精彩轉型。
我們深切地感到:土地賦能是篇大文章,只有“跳出農業看農業”,積極拓展多功能和多業態的增值增效空間,才能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以推動強村富民為根本,農民由致富向共富轉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富民增收是關鍵。2022年東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1760元,位居蘇中前列。在實踐中,堅持以高效的“組織化+市場化”,扎實開展強村富民行動,盤活土地資產、挖掘土地潛力,努力織好民富與村強的“雙面繡”。增加就業創業穩增收,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項目,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鼓勵、扶持農民發展合作經濟、物業經濟、庭院經濟,讓農民能夠享受更多的產業增值收益,培育建成國家級“星創天地”1家,年新增就地創業和返鄉創業2500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年平均增長8%以上。壯大集體經濟帶增收,堅持“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游則游”,采取牽頭領辦、聯合經營、村企合作等方式,發展特色手工、休閑旅游等村級特色經濟,同步對閑置或低效利用的辦公用房、老校舍、倉庫等物業進行資源整合、二次開發,推進土地流轉、統租分紅,全市村平集體經營性收入近60萬元。完善體制機制促增收,成立市、鎮兩級農業投資公司,推進村股份合作社全覆蓋,著力構建“企業+村集體+農戶”聯動發展機制,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669家,農投公司年可實現經營收益1170萬元左右,向村集體分配返還收益468萬元,相關做法列入全國典型案例。
我們深切地感到:村強和民富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必須把準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這條主線,加快土地賦能,強化利益聯結,找準切入點,培育增長點,努力增強村集體和農民的持久增收能力。
突出穩供給,夯實農業農村“基本盤”。更大力度推進土地流轉,注重因地制宜,按照東臺區域西部70%、中部50%、東部35%的比例,壓實土地流轉目標任務,著力加大廢溝廢塘、低質低效土地資源整理開發利用,全年新流轉土地面積6.79萬畝,比例提高到39%以上。更實舉措建設高標農田,堅持“先流轉后建設、先平整后配套”,推行“小田”變“大田”,嚴格實施主體、運行模式和驗收標準,既抓數量提質量、又抓面積擴產能,新建、改造高標準農田12萬畝,逐步將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噸糧田”。更加注重豐富多元供給,樹立大食物觀,加快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建設1.3萬畝“菜籃子”工程綠色蔬菜保供基地,穩定5.8萬頭能繁母豬存欄量,大力推進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工程,全面提升農業效益,推動特色農業機械化率提高到78%以上。
堅定快轉型,延長現代農業“產業鏈”。以特色產業為支撐,做好“土特產”文章,提檔升級農業園區,注重“一鎮一園一品”差別化發展,重點重抓,創塑特色,著力提升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精深加工水平,高標準推進頭灶農業園綜合體建設,打造南沈灶農業園萬畝示范基地,加快許河農業園數字農業集運中心建設,不斷增強園區的輻射帶動能力。培大育強龍頭企業,深入開展農業龍頭企業“雙倍增”行動,加快中糧肉制品、萬力生物、浩瑞甜菊糖等產業鏈重大項目投產達效,讓更多農產品加工在鎮、基地在村、增收在戶,到2025年,再創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2家。大力發展電商農業,加快推進“快遞進村、產品出村”,健全完善市鎮村電子商務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積極拓展電商直播空間,支持發展直采直供、社區拼購和助農直播間、移動菜籃子等新業態,培育一批網紅直播村、網絡營銷致富大戶,確保農產品電商銷售額增長8%以上。
致力促增收,打好強村富民“組合拳”。組織開展新一輪增收行動,在鞏固拓展、增收拓源、路徑拓寬上下功夫,讓廣大農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實現更好增收致富。拓寬增收渠道,實施農民收入倍增計劃,大力發展品牌農業、農旅融合增加經營性收入,支持鼓勵就近就業、返鄉創業增加工資性收入,深入推動土地流轉、盤活資源增加財產性收入,積極用好惠農政策、農業保險增加轉移性收入,全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45萬元。壯大集體經濟,以村集體經濟發展三年行動為抓手,推廣“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制定“一村一策”,鼓勵新上產業項目、開發新型業態、發展物業經濟、開展社會化服務等,不斷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確保到2025年,全市所有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超35萬元,150個村達到省定經濟強村標準。強化要素支撐,堅決落實鹽城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振興“1+6”政策文件,制定“關于進一步開展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新政策,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一體推進創業型村支書、定制村干、強村菁英、第一書記選育工作,探索構建村干部考核報酬與村級集體經濟實績相掛鉤的機制,營造“干好干壞不一樣”的鮮明導向,全力保障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