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市生態環境局法規處

2022年8月10日,崇明區人民檢察院與區生態環境局召開“四長協同”聯席會議。
自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確立以來,本市檢察機關持續強化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關注力度,加大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辦理力度,以修復生態環境為切入點,與生態環境部門共同追究責任人的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責任,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共建美麗上海。
搭建協作平臺,加強互動交流。市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決定實施首日,市人民檢察院至市生態環境局調研,就解決環境治理中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商討對策,并就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雙向支持、協同配合達成共識。黃浦區、寶山區、奉賢區檢察院分別與區生態環境局簽訂相關辦法、意見,通過建立聯席會議、重大執法活動檢察官到場等制度,強化交流溝通,創新檢察機關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的實踐方式。奉賢區檢察院與區生態環境局在公益訴訟主題檢察開放日期間,對區域內信訪矛盾突出的企業開展現場聯合檢查,豐富協作形式,加大違法線索、監測數據等信息共享力度。
落實檢察建議,提升互動實效。自《決定》實施以來,各級檢察機關對區域內環境治理領域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排查,對行政處罰決定執行情況進行跟蹤,對生態環境部門行政處罰程序進行調研,共向全市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制發檢察建議78 份。針對檢察機關提出的履職不到位等問題,生態環境部門及時開展執法檢查,針對部分區行政處罰決定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不及時的問題,市生態環境局與市人民檢察院簽訂《罰款收繳行政非訴執行監督工作專題會議紀要》,進一步規范行政處罰決定強制執行程序。同時,生態環境部門積極支持檢察民事公益訴訟工作,及時提供專業支撐。
加強制度銜接,擴大辦案效應。目前,生態環境部門對于相關生態環境破壞行為,一方面通過生態環境行政執法,另一方面通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追究違法者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及修復責任。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推進過程中,檢察機關與生態環境部門將公益訴訟訴前結案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制度有效銜接。全市辦理的141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中,檢察機關參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線索移送、損害調查、賠償磋商、支持訴訟、協助修復的案件共計72 件,有效發揮了監督作用,并形成治理合力,保障索賠結果符合公益保護要求。此外,生態環境部門聯合檢察機關共同在浦東新區創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修復示范基地”,在青浦區創建“‘最江南’公益訴訟實踐創新基地暨長三角聯合生態修復基地”集中開展替代性修復,探索“專業化監督+恢復性司法+社會化治理”生態修復模式,受損環境得到及時修復。
近年來,檢察機關已經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力量。如何進一步發揮檢察公益訴訟優勢,做好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銜接,共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是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
加強制度保障,進一步推動公益訴訟質效提升。實踐中,各地對于損害賠償金的資金管理模式各有不同,建議設立統一的公益訴訟損害賠償專項基金,并出臺相應管理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能,保證受損公益及時有效得到修復,使辦案結果能夠“看得見、摸得著”。
強化制度銜接,進一步形成工作合力。檢察機關在辦理生態環境損害公益訴訟案件中,發現符合適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案件,應及時告知生態環境部門,協商確定案件后續辦理程序。建議建立檢察機關參與生態環境損害調查、磋商、鑒定評估的支持程序,并作為訴前程序的實踐方式。
加大責任追究,提升企業守法經營責任意識。自《關于審理生態環境侵權糾紛案件適用懲罰性賠償的解釋》出臺以后,各地在民事公益訴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案件辦理中已有嘗試。建議針對存在長期違法排放、多次違法拒不整改等情況的企業,在檢察公益訴訟中推行懲罰性賠償制度,共同營造合規經營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