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新平 陳駿宇


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著眼于如何促進非遺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煥發生機與活力,黃浦區人大常委會今年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工作情況調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重點關注非遺保護體系建立健全、非遺品牌建設與傳承發展、非遺人才培育等現狀與問題。
今年2 月以來,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力堅率教科文衛工委,走訪聯系了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以及部分非遺項目保護單位。調研中了解到,黃浦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廣泛,傳統餐飲、傳統中醫、手工技藝等非遺項目種類繁多。近年來,區政府不斷創新非遺保護理念,探索非遺保護新方法,健全非遺保護工作機制,工作取得較好成效。全區現有非遺項目94 個(其中國家級15個、市級15 個、區級64 個),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數量位居全市各區第一位;非遺傳承人160 名(其中國家級8 人、市級40 人、區級112 人);共建立19 個非遺“傳統技能工作室”,認定4 對非遺“高師帶徒”傳承人。
調研組走進上海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上海木偶劇團、上海昆劇團等各類非遺項目保護單位,細細傾聽一個個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非遺保護傳承故事,同時了解到當前非遺項目在傳承發展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如何健全保護工作機制、加大傳承人培育力度、融合文旅與現代生活……都是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突破發展瓶頸、實現創造性轉化的關鍵所在。
此次調研注重匯聚代表力量,邀請部分代表結合法規解讀,講述自身參與或見證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經驗體會,切實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貫徹。
4 月19 日,區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會同代表工作室,舉辦了今年第一場黃浦人大新時代講堂活動,以“加強非遺保護傳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為主題,邀請六位來自非遺項目保護單位的區人大代表、嘉賓作交流發言。
上海獨腳戲傳承中心(上海人民滑稽劇團)黨支部書記、副主任潘琦偉展示了獨腳戲、滑稽戲的傳承保護情況;恒源祥(集團)有限公司公益慈善中心總監王曉懿介紹了恒源祥非遺生產性保護和開發利用經驗;老鳳祥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藝美術師高曉麟介紹了老字號傳統技藝列入非遺保護的實踐;上海木偶劇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何筱瓊交流了海派木偶劇守正創新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探索與體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黃浦分院黨委書記孫海燕介紹了非遺保護單位推動石氏傷科療法傳承發展的情況;五里橋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陳妙林交流了社區非遺保護和非遺進社區工作情況。
現場的區人大代表紛紛表示,黃浦區與非遺相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老字號資源高度聚集,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好區域內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推動更多的項目進入非遺名錄;作為人大代表,也將繼續關注并積極助推法律法規貫徹實施。
5 月30 日,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對本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工作情況開展專項視察。主任會議成員一行先后走訪了五里橋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恒源祥(集團)有限公司、豫園商城,實地視察調研上海燈彩、海派絨線編結技藝、湖心亭茶藝等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發展情況,并與非遺項目保護單位負責人、非遺技藝傳承人進行面對面交流。
視察中,主任會議成員表示,黃浦區老字號企業聚集,非遺代表性項目也較為集中,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模式下,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建議,區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要進一步貫徹落實《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健全非遺保護工作機制,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手段謀求新發展,使其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體現當代價值;要高度重視非遺傳承人的培養,通過宣傳、動員社會力量,讓非遺傳承發展后繼有人,提升整個社會對非遺保護傳承的關注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