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樊耀,任旭琦
摘? 要:臨床醫學生醫學科研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亟需培養出醫學科學研究及創新型人才。該文通過對南通大學醫學院本科生進行科研基本素養及需求的調研,發現科研意識薄弱、創新思維能力缺乏、科研知識與技能缺乏是當下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科研素養的現狀。通過分析研究學習著名高校本科生培養經驗,在其基礎上提出針對學生需求制訂“醫學科研”系列課程。將醫學統計學、醫學科研方法和文獻檢索及文獻導讀、科學家講科研、科研制圖及文章撰寫等幾門課整合成一門綜合課程。通過科研小組制度,引導對科研有興趣的學生加入科研興趣小組,并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等部分,積極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建立科研思維,全方位促進學生科研能力發展。
關鍵詞:醫學科研方法;科研基本素養;科研需求;調研;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8-0072-04
Abstract: Medical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for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need to train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talent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and needs of the undergraduates of Nantong University, we found that the weak scientific research awareness, the lack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 lac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knowledge and skills are the current statu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clinical medicine.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experience of famous universities, we propose to formulate a series of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students. The courses of medical statistics, med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literature retrieval and literature introduction, scientists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cientific research mapping and article writing are integrated into a comprehensive course. Through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group system,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re guided to jo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group, and the links such as asking questions, analyzing problems, and solving problems in groups, actively guid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rests,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Keywords: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scientific research needs; research; undergraduates
科研是臨床醫學發展驅動力,臨床醫學生作為醫學科研未來的生力軍,更早地對其開展醫學科研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然而,在一項針對5年制臨床醫學院本科生的問卷調查中,83.03%的學生在校期間未參加過任何科研活動,50%以上的學生缺乏科研創新思維能力[1]。我們針對南通大學醫學院本科生的調查也顯示,74.39%的學生未參加過科研活動,37.8%的本科生從未閱讀過科研文獻。缺乏科研思維,主動性不足,科研知識與技能的缺乏,是當下我國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科研素養的現狀。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讓醫學的重要性重新回到大眾眼中。近年來,各行各業與醫學的交叉學科發展迅猛,包括材料學、生物醫學工程、物理和化學等專業都越來越重視與醫學相關的交叉學科發展[2]。當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正處于發展和轉型過程中,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各種新興科學技術將醫學發展推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為了盡快適應當前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當前高等醫學教育體系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深度探索醫學教育改革,落實好未來醫學人才的教育方向,為衛生事業培養出包含醫學科學研究,醫學與理學、工學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2019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指出,建設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示范性本科專業,引領帶動高校優化專業結構、促進專業建設質量提升,推動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3]。其中,針對新醫科的內涵,文件中提出了從治療為主到兼具預防、康養的生命健康全周期醫學的新理念,確定開設精準醫學、轉化醫學、智能醫學等新專業的方正。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新背景下,對具備科研思維的醫學人才的需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此,在臨床醫學及其他醫學專業,以及與醫學具有交叉學科性質的專業,如生物學、材料學、生物醫學工程和化學等專業本科培養階段就開展醫學科研方法課程,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具備醫學科研思維的新型大學生,這對于我國醫療衛生行業發展顯得尤為重要[4-6]。
對于學生而言,從本科階段就建立科研思維,也對其在未來方向的選擇上有很大導向作用。對于國家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的發展中,針對新醫科的內涵,開設新型課程,對未來精準醫學、轉化醫學、智能醫學等發展進行人才儲備。堅持醫教協同,持續深化醫學教育綜合改革,才能全力推動醫學教育改革向縱深推進,為祖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本文通過對南通大學醫學本科生進行科研基本素養及科研需求的調研,同時通過分析研究學習著名大學如蘇州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等本科生培養經驗,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學生需求制定“醫學科研”系列課程。
一? 南通大學醫學生參與科研情況及提高科研素養的需求調查
在針對南通大學醫學本科生的問卷調查中發現,74.39%的本科生完全沒有接觸過科研活動,而有37.8%的學生完全沒有閱讀過科研文獻。然而,與科研活動參與率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79%的學生認為掌握科研思維對于本科生很有必要,同時有79.27%的學生表示臨床醫生有必要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和科研思維,85.59%的學生認為閱讀科研文獻對其現階段很有用,盡管有大于50%的學生表示不知道如何閱讀,無從下手,見表1。
調研中發現,對于文獻導讀課程、科學家講科研、科研論文寫作及科研論文圖表制作課程和以論文解讀為示例的統計學課程,學生的選修意愿都較高,分別為92.68%、90.24%、82.93%、84.15%,見表2。而對于基本科研素養,包括文獻檢索及閱讀,基本科研方法如對照組的設定及意義、科學統計方法、科研制圖及科研文章或綜述的撰寫,基本接觸率較低。然而,讓人欣喜的是,本科生階段已經有很多人意識到科研思維的重要性,他們表示,在本科階段就希望可以參與到科研項目中,可以幫助其拓寬視野,接觸更優秀的人,了解并熟悉科研項目及流程,激發其科研興趣。
二? 研究學習名校經驗及南通大學教學改革經驗
研究學習蘇州大學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本科生培養經驗,分析南通大學近年來的教學改革經驗,制定適合南通大學本科生培養的醫學科研方法課程。
蘇州大學于2011年9月啟動了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工作[7]。從2014年起,蘇州大學在醫學部設立了卓越醫師班,開展了“醫學科研方法”的綜合教學改革,幫助學生掌握醫學科研設計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蘇州大學卓越醫師班“醫學科研方法”教學改革主要的特點是圍繞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對課程體系進行重新整合,將原先的醫學統計學、流行病學、醫學科研方法和文獻檢索四門課整合成一門綜合課,教學內容重復減少, 理論課時減少,學生課后實踐機會增加。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則開展了以知名科學家為主講老師的科學家講科研及文獻導讀等課程,科學家以自己的科研課題為例,講述如何發現科學問題,如何設計實驗解決問題。文獻導讀以一篇高分影響因子文獻為例,講述開展科研工作的前因后果,以實際問題為出發點,最終從文獻閱讀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從科學家的科研思維中可以學到開展科研的最基本的思路,學生反響很好。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組織全國勞模、新科院士、醫學大家等與學生面對面,圍繞“卓越醫學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搭建課上與課下、線上與線下、本科生與研究生三大互動平臺。通過“雙師聯動,協同育人”工作機制,整合班導師與新生導師工作制度,實施全程一貫制模式配備本科生班導師。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應用了一種開放式的、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模式:以研究為基礎的學習模式(Research Based Learning, RBL)[8]。在臨床醫學專業三年級的學生中實行導師制,幾名學生和導師組成一個科研小組,在學習和掌握醫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通過導師的指導,完成從查閱文獻、自主選題、實驗設計、實驗操作、統計處理、結果分析、論文撰寫和論文答辯的基本學習過程。RBL教學與以往傳統教學方法不同在于,在本科生階段讓學生更早地接受創新意識的基本訓練,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學生通過查閱文獻,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并通過實驗檢測提出的問題進一步提出見解,完成論文答辯的訓練,形成批判性思維和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識及能力。由此構建的RBL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設計實驗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競爭力。同時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順應自主創新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對未來人才培養的要求。在RBL和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基礎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舉行了“醫帆啟航”大學生創新實踐大賽,并推選優秀項目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新論壇等大賽。
為了深入貫徹創新教育和實踐教育的理念,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提高本科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自2007年起實施“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設立大學生創新基金,每年投入約40萬元,支持本科生開展的創新訓練項目。“計劃”注重創新項目的實施過程,強調學生在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方面的收獲。學生個人或團隊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題設計、自主組織實施、自主完成實踐內容,獨立撰寫總結報告。
近年來,各大高校對于學生創新創業方面都比較重視,南通大學也出臺各種政策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比如挑戰懷、“互聯網+”大賽等,指導老師及團隊都有豐厚獎勵。一些科研相關的課程,如文獻信息、分子克隆技術、形態學技術等課程也逐步開設。同時,其也嘗試開展一部分暑期培訓項目,是醫學院“雙創”工作的舉措之一。通過選拔一部分本科生進行科研能力培訓,多位醫學、醫學信息學、統計學等領域有豐富科研經驗的教授作為授課專家,對學生的實驗設計、科學思維養成、細胞培養、動物造模及數據統計等多方面進行培訓。這也是南通大學在本科生科研思維建立的培養模式上的一次重要嘗試,見表3。
三? 建立適合學生的醫學科研方法綜合課程
根據以上調研,為適應南通大學醫學生具體情況,我們需要淡化學科界限,從一個科研整體科學問題出發,圍繞科研思維、基本科研方法等方面重新對課程體系進行整合,將醫學統計學、醫學科研方法和文獻檢索及文獻導讀、科學家講科研、科研制圖及文章撰寫等幾門課整合成一門綜合課。
1)科學家講科研。每期邀請一位大學或附屬醫院的醫學科學家,以自己的實際工作為出發點,從課題設計、實施、文章撰寫及發表等方面進行全面介紹,給學生建立基本的醫學科學研究系統概念。同時,可以從對科研感興趣的本科生中吸收新鮮血液到專家的研究團隊中,學生也可以有機會更早地接觸科研,有利于對有科研需求的優秀本科生進行篩選及培養。調研中也發現,有18.29%的本科生參加了科研本科導師項目組,但是也有學生表示無從了解導師的研究方向或很少能獲得加入項目組機會的相關信息,因此科學家講科研課程可以為更多的專家和學生之間建立聯系,提供交流機會。
2)文獻檢索及文獻導讀。以實際研究示例從文獻檢索技巧開始,到篩選出合適的高水平文章,并以科研設計為導向進行精讀導讀,逐步培養學生建立科研思維。我們在對學生的培養過程中發現,即便是研究生,也有相當大一部分不知道如何檢索文獻及從文獻中查找到自己有用的信息。掌握文獻檢索技能并可以從海量文獻中篩選到自己有用的信息,這對于學生的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結合思維導圖訓練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9]。
3)醫學統計學及流行病學。以一個科研實例為例,從解決一個問題的出發點教授學生基本的統計學及流行病調查基本概念,對于學生的臨床科研設計能力可以形成良好的訓練[10]。
4)科研制圖及文章撰寫課程。介紹基本的科研制圖原則,科研論文結構。調研中發現,52.44%的學生不了解科研論文的撰寫方法及科研論文的結構。系統地學習科研論文撰寫,可以從源頭阻斷學生后期因制圖及文章撰寫不當引起的科研不端行為。
四? 教學團隊改革探討
教學團隊改革,選派優秀臨床醫師、科學家擔任主講教師,并由相關專業研究生擔任助教。以發現具體科研問題為導向,探討教學方法的改革,把具體教學任務設計到有實際意義的科學問題情境中,通過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分析問題和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等環節,積極引導學生建立科研思維,全方位促進學生科研能力發展。在大學各個實驗室及附屬醫院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師及臨床醫生中,設立PI(Principle Investigator,首席研究負責人)及Co-PI(Co-Principle Investigator,共同研究負責人)制度,尤其針對大學及附屬醫院具有科研能力的年輕教師及醫師設立Co-PI制度,跳出職稱限制,篩選科研能力優秀的年輕教師作為Co-PI,積極引導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加入科研小組[11-13]。同時,本科生的參加為科研型臨床醫生及科研型教師提供人力支持,得到雙贏、共贏的效果,也讓學生盡早接觸感興趣的方向,為日后深造和選擇方向打下基礎。
五? 結束語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形式對南通大學醫學院本科生參與科研情況、科研基本素養及科研需求進行了調研,了解學生現狀及需求后,通過分析研究并學習知名大學如蘇州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等本科生培養經驗,并以此為依據制定適合南通大學醫學本科生培養的醫學科研方法課程。探討從實際問題出發,通過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重新對課程體系進行整合,探討將醫學統計學、醫學科研方法和文獻檢索及文獻導讀、科學家講科研、科研制圖及文章撰寫等幾門課整合成一門綜合課的醫學科研方法。以具體科研問題為導向,建立真實的科研情境,探討教學方法改革,把具體教學任務設計到有意義的實際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通過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等步驟,積極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培養學生科研思維,全方位促進學生科研能力發展。同時選派優秀臨床醫師、科學家擔任主講教師及科研小組導師,引導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加入科研小組,讓其從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科研思維,建立科研素養,從而為國家培養新醫科儲備人才。
參考文獻:
[1] 黃昌美,史發超,余結根,等.淺談五年制臨床醫學本科生科研素養的培養及職業價值[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9,12(19):169-170.
[2] 高瑞霞,姚璐,馮潔,等.“醫工交叉”科研訓練在醫學生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9,21(10):785-787.
[3]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12/03/content_5458035.htm
[4] 殷琳,江恒君,陳燕瓊,等.國內高校附屬醫院醫工信結合創新機制研究[J].現代醫院,2018,18(8):1140-1144.
[5] 李轉轉,吳小健,吳珍,等.“雙一流”背景下學科交叉研究生培養模式構建的研究[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2,30(1):40-43.
[6] 王婷,穆原,魯佩辰,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在醫學檢驗技術本科教學中的探索[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2,30(2):153-157.
[7] 尹潔云,鐘慧,沈月平.卓越醫師班“醫學科研方法”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20(13):176-177.
[8]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18年本科質量報告[Z].2019.
[9] 冼慧敏,陳昭喜.思維導圖結合微課在醫用物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2,30(2):199-202,233.
[10] 賀碧芳,陳恒.醫學統計學結合科研訓練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0(14):201-203.
[11] 趙福昌.推進基礎醫學教學科研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26(5):819-821.
[12] 裴瑞敏,陳光.組織分權視角下的科技體制改革與PI制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0,41(6):55-69.
[13] 孫莉,曾常茜,張慶鎬,等.基于解決臨床問題的基礎醫學教學改革探索[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2,30(1):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