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慧
摘 要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生的審美素養包括對美的感知、鑒賞和創造的能力。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地創設情境,多角度深入研讀文本,在讀寫結合的學習實踐中提升學生感知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 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審美素養
在初中語文學科教學中,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與提升是以文本閱讀為載體的。閱讀教學是語文學科教學的主要陣地。學生的審美素養主要指對語言文字的美的感知、鑒賞和創造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學中重要的教學內容,閱讀教學必須承擔起審美教育的重任,這也是新課標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的重要教學目標。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多角度研讀文本等方法,有效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
顧黃初先生說過:“閱讀是人們通過語言符號(文字)的辨識、感知、理解,從中獲取知識、信息,進而充實自己的知識庫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的語文行為和心智活動。”葉圣陶先生認為閱讀是作者、作品與讀者之間的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同時又要通過感知、判斷、聯想、想象來理解文本,這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可見閱讀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的感知、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的培養。同時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三位一體的對話過程,文本所傳達的思想、情感、價值觀等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進行引導,有效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客觀全面深度理解文本,使學生對文本由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促使初始的審美意識提升到審美鑒賞,上升到審美創造。
一、巧設情境,體驗美,激發審美意識
情境教學法,是教師根據教學需求自主設定的情景或場景,學生在被動引領下入情入境,主動進入文本閱讀,獲得美的體驗,產生情感共鳴。現行語文教材,每篇都堪稱典范。但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及閱歷所限,認知存在不足,想要透過教材文本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首先要激發其閱讀興趣,情境教學的引領作用則不可小覷。教師在備課之前應充分考慮并結合學情特點,根據不同文體特征來設計情境,激發學生體驗美的意識,由被動進入主動的審美意識需求。
情境的創設,可根據文本審美需要結合音樂、美術、繪畫等不同藝術形式協同進行。如《夢回繁華》一文將國寶級的畫作《清明上河圖》介紹得詳盡具體,北宋繁華的市井風情、社會風貌,豐富了我們對當時古代生活的想象。可貴的是作者還挖掘出隱藏于畫作的社會歷史內涵:繁華背后的隱憂。但若學生對畫作本身沒有直觀的感受就很難對文字介紹的內涵、價值、意義有所觸動。因此,在導入環節,筆者借助一段微視頻向學生展示了《清明上河圖》這一藝術珍品的全貌,學生隨著卷軸的展開直觀地體驗著藝術珍品的魅力。接著回歸文本圈劃四字短語,如“疏林薄霧”“農舍田疇”“車水馬龍”“握篙盤索”“房屋林立”等,通過重點閱讀以感受北宋的繁華、市井的風情,典雅而富有韻味的語言促使學生對文本有了初步的審美感知。
閱讀教學過程中,情境創設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以提高學生自主審美的積極性。如編課本劇,分角色朗讀,表演情節等等,將審美活動通過情境創設融入到實踐中去體驗,在積極主動的體驗中激發審美意識。
二、研讀文本,理解美,提升審美能力
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注入了作者的思想靈魂,在思想情感的牽引下,那些文字充滿著生命和活力,引起我們的情感共鳴,并帶給我們無盡的思考。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應引領學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審美要素,研讀細讀文本,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才能實現審美能力的真正提升。學生將文本中審美要素內化為自己的審美能力,建立審美思維模式,才能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
歌德曾說過:“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面。”研讀文本的目的是為進入文本深層領域,理解意蘊,品悟真美。以《植樹的牧羊人》為例。筆者引領學生反復研讀牧羊人的居住環境,衣著穿戴,特別是挑選橡子、種橡子的細節,然后討論“你眼中的牧羊人”。在研討過程中,學生發現了更多的細節,并聯系前后文進行對比,對人物的評價客觀多元。這篇小說具有很強的紀實性,在“什么是真正的‘好人”討論結束后,筆者向學生出示作者的一封公開道歉信,告知學生創作背景事實,由此討論“作者為什么要虛構艾力澤·布菲這個理想人物”,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牧羊人身上所寄托的理想。
審美是對美的關注與思考,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知。相同的文本在不同階段的審美要求也不同,如《皇帝的新裝》,在初中階段對童話體裁要有理論認知高度,對主題思想要看到創作的背后。研讀文本意義在于將表象的感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理解美,審美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三、讀寫結合,實踐美,開展審美創造
閱讀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積累審美經驗,在閱讀中自覺產生審美意識,擁有一定的審美鑒賞能力,面對審美事物學會嘗試獨立思考與深層思考,有自己的個性解讀。在原有審美經驗基礎上的獨立的審美思考就是審美創造。審美創造是一種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將頭腦中的審美思考運用必要的語文技能轉變成實際創造,將意識的形態用有形的方式表達出來。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優秀的作品、片段、精彩的詞句,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在借鑒別人經驗的同時融入自己的理解思考,形成自己的初步創造。
如汪曾祺的《昆明的雨》,這位被譽為“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的老先生,其作品古典文化造詣深厚,注重意蘊美,樸真的文字言有盡而意無窮。昆明的特產菌子在作者的妙筆之下,即使最為普通的牛肝菌都令人垂涎欲滴:“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極惜文字,一字一頓,卻字字生香。又如菌中之王雞,僅八個字“味道鮮濃,無可方比”,也是極簡省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讓學生反復誦讀,把玩揣摩這本真的語言之妙,然后就自家餐桌上常見的一道菜進行仿寫訓練,仿寫的過程中學生對汪老的語言之精妙有了更深刻的體會,“語言貴在精、準、真,從不是辭藻的堆砌!”這是一位學生在仿寫后的點評。《文心雕龍》有言:“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對事物的認知,只有結合實踐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閱讀教學中讀寫實踐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提升審美創造能力。
閱讀教學在整個語文學科教學中的基礎性及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審美素養是核心素養要求下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初中階段抓好閱讀教學這個主陣地,立足于教材文本,通過合理的情境創設,引導學生研讀細讀文本,并將讀寫實踐相結合,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審美鑒賞的綜合能力,進而生成審美創造,使審美素養得以真正提升。
[作者通聯:江蘇邗江中學(集團)北區校
維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