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嘉旖
坐落于寶山區蕰藻浜畔的智慧灣科創園里,一個紅色郵筒被放在最顯眼的位置——暢享驛站。這是專為新就業群體打造的黨群服務陣地,來往行人抬眼就能看到。市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系點寶山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不斷延伸意見征集網絡,將信息采集點建在經濟脈絡最活躍處。寶山區的南大產業園、醫藥產業園等多個重點經濟產業園都將迎來立法信息采集點的入駐。
與街道辦事處、街鎮人大工委相比,寶山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的特點在于豐富的專業智囊。每位仲裁員都是行走的“案例數據庫”,對于法規法條的理解也更深更透。
在“三八”婦女節的女職工權益保障執法檢查中,該院針對《上海市婦女權益保障條例》開展法規落實情況走訪調研。妃魚網絡、景澤生物等一批勇闖新產業新賽道的企業成了重點調研對象。不少女職工吐露心聲:公司沒設置哺乳室,對于職場媽媽們很是不便,希望能進一步挖潛設置專門的場所。會后,企業負責人直言,工作中常以抓業務為主,這類面對面交流心聲的機會不多,執法檢查讓企業更好傾聽員工的心聲,也為如何更好留住員工指明了方向。立法點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檢查中捕捉到的現實問題將為未來的修法奠定基礎,令法規條文的修改更有目標。
不只是立法環節,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也體現于“抓地感”——老百姓與法規的緊密度。
一天,華能城市花園社區中心花園人群熙攘。幾位仲裁志愿者被居民們團團圍住。“我退休后給單位做保潔,但對方不跟我簽勞動合同,是否違法?”“我兒媳婦懷孕了,單位叫她辭職怎么辦?”……一個個急迫的發問道出百姓最關心的生活難題。志愿者不疾不徐,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話向居民講解著法規法條,舉出實際案例讓居民對仲裁判決有更明確的法律預期。
便捷可及的法治服務更一路輸送至百姓“家門口”。寶山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在全市率先探索街鎮級仲裁工作站,讓更多勞動者在社區開庭維權。通過公開庭審,讓企業群眾在一個個生動案例中加深對法律法規的理解認知。“部分企業業務較新,遇到不少現實問題,很難找到適配的法律法規,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該仲裁院院長吳國芳認為,這也正是基層立法聯系點的另一重意義——在生動的普法中更好凝練各方主體的共性需求,并將其轉化為立法的落腳點。
實踐中,不少中小微經營主體缺乏專業的法務人員,遇到新法規出臺需要時間消化理解,也很難將法言法語與具體業務相連。為此,寶山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主動為企業“送法上門”,仲裁員們專門聯系需要用工指導或存在用工法律風險的轄區企業上門服務,并制定專屬建議書。
“幫助企業提前排查漏洞隱患,就能避免后續更嚴重的信用受損,不耽誤企業經營,幫助它們做大做強。”不少仲裁員吐露,部分中小微企業的觸法行為非故意,且未造成嚴重的后果影響。針對這類企業,如相關單位能前置化解矛盾,就能將隱患消弭于萌芽期。
不只為企業送服務,仲裁院還主動跳出專業舒適圈,積極參與其他各類地方性法規的立法全過程。今年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仲裁院聯系點攜手寶山區消保委舉辦關于《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的知識問答,法言法語化作生動的生活場景,每位參與者都能從中找到與現實生活的契合點。
在顧村公園,寶山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才聚科創只‘櫻’有你”大型人才就業主題活動舉行得如火如荼,一個關于《上海市就業促進條例》實施情況的意見建議征集點格外吸睛。掃描基層立法聯系點二維碼,寫下個人建議,通過工作人員的介紹解讀,公眾對法規形成更具象的認知。
寶山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正著力跳出固有思維框架,持續做強廣泛性,堅持做優專長,用好用足專家智囊,成為法規與實踐的最佳“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