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芬
摘 要 在當前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到初中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弱化知識的理解難度,還可以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層面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因此,教師需從多個角度和層面了解信息技術,將其應用到恰當的教學環節中,從而促進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語文素養的生成與發展。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初中語文 核心素養
無論是信息技術的運用形式,還是其運用理念,都能促進教育的優化和改革,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高級認知工具。在新課標提出的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下,教師可以在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及課后復習中應用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注入更多的生機與活力。
一、在語言建構與運用中的作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指的是表達和寫作方面的能力。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是其中的基礎。只有學生準確把握語言規律,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運用語言進行交流。信息技術可以增強語言的直觀性,促進學生快速地把握事物的特點。
例如,在教學《熱愛生活,熱愛寫作》時,教師可以融入信息技術,借助直觀畫面創設教學氛圍,刺激學生的情感生成。如教師可先為學生播放公益短片“大自然在說話”,其中有配音朗讀的《花》,視頻展示了自然界百花爭艷的美麗景色。這一視頻可讓學生對花朵及自然界產生美好的情感,并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好。此外,教師還可以展示不同的自然美景,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看完視頻后,教師可讓學生圍繞“人類的行為破壞了自然的美好”展開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感悟和體會,并進行相互評價。教師可以播放一些自然環境被人類破壞的視頻、圖片,為學生提供討論的素材和靈感。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不同的想法;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生能了解更多的想法,從而豐富自己的思考。教師引導學生一邊交流一邊記錄,將口頭交流的內容變成書面文字。同時,教師還可帶領學生回顧課文內容,系統提煉出其中的寫作素材、寫作方法,并嘗試利用這些知識撰寫一篇抒發自己情感的文章。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完美融合,不僅可以增加語文知識的直觀性,幫助學生順利理解和掌握語言知識,掌握語言技巧,還能為寫作教學提供更多幫助,使其運用所學知識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感,實現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穩步提高。教師要準確把握應用信息技術的時機,并根據教學內容搜集更多與之相關的素材和資料。
二、在思維發展與提升中的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格外重視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提高。初中生不具備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此時就需要教師靈活地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活動,既可采用視頻、圖片等直觀教學法,弱化知識的理解難度,還可設計生動有趣的知識競賽活動,發展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教師還可運用微課開展自主預習和學習活動,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學《偉大的悲劇》時,教師可運用各種學習軟件,發布自主預習任務,如1.該篇課文的內涵和主旨是什么?2.課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誰?他們具有怎樣的品質?3.最終造成悲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你是如何理解課文標題的?同時,教師還需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料,如導學案、微課視頻等,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看視頻、完成導學案。在上課時,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競賽活動,并講解游戲規則:屏幕上會出現課前預習的幾個問題,在最短時間內正確回答問題的學生可獲得一定獎勵。這些問題需具有不同的難度,既有難度稍高的問題,也有難度較低的問題,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競賽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可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由此調整教學方案。針對表現較為優秀的學生,教師可給予適當獎勵,由此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
綜上所述,對于學生來說,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不僅可以幫助其學習現有知識,還能為日后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可運用知識競賽和課前預習相結合的方式,借助信息技術的獨特優勢,顯著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其思維變得更加活躍,幫助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
三、在審美鑒賞與創造中的作用
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可通過鑒賞不同的作品產生和體驗豐富的情感,產生審美意識,深入感知思想魅力,準確把握人生哲理,并學會利用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的方式去創造美、表現美,形成較強審美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同樣可發揮信息技術的獨特優勢,通過音頻、視頻、圖片、軟件等多種方式,也可推薦更多閱讀材料。
例如,在教學《紫藤蘿瀑布》時,該節課的內容非常適合運用信息技術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正式教學前,教師可先為學生布置前置任務:觀察周圍環境,利用手機拍攝美景,并將照片上傳到群里。利用這一前置任務可鍛煉學生發現美的能力,為審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在課堂導入環節中,教師可先播放較為歡快的音樂,并利用軟件展示學生拍攝的美景,由此渲染情感。在活躍課堂氛圍后,教師就可開展趣味教學活動:品析課文語言,運用課文中的表達手法,介紹自己所拍攝的照片,抒發自己的個人情感。
綜上所述,在該節課中運用信息技術展示圖片和音樂,可快速集中學生分散的注意力,也可創設出更加生動的教學情境,可為后續教學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在相互討論、分享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能力也會得到同步提高;照片的展示可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照片的欣賞、課文內容的閱讀可顯著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在文化傳承與理解中的作用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非常多高質量的文章,其中蘊藏著多樣化的傳統文化,這些都是值得學生發揚和傳承的。對于國家和民族來說,文化是靈魂所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帶領學生分析、探究課文中的傳統文化,使其逐漸認識到文化傳承與理解的重要性,增強其文化自信心。
例如,在教學《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時,該篇課文蘊藏著濃厚的愛國情懷,不僅是傳統文化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還是非常值得學生傳承和發揚的優秀品質。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展示與該則新聞相關的圖片、視頻和音樂,營造出更加真實的氛圍和情境,由此激活學生的情感。在完成基礎知識的講解后,教師還可為學生布置課外學習任務:從網絡上自行搜集與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相關的資料,與課文內容進行對比,寫下自己的感悟和體會,系統整理其中的語文知識。
綜上所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可創設出更加真實的情境,真正給予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非常有利于傳統文化的滲透。無論是在課堂中應用信息技術,還是讓學生自行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都有利于文化的傳承與理解,顯著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在信息技術運用、核心素養培養的背景下,教師應將信息技術變成促進情感交流、幫助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方案、教學計劃,激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逐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其日后成長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支持。
[作者通聯:江蘇蘇州市吳江區菀坪學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