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暢
內容提要: 南宋蔡元定的音樂著作尚未得到全面的搜集與整理。據宋元史籍著錄,除了傳世的《律呂新書》與部分留存于《宋史》的《燕樂》之外,蔡元定應當還有《大樂之書》《琴律呂律圖》兩種音樂著述?!端问贰分尽匪堵蓞涡聲返陌姹驹缬趥魇绬涡斜镜淖姹驹吨熳映蓵繁?體現了元代以前《律呂新書》的早期面貌,應當受到重視。據朱熹、蔡元定音樂書信等材料,蔡元定在朱熹《琴律說》的撰述過程中曾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朱、蔡音樂著述具有互補性質。
南宋理宗朝以降,及于元明清三代,布衣學者蔡元定的音樂著述備受關注。元代官修《宋史》時,在《律歷志》與《樂志》中就大量收錄了蔡元定《律呂新書》《燕樂》的內容。明代,《律呂新書》被收入永樂皇帝敕撰的《性理大全》,不僅作為朝野論樂的參照性讀物,而且遠播海外,如朝鮮李朝官修樂律學著作《樂學軌范》便以《律呂新書》的理論為綱目。明清兩代學者以《律呂新書》為注疏或研究對象的著述更不下百種。①清中期乾嘉樸學興起后,凌廷堪《燕樂考原》以《宋史》所收蔡元定已散佚的《燕樂》中的部分段落為主要依據,對唐宋燕樂二十八調的音階進行考辨,帶動這一學術專題成為顯學,繁盛直至今日。
不過,學界對蔡元定音樂著述的研究尚存在兩個明顯不足:其一,沒有對蔡元定的音樂著述做較為全面的、“算總賬”式的清理工作;其二,沒有將蔡元定的全部音樂著述看作一個整體進行研究。不僅斷絕了相關文獻之間的互證可能,而且難以完全明晰蔡元定音樂著述的學術目的。本文通過對《宋史》《蔡氏九儒書》《宋元學案》《朱子全書》等文獻的梳理,對蔡元定散佚音樂著述的文本信息進行重點考察,辨析版本間的差異,并對其撰述目的試作探討。
現存宋元史籍中,《蔡元定傳》《西山先生蔡公墓志銘》等六種文獻對蔡元定音樂著述均有記載,以下分別述之。
1.《蔡元定傳》。據筆者考證,《宋史·蔡元定傳》全文抄自南宋杜范所作《杜清獻公集》卷十九之《蔡元定傳》②,并非元代文獻。杜范只小蔡元定16歲,二人生活在同一時期。
《宋史·蔡元定傳》③對蔡氏畢生著述總結道:“其平生問學,多寓于熹書集中。所著書有《大衍詳說》《律呂新書》《燕樂》《原辯》《皇極經世》《太玄潛虛指要》《洪范解》《八陣圖說》,熹為之序?!雹芷渲?《大衍詳說》《皇極經世》《太玄潛虛指要》《洪范解》《八陣圖說》是以周易、河圖洛書、象數等為研究對象。則按此材料,蔡元定的音樂著述僅有《律呂新書》《燕樂原辯》兩種。中華書局點校本將《燕樂》與《原辯》標作二書,有誤。此書原本雖散佚,但明代楊士奇《文淵閣書目》明確記載:“《燕樂原辨》一部一冊?!雹荨氨妗薄稗q”二字當為通假。
2.《西山先生蔡公墓志銘》?!恫淌暇湃鍟肥沼心纤蝿~所撰《西山先生蔡公墓志銘》一篇,云蔡元定:“所著書有《大衍詳說》《律呂新書》《燕樂原辯》《皇極經世》《太玄潛虛指要》《洪范解》《八陣圖說》《陰符經解》《運氣節略》《脈書》,及詩柬雜說若干卷傳于世。獨《易》《春秋》,雖發其端緒,諸子能卒業焉?!雹夼c《宋史·蔡元定傳》相比,這則墓志銘多出《陰符經解》《運氣節略》《脈書》三種非音樂著作,并提出蔡元定還有“詩柬雜說若干卷傳于世”。
3.《燕樂本原辨證序》?!端卧獙W案·西山蔡氏學案》所載曾與蔡元定有過交游的《西山學侶》五人中為首一人為“宣獻樓攻媿先生鑰”。樓鑰,字大防,又字啟伯,號“攻媿主人”,作有《攻媿集》一百一十二卷傳世?!端问贰吩破淙松?137年,較蔡元定小兩歲,逝世于1213年,晚蔡元定15年。⑦
《攻媿集》收有《燕樂本原辨證序》一篇,應是為《宋史》所載《燕樂原辯》所作之序言。除《燕樂原辯》外,其中還兩次提到一本《大樂之書》:“建安蔡季通久從晦庵朱先生游,學問該洽,持論皆有信據,一見而及此,因得叩請。曰:‘《大樂之書》卷帙繁重,不能自隨?!薄凹就ù诵?得一觀頌臺之樂,歸而益考諸書,欲使樂書全備,善矣。……季通用功已深,更加勉焉。必無歉于我,然后可傳諸人。求《大樂之書》而觀之,尚俟后日。”⑧“大樂”與“頌臺之樂”均指雅樂。從這則材料看,《大樂之書》應當是一本體量龐大、專研雅樂的著作。此書未見其他文獻著錄,已佚。
4.朱熹致蔡元定書信。保留于《朱子全書》中的朱熹與蔡元定的大量學術通信是研究蔡元定音樂著述的重要史料。其中,論樂的內容集中于《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續集》所載朱熹致蔡元定書信。其中所涉及的蔡元定音樂著述有如下五種。
第一種,《律說》?!啊堵烧f》少有疑處,……但圓徑亦須更仔細,如引《漢志》,由此之義起十二律之周徑,恐未免有牽強處也。嘉量積黍數之前,合定方深圍徑之數相參驗。”⑨這里所說的《律說》內容與《律呂新書》上卷《律呂本原》第一節《黃鐘第一》的內容高度重合?!饵S鐘第一》篇首就寫道:“以《漢志》斛銘文定。”⑩此節以《漢書·律歷志》所載“漢斛銘文”數據專論黃鐘律管管長、管口面積、管口直徑、管內容積等數據。可見,《律說》應指《律呂新書》,或《律呂新書》中的相關章節。
第二種,《樂圖》?!啊稑穲D》煩更問子本,此只有十二樣,而調名之多,何耶?”?“《樂圖》曾理會否? 此便是七均八十四調之法。”?《樂圖》內容涉及“十二樣”“七均”“八十四調”,與《律呂新書》上卷《八十四聲圖第八》一節內容較為吻合。此節卷首以“正律墨書,半聲朱書;變律朱書,半聲墨書”?形式為七宮十二均所用律名與調名制表,與朱熹所言“七均八十四調之法”近似。故《樂圖》亦當屬《律呂新書》章節的簡稱。
第三種,《律圖》?!啊堵蓤D》想甚可觀,然其聲須細考之,令有定論乃佳?!?這是一處與前文表述不同的說法?!跋肷蹩捎^”說明朱熹并未見到《律圖》?!堵蓤D》二字亦僅在朱、蔡二人文論中出現此一次?!堵蓞涡聲分信c“律圖”相關的章節有“上卷”中的《律生五調圖第六》,推測朱熹此處應指這一章節。
第四種,《琴律呂律圖》。蔡元定被貶湖南道州后,朱熹曾在致蔡元定長子蔡淵的一則書信中提到:“鄉見尊丈有《琴律呂律圖》,欲借一觀,得檢尋付去人為幸?!?致蔡元定信中又有呼應:“近因諸人論琴,就一哥借得所畫圖子,適合鄙意?!?“一哥”是朱熹對蔡元定長子蔡淵的稱呼,“所畫圖子”即《琴律呂律圖》。這兩封書信相互印證,可知蔡元定還曾作有《琴律呂律圖》。
第五種,“雅、鄭”二書?!啊?、鄭’二書皆欲得之,律管并望攜至,不知何時得來?”?“雅、鄭”是涉及書的內容的代稱,既然是“二書”,那么必定有具體所指。檢錄上文所舉蔡元定四種音樂著述,《大樂之書》《律呂新書》顯然屬于“雅”書,《燕樂》則屬于“鄭”書。
5.《翁季錄》。從上述朱熹與蔡元定殘存的音樂書信往來可以看出,二人在音樂學術上有非常頻繁深入的溝通與交流。因此,除了書信之外,朱、蔡二人在日常交流中也應有大量涉及音樂學術的討論。朱熹在世時就已經意識到這些材料的價值,因此編有數本語錄,作為學習資料流通于朱子門人之間。據徐公喜先生考證:“在朱熹生前至少已有三部《語錄》流傳,分別是《別錄》《翁季錄》以及《輔廣錄》,但這三本《語錄》在朱子去世后幾乎沒有遺存下來,門人又紛紛收集、編輯刊行語錄。”?散佚的三本《語錄》中,《翁季錄》正是朱熹與蔡元定之間的學術對話語錄?!拔獭奔粗旎尬?“季”即蔡季通。宋黎靖德所編《朱子語類》收入蔡元定孫蔡杭于宋淳祐乙酉年(1249 年)所撰《饒州刊朱子語后錄后序》中明確提到:“獨念先師又有親自刪定與先大父西山講論之語及性與天道之妙,名曰《翁季錄》者,久未得出,以流行于世。”?可見,《翁季錄》不僅確實存在,而且為朱熹親自編定。
據石立善先生考察此書最后一次現世在康熙年間:“據李光地《刻韓文考異跋》,清人呂氏之先人藏有《翁季錄》,后與《韓文考異》一并散失。其后,李氏借編纂《朱子全書》之機,上奏康熙,懸賞以待獻此書者。然此書卻不復現身世間?!?近年來,隨著部分朝鮮文獻回流中國,涉及《翁季錄》的部分信息顯示,李光地的奏折曾引起海內外朱子研究者的重視。乾隆年間,朝鮮王朝派入中國的使臣徐明皋曾奉命搜尋《翁季錄》,并向紀曉嵐求助。?但已經編修完《四庫全書》的紀曉嵐認為此書絕無可能尋得。?
從今本《朱子語類》中收錄的大量朱熹與門人論樂條目可以推想,由于《翁季錄》的散佚,朱、蔡二人的大量音樂理論交流記錄也隨之湮沒。鄭俊暉先生認為:“朱熹與蔡元定學術書信中談及樂律問題時,多次表示‘以俟面扣’,故是書當含有相當數量的音樂文獻,惜乎不傳。”?更可惜的是,由于《翁季錄》的編訂,影響到其他朱熹“語錄”類著作對朱蔡對話的收錄。因此,在篇秩浩大的今本《朱子語類》中竟然沒有輯得一條蔡元定與朱熹的音樂對話。
6.《朱子語類》。查鄭俊暉先生考訂的《朱子語類》所收音樂條目,與蔡元定相關者有三,分別為朱熹與廖德明、楊道夫、葉賀孫的對談。?其中兩度提到《律書》。第一處為朱熹對楊道夫所講:“季通《律書》分明是好,卻不是噫說,自有按據?!?此處評價與朱熹在《律呂新書·序》中所說的“無一處不本于古人已試之成法”?一致。第二處為朱熹答廖德明問:“問:‘季通《律書》難曉’。曰:‘甚分明,但未細考爾?!瘑?‘空圍九分,便是徑三分?’曰:‘古者只說空圍九分……’問:‘算到十七萬有余之數,當何用?’曰:‘以定管之長短,而出是聲……’”?這段內容的第一回合問答與《律呂新書》上卷《黃鐘第一》內容符合,第二回合問答與上卷《黃鐘之實第二》符合。因此,這里的《律書》指的是《律呂新書》。
綜上,宋元史料所載蔡元定涉及音樂的著述有四種(見表1)。

表1 宋元史料所載蔡元定音樂著述表
下面繼續對蔡元定音樂著述中未被觀察到的信息作進一步考察。
山寺三知先生在《〈律呂新書〉校點札記(之一)——選擇底本,兼論版本系統》中曾對《律呂新書》的版本系統進行過較為翔實的梳理?。但是這篇文章所考辨的《律呂新書》版本系統僅限于單行本,以及叢書中的單行本?,沒有對各種抄錄本的情況進行考察?。其中,最應受到重視的是《宋史·樂志》中大篇幅抄錄的《律呂新書》。因為,這個版本儼然呈現出《律呂新書》的另一張面孔。由于李方元先生所著《〈宋史·樂志〉研究》也未對該版本進行詳考,下面分析今本(即單行本)與《宋史·樂志》本的區別與關系,并對相關信息進行解讀。
首先,《宋史·樂志》本在所錄章節數量上大幅度縮水。今本《律呂新書》分上、下兩卷。上卷《律呂本原》十三節,下卷《律呂證辨》十節。《宋史·樂志》以先述“本原”,進而“證辨”的形式,分作九篇。除第七“八十四生篇”沒有“證辨”外,其余篇目正文之后,都有小字“證辨”相隨。例如,《宋史》所收的第一“黃鐘篇”,為《律呂本原》的《黃鐘第一》中蔡元定按語,以及《律呂證辨》第一節《造律第一》中的部分內容連綴而成。第二部分“黃鐘生十一律篇”節選自上卷《黃鐘生十一律第三》與下卷《三分損益上下相生第四》部分內容。將《宋史·樂志》七篇與今本《律呂新書》關系制成表格(見表2)。

表2 《宋史·樂志》與今本《律呂新書》章節對照表
比照表2可知,《宋史·樂志》本缺少今本《律呂新書》上卷《律呂本原》中的《黃鐘之實第二》《審度第十一》《嘉量第十二》《謹權衡第十三》四節,以及下卷《律呂證辨》中的《律長短圍徑之數第二》《黃鐘之實第三》《度量權衡第十》三節。不過《宋史·樂志》本對遺漏的部分章節進行了簡要說明,原文作“至于審度量、謹權衡,薈萃古今,辨析猶詳,皆可以三五而定黃鐘為中聲之符驗也”57。這句話高度概括了上、下卷中涉及度量衡的四節內容,但涉及黃鐘律長運算的上卷《黃鐘之實第二》,下卷《律長短圍徑之數第二》《黃鐘之實第三》則未有任何說明。
其次,《宋史》作者所見《律呂新書》篇目并不少于今本?!端问贰分尽繁倦m然沒有呈現今本《律呂新書》的節次,但《宋史·律歷志》中卻收錄了《律呂新書》的章節篇目。原文作:
淳熙間,建安布衣蔡元定作《律呂新書》……其書有《律呂本原》《律呂證辨》。《本原》者,《黃鐘第一》《黃鐘之實第二》《黃鐘生十二律第三》《十二律之實第四》《變律第五》《律生五聲圖第六》《變聲第七》《八十四聲圖第八》《六十調圖第九》《候氣第十》《審度第十一》《嘉量第十二》《謹權量第十三》?!蹲C辨》者,《造律第一》《律長短圍徑之數第二》《黃鐘之實第三》《三分損益上下相生第四》《和聲第五》。58
以此篇目,比照今本《律呂新書》,上卷篇目完全一致,下卷缺少后五節:《五聲小大之次第六》《變宮、變徵第七》《六十調第八》《候氣第九》《度量權衡第十》。結合上文表格及分析不難看出,這五節恰恰見于《宋史·樂志》本。因此,《宋史》作者所見《律呂新書》與今本在篇目數量與順序上應當完全一致。
再次,《宋史·樂志》本與今本《律呂新書》共用同一母本。按山寺三知先生考證,今本《律呂新書》源自元至正元年(1341年)日新書堂刊行的黃端節《朱子成書》本59,略早于元至正五年(1345 年)成書的《宋史》60。但考慮到《宋史》的材料來源主要為“舊有宋朝國史”61,并且編纂過程幾乎貫穿整個元代,則二者成書難分先后,基本處于同一時期。那么二者關系如何?
在《宋史》的《樂志》和《律歷志》中兩次出現的《律呂新書》之后,都收入了朱熹對此書的評價。《樂志》曰:“朱熹深好其書,謂‘國家行且平定,中原必將審音協律,以諧神人。受詔典領之臣,宜得此書奏之,以備東都郊廟之樂’?!?2《律歷志》曰:“朱熹稱其‘超然遠覽,奮其獨見,爬梳剔抉,參互考尋,推原本根,比次條理,管括機要,闡究精微。其言雖多出于近世之所未講,而實無一字不本于古人之成法’?!?3朱熹的這兩句評價均可見于今本《律呂新書·序》64,并且是序言中最為重要的評價??梢姟端问贰匪鶕姹九c今本不僅全部章節一致,序言也是相同的,明顯出自同一母本。
最后,《宋史·樂志》本更好地保留了母本的原貌,今本所增加的內容由元儒取自《朱子語類》等著作。今本與《宋史·樂志》本相比,大量收錄了朱熹以及宋元之間理學門人對《律呂新書》發表的言論。例如,與《宋史·樂志》本“黃鐘篇”相比,今本上卷《黃鐘第一》多收錄了朱熹的點評,以及彭魯齋對黃鐘律管尺制的算法的歷史梳理。這些內容是原作的數倍。那么,為什么《宋史·樂志》本沒有這部分內容呢? 答案只能是《宋史》的材料來源《宋國史》作者所見《律呂新書》并無這些材料。
從這個角度而言,《宋史·樂志》本更好地保留了《律呂新書》母本的原貌。理解這一點,對于??苯癖尽堵蓞涡聲凡粺o裨益。限于篇幅,這里僅舉一例說明?!包S鐘篇”云:“分寸之數,具于聲氣之先,不可得而見。及斷竹為管,吹之而聲和,候之而氣應,而后數始形焉?!?5其中“聲氣之先”,在今本中作“聲氣之元”。結合“及斷竹為管”的“及”字看,顯然“先”字比“元”字于文意更為通暢。
總之,《宋史·樂志》為《律呂新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但卻久被忽視的早期版本(就目前傳世各版本形成時間而言,甚至可以說是最早的版本),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宋史·樂志》所收錄的蔡元定《燕樂》(或稱《燕樂原辯》)66五百余字的內容是該書唯一傳世的部分。王光祈先生在《中國音樂史》中曾據此提出“燕樂音階”理論。67此后,諸多學者在這一問題上不斷展開辯難,至今未有定論。68那么,如何看待這部分材料的性質呢? 《宋史·樂志》所輯錄的內容能夠體現蔡元定《燕樂原辯》的原貌嗎?
首先要明確的是這五百余字的內容并不是元人所作,而是直接取自《宋國史》。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百四十六《樂考十九》中的《俗樂部》一節,載有截取自《中興四朝樂志敘》的一段文字,與《宋史·樂志》“燕樂”內容完全一致。所謂“中興四朝”,即南宋初期的“高、孝、光、寧”四朝?!吨信d四朝樂志》即《宋國史·樂志》的一部分。《文獻通考》成書于延祐五年(1318年),早于《宋史》(1345 年)。李方元《〈宋史·樂志〉研究》一書中也認為,《宋史·樂志》雖然大量內容與《文獻通考》相同,但并非抄自《文獻通考》,而是與《宋史·樂志》有共同史料來源,即宋國史。69如果《宋史》材料來源為《宋國史》的觀點成立,那么《宋史·樂志》輯錄蔡元定兩種著作的方式應當是一致的。從《宋史·樂志》對《律呂新書》的輯錄方式,便可窺見其中的一些規律。
如上節所述,《宋史·樂志》本對《律呂新書》的少部分內容進行了概括與縮寫,大部分則為直接摘抄原文。與今本稍作比較,可以非常清晰感受到作者在概括與縮寫原作時舉重若輕的高超理論水準。比如,在《候氣篇》中,《宋史·樂志》將今本上卷《候氣第十》中冗長的“候氣之法”與“升降之數”70,概括為一句話:“以十二律分配節氣,按歷而俟之。其氣之升,分、毫、絲、忽,隨節各異?!?1再如,作為《律呂新書》在律學運算方面最重要發明之一的“小分算法”72,在今本中雖然出現多次,卻并未講清算法原理?!端问贰分尽繁竟麛鄤h掉“變聲篇”中的“小分”數據,但卻保留了今本中解讀“小分”出現緣由的關鍵一句:“三分損益,再生變徵、變宮二聲,以九歸之,以從五聲之數,存其余數,以為強弱?!?3這樣既避免了節外生枝,又保全了原作的核心信息。
以此類推,《宋史·樂志》所載蔡元定《燕樂》也主要是對原作的摘抄以及少量高質量內容的概括、縮寫,基本囊括了原作的主要信息。然而,還有一個疑問,為什么這部書僅僅收入了五百余字呢? 是遺漏了大量章節,還是原作本來就篇幅較小呢?
與蔡元定同時代的樓鑰在《燕樂本原辨證序》中提到:“建安蔡季通久從晦庵朱先生游,學問該洽,持論皆有信據,一見而及此,因得叩請。曰:‘《大樂之書》卷帙繁重,不能自隨。’出所著一編曰《燕樂本原辨證》?!?4與《大樂之書》的“繁重”相比,《燕樂本原辯證》只是“一編”,可見《燕樂》本來就是一本篇幅不大的著作,甚至可能就是一篇短文。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載:“《燕樂原辨》一部一冊。”75可見,《燕樂》僅有一部一冊,篇秩確實不大,并且直到永樂年間仍然存世。李玫先生曾言:“應該說蔡元定所記述的燕樂理論,雖然文字顯得簡潔,但內容質量卻非常高,每個細節都符合樂學自身規律。不禁讓人相信,即使《燕樂書》并沒有佚失,關于燕樂調結構的描述文字也不會有多少了。”76這一評價是極有見地的。此外,樓鑰《燕樂本原辨證序》提到“為圖為說”,說明此書應是有圖有文的。今只見文字,而不見樂圖。
綜合上文分析,《宋史·樂志》所收蔡元定《燕樂》內容應當十分接近《燕樂》的原始面貌,但在文字上可能有較多刪節。
《琴律呂律圖》雖然已經散佚,是本文首次提出的蔡元定音樂著述,也是目前所知蔡元定唯一的琴學著作。這則文獻對于全面了解蔡元定的樂律理論的旨趣,以及其在朱熹《琴律說》撰述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有重要意義。
首先,過去學者在關注朱、蔡音樂學術往來信件中,往往注意到《朱子語類》“沈僩”77條所收朱熹答“季通不能琴,他只是思量的。不知彈出便不可行”78。以此認定,蔡元定不善彈琴,因此在琴學上無所成就。但是結合這句話的上文,以及其他朱蔡學術交流材料,不難發現蔡元定不僅在琴學研究上用功良多,而且成果頗受朱熹重視。所謂“季通不能琴”,僅指蔡元定不擅長古琴演奏,并不涵蓋琴學理論。下面將朱熹致蔡元定、蔡淵信件中的琴學交流內容制表(見表3)。

表3 朱熹、蔡元定琴學信件表
據林晨老師考證,作有《琴史》的北宋朱長文,也不擅長彈琴。89上表中,朱、蔡二人如此頻繁的琴學理論探討,與朱熹所說的“季通不能琴”并不矛盾,僅能證明蔡元定曾在琴學上有過較深的探索,并且其研究水準得到朱熹的認可。
其次,蔡元定曾深度參與朱熹《琴律說》的撰寫過程。在朱熹致蔡元定的信中,提到“古琴”的相關信件共計7處。其中有5 處明顯含有向蔡元定請教、咨詢有關“琴”的內容:1.“《琴說》亦告尋便示及,千萬!”902.“《琴說》向寄去者尚有說不透處,今別改定一條錄呈,此舊似差明白,不審盛意以為如何?”913.“琴中旋宮一事……復以見教也。”924.“前書奉扣琴譜旋宮之法,不知考得果如何?”935.“以琴為準,果可定否?恐絲聲緩急亦隨律高下,則不容其自相和耳。前日因書亦略扣湯薄,尚未得報?!?4
《琴律說》是上述信中反復提到的《琴說》即朱熹唯一的琴學著作《琴律說》95。陳應時先生認為《琴律說》是目前所見中國最早提出“琴律”概念的著作。96《四庫全書總目》言蔡元定《律呂新書》“實朱蔡師弟子相與其成之者”97。前賢大多認為《律呂新書》雖然署名作者為蔡元定,但在撰寫過程中,朱熹曾進行過較為重要的指導。98但以上史料足以證明,蔡元定在朱熹《琴律說》的創作中也起到過重要作用。并且可以想見,散佚的《翁季錄》中,應有二人的大量琴學交流材料。蔡元定《琴律呂律圖》早經散佚,但其理論成果或已被朱熹吸收到《琴律說》中。
朱熹與蔡元定師徒間頻繁的學術交流,使二人的音樂著述特別是《律呂新書》的作者歸屬問題,長期以來不斷引發學術界討論。沈冬、鄭俊暉、呂暢等人結合《律呂新書·序》《宋史·樂志》《朱子全書》《四庫全書總目》等材料均對這一問題發表過較為重要的成果,在此不再贅述。99但是如果將視野擴展到朱、蔡二人的所有音樂著述,則可發現其中存在著一些較為隱秘的聯系。
首先,朱、蔡音樂著述的撰寫過程多為一人主創,另一人深度參與。上文提到的數種著作,如蔡元定的《律呂新書》《燕樂》《大樂之書》與朱熹的《琴律說》均應為二人共同完成,但在署名時只署為主創者一人。其次,在對同一專題的研究上,朱、蔡的音樂理論均只集中于某一種著述,不在他書重復出現。比如,《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續集》《朱子語類》中雖然載有朱熹論及雅樂的大量文字,但這些文字卻不曾在朱、蔡唯一雅樂著作《律呂新書》中出現。雖然蔡元定亦曾致力于琴學理論,但其相關理論文字并未在《琴律說》之外出現。再次,朱、蔡書信與談話在編纂時嚴格避免重復收入。作為與朱熹從游時間最長的弟子之一,蔡元定與朱熹的書信往來頗為頻繁。朱載堉《律呂精義》曾言:“先儒惟朱熹最知樂,其次則蔡元定,所論皆有理。”100可見,在音樂理論水平上能夠與朱熹對話的弟子其實只有蔡元定。但是如上文所言,《朱子語類》中專門論樂的章節并未收入任何朱、蔡間的音樂對話,反倒有幾處朱熹向沈僩等其他弟子傳授音樂理論時,對他與蔡元定音樂學術交流的轉述。這不能不讓人懷疑他們二人的音樂對話被集中收錄于已經散佚的《翁季錄》之中。那么可以進一步推斷,《翁季錄》的內容之所以不曾收入《朱子語類》,是為避免造成朱熹語錄類著作的自我重復。
總之,從整體上考察,朱、蔡二人的音樂著述的目的是共同構建一個完整的音樂理論體系,二人的音樂著述具有互補關系。
綜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蔡元定的音樂著述涉及雅樂、燕樂、古琴三個方面。不僅有完整傳世的《律呂新書》,還有部分散佚的《燕樂》,以及完全散佚的《大樂之書》《琴律呂律圖》。第二,《宋史·樂志》中收錄的關于《律呂新書》與《燕樂》的材料直接源自《宋國史》,更準確地說是《中興四朝樂志》?!端问贰匪d《律呂新書》所據版本早于目前通行的以《朱子成書》為祖本的單行本,更多反映了《律呂新書》在元代以前的原始面貌。第三,蔡元定曾對古琴有較為深入的研究,雖然沒有琴學著作傳世,但在朱熹《琴律說》的撰寫過程中曾起到重要作用。第四,朱熹與蔡元定的音樂著述存在互補關系,目的是共同構建一個完整的音樂理論體系。
注釋:
①關于《律呂新書》在古代朝鮮與日本所產生的注釋書的情況,參見[日]山寺三知《〈律呂新書〉校點札記(之一)——選擇底本,兼論版本系統》,載《文化藝術研究》,2009年第6期,第85頁,注釋3、4。
②[宋]杜范:《杜清獻公集》卷十九“蔡元定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第278頁。
③此處首先列舉《宋史》材料,并不僅僅因為其影響力。經筆者考證,《宋史·蔡元定傳》雖編纂于元代,但其材料來源于宋代杜范所作《杜清獻公集》卷十九“蔡元定傳”,應視作宋代文獻。
④[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77,第12876頁。
⑤[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卷三“辰字號第二廚書目”,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第675冊,第186頁。
⑥[明]蔡有鹍編:《蔡氏九儒書》,載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線裝書局,2004,第106冊,第340頁。
⑦同④,第34冊,第12045—12048頁。
⑧[宋]樓鑰:《攻媿集》,中華書局,1985,第10冊,第731—732頁。
⑨[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四,載《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第22冊,第2002頁。
⑩呂暢:《〈律呂新書〉校點》,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第5頁。
?同⑨,第22冊,第1996頁。
?同⑨,第1991頁。
?同⑩,第21頁。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續集》卷二,載《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第25冊,第4691頁。
?同?,第4714頁。
?同?,第4706頁。
?同?,第4678頁。
?徐公喜:《論南宋朱子門人后學對朱子學文獻體系的貢獻》,載《江淮論壇》,2020年第2期,第47頁。
?[宋]黎靖德著,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94,第4—5頁。
?石立善:《古本“朱子語錄”考——〈朱子語類大全〉未收語錄書二十四種》,載《宋史研究論叢》,2008年刊,第598頁。
?參見張升:《紀昀致朝鮮使臣書信四通輯考》,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3年第5期,第30頁。
?徐明皋:《明皋集·紀曉嵐傳》,載杜宏剛等編:《韓國文集中的清代史料》,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第11冊,第421頁。
?鄭俊暉:《朱熹音樂著述及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第110頁。
?同?,第62、68、73頁。
?同?,第2345頁。
?同⑩,第3頁。
?同?,第2345頁。
?同①,第83—88頁。筆者在該文版本系統基礎上亦曾撰文略作補充。參見呂暢:《〈律呂新書〉研究》,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21,第11—12頁。
?前者如中村惕齋《修正律呂新書》本,后者如《朱子成書》本、《性理大全本》等。
?文中提到“除了文中的三系統以外,還有元代脫脫(1314—1355)編《宋史》(1345)卷131《樂六》、黃宗羲(1610—1695)《宋元學案》卷62《西山蔡氏學案》等諸本所引的文本,但在這個論文中不詳述?!蓖?第84頁。
?同④,第3056—3057頁。
?同⑩,第5頁。
?同⑩,第34頁。
?同④,第3057—3058頁。
?同⑩,第12—13頁。
?同⑩,第45頁。
?同④,第3058頁。
?同⑩,第15頁。
?同⑩,第48頁。
?同④,第3058—3059頁。
?同⑩,第17頁。
?同⑩,第51頁。
?同④,第3059—3060頁。
?同⑩,第18頁。
?同⑩,第54—55頁。
?同④,第3060—3061頁。
?同⑩,第19頁。
?同⑩,第57頁。
?同④,第3061頁。
?同⑩,第21—22頁。
51同④,第3061—3063頁。
52同⑩,第25—26頁。
53同⑩,第59、58 頁。這里要特別說明:此節《宋史·樂志》所引“證辨”順序與今本《律呂新書》下卷《律呂證辨》顛倒。《周禮·大司樂》與《左傳》引文在《律呂證辨》中位于《禮記·禮運》《孔氏疏》之前,而《宋史·樂志》所收《六十調篇》“證辨”卻是將其置于文末。
54同④,第3063—3064頁。
55同⑩,第27—28頁。
56同⑩,第62頁。
57同④,第3064頁。
58同④,第1912頁。
59同①,第83—88頁。
60中華書局編輯部:《宋史出版說明》,同④,第1頁。
61中華書局編輯部:《宋史出版說明》,同④,第2頁。
62同④,第3064頁。
63同④,第1912頁。
64同⑩,第3頁。
65同④,第3057頁。
66《燕樂原辯》是《燕樂》的別名,元明以后學者常將其混用,有時亦稱作《燕樂書》?!端问贰げ淘▊鳌?“其平生問學,多寓于熹書集中。所著書有《大衍詳說》《律呂新書》《燕樂原辯》?!盵元]脫脫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四“蔡元定傳”,第37冊,第12876頁。
67王光祈:《中國音樂史》,載《王光祈文集》(音樂卷·上),巴蜀書社,2009,第118頁。
68參見吳志武:《“變”“閏”之辯六十一載》,載《交響》,2007年第2期,第8—14頁。
69李方元:《〈宋史·樂志〉研究》(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認為:《宋史·樂志》與《文獻通考》“二書依據了共同的祖本”(第274頁),“確屬于同一文本系統。”(第278 頁)“馬端臨編纂《文獻通考》,的確見到并確實使用了宋國史《樂志》……這些材料與今《宋史·樂志》完全相同,說明后者抄錄了宋國史樂志的文字。”(第281頁)
70同⑩,第27頁。
71同④,第3063頁。
72參見呂暢:《〈律呂新書〉“小分”算法解析》,載《音樂探索》,2016年第4期,第41—48頁。
73同④,第3060頁。
74同⑧。
75同⑤。
76李玫:《燕樂二十八調文獻通考》,科學出版社,2019,第189頁。
77沈僩為朱熹門人,終生布衣不仕,才學聞名朝野。宋江湖詩派劉克莊有《送沈僩》詩傳世。參見[宋]劉克莊著,王榮貴、向以鮮校點:《后村先生大全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第113頁。
78同?,第2346頁。
79同⑨,第1996頁。
80同⑨,第2006頁。
81同⑨,第2006—2007頁。
82同⑨,第2007頁。
83同⑨,第2008頁。
84同?,第4679頁。
85同?,第4707頁。
86同?,第4708—4709頁。
87同?,第4710頁。
88同?,第4714頁。
89林晨:“而這關于‘琴道’的歷史,除了朱長文對于‘琴以載道’的推崇,另一原因恐怕是朱長文對于古琴之道并不擅長,雖然朱長文出生于琴學世家?!峙轮皇锹宰R而非精通。畢竟如果朱長文精于彈奏古琴,就會不自覺地在古琴的演奏技巧方面、音樂方面有所側重。反之,就會更傾向于拋開具體音樂,就‘琴’論‘道’。”見《朱長文其人》,載[宋]朱長文著、林晨編著:《琴史·前言》,中華書局,2010,第11—12頁。
90同⑨,第1996頁。
91同⑨,第2006—2007頁。
92同⑨,第2007頁。
93同⑨,第2008頁。
94同?,第4679頁。
95《琴律說》見[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六,第23冊,第3240—3253頁。
96陳應時:《琴律學》,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5,第1頁。
97[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第322頁。
98詳見沈冬:《蔡元定十八律初探》,載《音樂藝術》,2003年第1期,第73—79頁;見?,第87—98頁。
99相關成果綜述課參見呂暢:《〈律呂新書〉的作者、成書年代與版本流變》,載《〈律呂新書〉研究》,第8—10頁。
100[明]朱載堉著,馮文慈點校:《律呂精義》,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第9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