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艷
(天祝藏族自治縣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甘肅天祝 733299)
現階段“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由“法定行為規范”“水質指標濃度量限值”兩個部分組成,前者是為保證飲用水相關指標與相應要求相符,約束、規范集中式供水單位生產流程;后者主要目的是保證飲用水中所含各種物質不會影響公眾健康與生存質量[1]。但從現下我國經濟發展狀況來看,工業生產使得生活飲用水質量較差,不達標現象較為嚴重。傳統過濾消毒等處理方法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生活飲用水中的微生物含量,但從整體效果來看,依然不夠理想,需相關部門對相關監測工作予以更高的重視,盡量減輕飲用水中有害微生物對居民健康造成的危害[2]。因此,探索精準、有效的生活飲用水檢驗方式,保障居民飲水安全極為重要。本研究以300 份生活飲用水水樣、未經處理水樣展開研究,分析對比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驗中多管發酵法與濾膜法的檢驗價值。
以2022 年1 月至2023 年3 月檢測人員從水廠中采集的300 份生活飲用水水樣以及未經處理水樣作為實驗對象,分別運用多管發酵法(150 份)與濾膜法(150 份)進行檢驗。多管發酵法、濾膜法檢驗的水樣中均包含管網末梢水60 份、出廠水60 份、二次供水30 份。兩組水樣來源、數量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比較。
載玻片;錐形瓶;顯微鏡;試管;冰箱;抽濾設備;天平;分度吸管;0.45 μm 孔徑濾膜;小導管;平皿;培養箱等。
1.3.1 濾膜法操作步驟
①濾膜滅菌法:將濾膜置于燒杯內部,向其中添加蒸餾水,煮沸3次后,滅菌處理15 min,待水被煮沸2 次后,更換水,清除容器內殘存的試劑,再次將水煮沸。②水樣過濾:使用無菌鑷子對滅菌濾膜進行夾取(粗糙面向上),將其置于無菌濾床上,在濾器中注入100 mL 水樣,將閥門打開,進行抽濾處理。③水樣濾過后,抽氣5 s,關閉濾器閥門,夾取濾膜,將其放于品紅亞硫酸鈉培養基上,濾膜細菌殘留面朝上放置,放到恒溫箱內進行培養。
1.3.2 多管發酵法操作步驟
①按照培養基配方,稱取成品乳糖發酵培養基直接溶解于1 000 mL 水中,并將pH 值調節為7.1 ~7.5,混勻后分裝到試管中,置于高壓蒸汽滅菌器中115 ℃滅菌15 ~20 min。滅菌結束后取出放于冰箱中存儲待用。②將1 mL 飲用水水樣加入制備好的單料乳糖蛋白胨培養液(10 mL)試管中,后將10 mL 飲用水水樣加入雙料乳糖蛋白胨培養液(10 mL)試管中,將9 mL 飲用水水樣加入無菌生理鹽水(9 mL)試管中,充分混勻后,將1 mL 混合液加入單料乳糖蛋白胨培養液中,放于恒溫培養箱(37 ℃)中培養(時長24 h)。③培養結束后,試管內不存在產酸、產氣表現,則代表大腸菌群陰性;如果產生產酸、產氣現象,則需展開如下步驟:對于產氣、產酸接種管,將其置于伊紅美藍瓊脂板上,轉種,并放于培養箱中培養24 h。隨后細致觀察菌落形態,將淡紫紅色不存在金屬光澤且中心顏色較深或者紫黑色、有金屬光澤的菌落展開染色處理,并經鏡檢核實。
統計2 組水樣內細菌檢出情況和檢驗合格狀況。以國家飲用水標準為依據,水樣細菌總數不超過100 MPN·mL-1。檢測指標包括耐熱大腸桿菌、大腸桿菌、大腸埃希菌和腸桿菌科。
數據由SPSS 27.0 軟件處理,計數(水樣中細菌檢出狀況;兩種方式水樣檢驗合格率)資料由數(n)或率(%)表示,χ2檢驗,P<0.05 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由表1 可知,多管發酵法耐熱大腸桿菌、大腸桿菌、大腸埃希菌和腸桿菌科的檢出率比濾膜法更高(P<0.05)。

表1 水樣中細菌檢出狀況對比[n(%)]
由表2 可知,兩種檢驗方式水樣檢驗合格率(多管發酵法為95.33%;濾膜法為78.00%)相比,數據差異顯著(P<0.05)。

表2 兩種檢驗方式水樣檢驗合格率對比[n(%)]
本研究結果顯示,多管發酵法耐熱大腸桿菌、大腸桿菌、大腸埃希菌、腸桿菌科檢出率比濾膜法更高(P<0.05),兩種檢驗方式水樣檢驗合格率相比,數據差異顯著。可見,多管發酵法在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驗中的檢出率、靈敏度要高于濾膜法。究其原因,多管發酵法為一種新式生活飲用水檢驗方法,此方式可清晰鑒定出飲用水中的大腸桿菌以及其他菌群,且在水質量鑒定上質量較高,效果理想。對于此檢驗方法,其結果準確性會隨數據可靠程度、試劑稀釋倍數等增加而持續縮小。由此可以看出,在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驗中,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需根據結果數據決定。為最大限度降低生活飲用水污染程度,相關工作者要從源頭入手,強化對水源的監管,并做好相關宣教教育工作。羅永亮[3]以186 份生活飲用水樣本(2017 年3 月至2018 年3 月)作為研究對象,其中豐水期93 份、枯水期93 份,分別實施濾膜法、多管發酵法檢測,研究發現,多管發酵法枯水期耐熱菌群、大腸埃希菌檢出率[耐熱菌群(94.62%);大腸埃希菌(91.40%)]比濾膜法檢出率[耐熱菌群(79.57%);大腸埃希菌(58.06%)]更高,多管發酵法豐水期耐熱大腸菌群、大腸埃希菌檢出率[耐熱大腸菌群(80.65%);大腸埃希菌(96.77%)]高于濾膜法檢出率[耐熱大腸菌群(79.57%);大腸埃希菌(93.55%)],由此可知,兩種檢查方式均適合用于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驗中,且多管發酵法優于濾膜法。羅永亮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基本相同。
生活飲用水為人們賴以生存的必備資源,其質量對人的機體健康、生活質量存在直接影響。近些年,受生態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使得水污染問題越發突出,人們對飲用水質量方面要求不斷提高。從我國國情來看,我國水資源儲量較高,但受我國人口基數較大、地域分布不均等因素影響,使得人均水資源占有量較少,水資源合理運用在當代社會中有著重要價值。與此同時,隨工業進程的推進,致使環境污染問題越發嚴重,此情形也對現有水資源質量造成了直接影響,使得我國存在水資源匱乏、水質較差等問題,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極有可能對社會發展產生不利影響[4]。鑒于此,相關部門應強化生活飲用水檢測工作,剖析其存在的問題,并于此基礎上應用針對性策略,及時控制、整改污染的水源,防止造成嚴重后果。此外,水質檢測工作還可避免流行病傳播,通過對飲用水中微生物進行檢測,查看有無傳染病等不良因素,從該角度來看,對生活飲用水中微生物展開檢測存在極高的社會價值。從檢測方法層面分析,當前所用的檢測方法有濾膜法、多管發酵法等,多管發酵法主要指稀釋水樣后培養菌落,以稀釋濃度差異為依據分別對菌落進行觀察,對單位體積數進行統計對比[5]。濾膜檢驗是指過濾器過濾水樣,把濾膜放于培養基中培養,隨后統計濾膜大腸桿菌單位體積數。此兩種檢測方式各具優、缺點,相比于濾膜法檢測,多管發酵檢測合格率更高,而濾膜檢驗操作難度較低,效率較高,兩種方法均適合用于飲用水微生物檢測工作中[6]。但檢測結果比較顯示,在未處理水樣檢驗時,多管發酵法細菌檢出率高于濾膜法,而在檢測生活飲用水期間,相比于濾膜法檢測,多管發酵檢測水質合格率更高,代表多管發酵檢驗靈敏度較高,可較為精準地檢測出細菌菌落[7]。
本文依據持續優化措施對飲用水微生物檢驗工作展開更為深入的分析,發現影響微生物檢測質量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幾點。①實驗室人員的能力和素質因素。由于微生物檢驗工作對檢測人員的素質、技能層面要求較高,若檢測人員技能生疏或經驗積累較少,其必然會對檢驗結果質量產生一定影響[8]。②標本因素。如果水樣采集人員難以及時將樣本送至檢驗室,易使樣本遭受外界因素污染,或儲存不當使得細菌死亡等,均會影響檢測質量。所以檢驗前質量保證工作對檢驗質量存在關鍵性影響,疾控中心或者相關部門需加強對該方面的重視,針對性展開培訓,降低檢驗前相關因素對檢測質量的影響。③儀器因素。微生物檢驗工作中使用儀器較多,儀器校準、保養等皆均有可能影響檢測結果的精度。④試劑因素。試劑質量對微生物檢驗質量有著關鍵性影響[9]。所以,相關人員必須強化試劑質量控制,從而減輕試劑因素對檢測質量的影響。為使微生物檢驗工作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疾控中心以及相關部分還可針對性組建專業化的檢驗團隊,科學分工,構建完善、科學的規章制度,提高檢驗人員的責任感,調動其積極性。定期組織專業化培訓,及時對檢測人員知識庫進行鞏固、更新,從而提高檢驗人員的業務水平,保證檢驗質量[10]。
綜上所述,多管發酵法、濾膜法均適用于生活飲用水檢驗中,可有效檢驗出水中微生物菌落數,但與濾膜法相比,多管發酵法檢出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