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婉華

初夏之際,迎來了端午小假期。今年的假期,感覺比以往的都熱鬧。這邊廂,聽說有好友組隊去泰國旅行了;那邊廂,親戚又邀請家人回家鄉看劃龍舟……這些生機勃勃的景象,讓我像一晃眼回到了疫情前的那些年。
由此可見,人們在壓抑了三年多后,都想“放飛”了!這也是我在采訪文旅復蘇這個話題時,最大的感受。不管是大眾景點,還是小眾營地,都呈現出了“人從眾”的現象。
然而,在文旅復蘇的同時,也聽到了很多游客的“吐槽”。在采訪一個專家時,他直言當游客滿懷期待去一個地方做客,如果所到之地沒有展現應有的熱情“禮待”,而是當作一場“生意”來對待時,游客的消費熱情會被無情潑冷水。例如,現在只要一個地方一火,當地客房價格、景點票價等就很容易在短期無底線上漲。另外,有些地方的“宰客”行為又再度出現,特別是一些景區出現了天價飯菜,讓游客失望而歸。
旅游產業看似是“生意”,但又不能完全是“生意”。只把游客當“ATM”,就會讓旅游目的地再美麗的風景也變得索然無味。游客去旅游就是為了體驗民俗風情,釋放生活壓力,他們期待在當地被當做朋友對待。一個旅游目的地若能讓人賓至如歸,也許比美麗的風景更吸引。
因此,有時候看到一些“宰客”的新聞時,我感覺當地的人們短視了。現在確實旅游復蘇了,游客更多了,所以他們想立刻賺大錢。但一個地方能把人留住,或者讓人下次再來并介紹別人也來,才能讓旅游目的地在旅游復蘇后長期發展。所以,旅游目的地的監管部門必須行動起來,把監管力度加強,不要把剛復蘇的旅游飯碗“打砸”。
正如專家所言,旅游目的地的接待服務要有深刻的反省和認識——旅游是地方行政與社會、商業合作的一體行為,而不是純商業行為。總的來說,吸引游客,是全方位體驗,是對地方公共服務及其他商業服務行為的體驗。所以說,文旅行業最終考驗的是城市治理能力。
在文旅復蘇之時,愿每一個旅游目的地都能繼續提升綜合旅游服務管理能力。面對挑戰,抓住機遇,乘風而上。
讀者來信
剛剛過去的端午節,以賽龍舟為代表的文旅活動,異乎尋常的火爆。在多重利好因素疊加下,周邊游、文化游、避暑游等熱度提升,國內旅游市場趨勢向好。不過也要看到,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仍有提升空間。假日經濟的持久旺盛,還要依靠經濟修復帶動就業改善和居民收入增長,從而提振市場信心、增強消費能力。
——江蘇?宗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