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醒 邱仕君

【關鍵詞】脫發;醫案;邱仕君;斑禿
中圖分類號:R758.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4949(2023)11-0178-04
基金項目:廣東新南方中醫研究院基金資助項目(編號:201801)
健康成人平均每天有60~100根頭發脫落,但同時又有等量的頭發新生,如出現每天頭發脫落超過100根,持續超過3個月即可判斷為脫發。整個頭部大量頭發脫落會造成頭發稀疏,斑片狀脫發則會形成禿發斑亦即斑禿,病變處頭皮可表現正常,無炎癥,也無自覺癥狀。西醫認為脫發原因很多,可根據病因、病理或臨床表現的不同進行分類,而雄激素性脫發和斑禿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脫發疾病[1]。脫發并不直接影響身體健康,但其發生可能與身體亞健康狀態甚至疾病有關,且脫發影響美觀,會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困擾,可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2],故不容忽視。中醫認為頭發的生長和脫落,潤澤與枯槁與人體的五臟功能以及氣血是否充盈有關,人體五臟功能正常,氣血旺盛則毛發盛,潤澤強韌;人體五臟功能失衡,氣血虛弱,則毛發稀疏,枯槁脆弱[3]。邱仕君教授傳承鄧教授學術經驗,以“腎為精血之藏,發者,血之余”為理論指導,方選六味地黃湯加減對患者進行治療,滋養肝腎,養血生發,整體治療以補虛為主,同時兼顧清熱利濕生,再配合食療鞏固療效,外治法輔助生發,在臨床上獲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現本文報道醫案1例,以期為治療脫發、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思路。
鐘某,男,33歲,2020年7月22日初診。患者7歲開始出現脫發,反復發作20余年。患者平素頭發稀疏,西醫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診斷為慢性彌漫性脫發,多年來間斷就診治療,效果一般。近半年無明顯誘因出現脫發增加,新長毛發以毳毛為主,色黃質軟。患者精神可,頭發稀疏,頭皮未見紅腫,無皮疹,無瘙癢,無明顯頭屑。胃納一般,容易口干及腹脹,眠可,二便調。舌淡胖苔濁,脈細,家族無脫發病史。診斷:脫發,證屬肝腎不足,脾虛濕停。治法補益肝腎,健脾利濕。處方:熟地黃15 g,女貞子15 g,墨旱蓮15 g,赤芍15 g,甘草6 g,桑葉15 g,側柏葉15 g,酒黃精15 g,仙鶴草30 g,桑葚15 g,何首烏20 g,白蒺藜15 g,牡丹皮10 g,茯苓15 g,當歸10 g,川芎10 g,丹參15 g,酒萸肉15 g,山藥30 g,黃芪30 g,玄參10 g,麥冬10 g,稻芽30 g,五指毛桃30 g。14劑,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同時予食療方:黑豆20 g,黑芝麻20 g,泥鰍50 g,水1000 ml煮湯飲用,每周3次。輔以外治:白蘭地酒每日晨間涂抹全頭發腳1次;梅花針敲打頭皮,每周3次,治療前注意頭皮消毒,敲頭皮后注意止血及頭皮護理,防止感染。
2020年8月5日二診,患者訴服中藥及堅持白蘭地酒涂抹頭皮,梅花針敲頭皮后,脫發明顯減少,發量有所增加。現腹脹改善,但仍有口干,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調整處方:熟地黃15 g,女貞子15 g,墨旱蓮15 g,赤芍15 g,甘草6 g,桑葉15 g,側柏葉15 g,酒黃精15 g,仙鶴草30 g,桑葚15 g,何首烏20 g,白蒺藜15 g,牡丹皮10 g,茯苓15 g,當歸10 g,川芎10 g,丹參15 g,酒萸肉15 g,山藥30 g,黃芪30 g,玄參10 g,麥冬10 g,稻芽30 g,五指毛桃30 g,桔梗10 g,砂仁5 g后下。14劑,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繼續堅持黑豆、黑芝麻、泥鰍食療方及白蘭地酒涂抹發腳、梅花針敲打頭皮等外治療法。
2020年12月30日三診,患者脫發繼續好轉,為更好觀察頭發生長情況,對相對較長的頭發進行了修剪。但患者近兩日感冒,已停服中藥,并自行服感冒藥物治療,現流涕等癥狀改善,咽癢咳嗽,夜間尤甚,咳淡黃色痰,無發熱咽痛,無氣促氣喘,無腹痛腹瀉,口干。納眠一般,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先為患者處理咳嗽等感冒遺留癥狀。處方:苦杏仁10 g,桃仁10 g,桑葉10 g,豨簽草10 g,紫蘇籽10 g,萊菔子10 g,側柏葉15 g,木蝴蝶10 g,仙鶴草30 g,浙貝母10 g,前胡10 g,白前10 g,柴胡10 g,黃芩10 g,白茅根30 g,葛根30 g,蘆根30 g,淡豆豉10 g,梔子10 g,桔梗10 g,甘草6 g。7劑,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囑患者堅持脫發外治法,暫停食療。
2021年1月6日四診,患者病情好轉,仍偶有咽部痕癢引起刺激性咳嗽,有白色粘痰,晨起口干,納眠尚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調整處方繼續處理患者咳嗽等感冒后遺癥狀:苦杏仁10 g,桃仁10 g,桑葉10 g,豨簽草10 g,側柏葉15 g,木蝴蝶10 g,仙鶴草30 g,浙貝母10 g,前胡10 g,白前10 g,柴胡10 g,黃芩10 g,白茅根30 g,葛根30 g,蘆根30 g,淡豆豉10 g,梔子10 g,桔梗10 g,甘草6 g,7劑,每天1劑,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7劑,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囑患者堅持脫發外治法,食療于咳嗽咳痰癥狀消失后可繼續。
2021年1月20日五診,患者咳嗽等癥狀已完全消失,自覺感冒后脫發增多,納差、眠差,舌淡苔白,脈細。處方:熟地黃15 g,女貞子15 g,墨旱蓮15 g,赤芍15 g,甘草6 g,桑葉15 g,側柏葉15 g,酒黃精15 g,仙鶴草30 g,桑葚15 g,何首烏20 g,白蒺藜15 g,牡丹皮10 g,茯苓15 g,當歸10,川芎10 g,丹參15 g,酒萸肉15 g,山藥30 g,黃芪30 g,玄參10 g,麥冬10 g,麥芽30 g,五指毛桃30 g,桔梗10 g,砂仁5 g后下,生地15 g,當歸10 g,牛膝15 g,天冬15 g,首烏藤30 g,石菖蒲15 g,制遠志5 g,陳皮5 g,龍眼肉10 g。14劑,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繼續堅持食療方及外治法。后續因疫情等原因患者復診間隔時間較長,但仍有自行購買中藥堅持服用,食療、外治等療法一直堅持,回訪告知脫發能得到控制,部分毳毛向終毛轉化。2020年7月-2021年1月治療期間患者頭發狀況見圖1。

患者幼年開始出現脫發,反復20余年,有進行診治但療效一般,進行各項檢查亦未發現明顯異常,本次因脫發加重為主訴就診。臨床可見患者頭發稀疏,部分新長毛發以毳毛為主,色黃質軟,但頭皮未見異常,其余身體檢查亦未發現異常,西醫診斷為慢性彌漫性脫發,多年來患者有求治,但效果不明顯。西醫認為彌漫性脫發和營養不良、某些系統性疾病、某些藥物的使用以及懷孕有關,也是人體亞健康的預警,而不僅僅涉及外表儀容的問題,不能忽視,治療上則要根據具體的原因進行藥物治療或調整飲食結構。
中醫認為“發為血之余”,認為頭發的生長和脫落,潤澤與枯槁皆與人體的氣血是否充盈有關,人體氣血旺盛則毛發盛,潤澤強韌;人體氣血虛弱,則毛發稀疏,枯槁脆弱[4]。《素問?五臟生成篇》:“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心主血脈,心氣推動和脈中血液循行全身,毛發就能得到營養和滋潤,心氣不足推動無力則毛發失養。肝主疏泄,主藏血,能調暢全身氣以及血液的運行,肝疏泄失常,無力藏血則可見血脈運行無力,無法到達頭部滋潤頭發。脾主運化、主統血,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則人體血足則氣足,毛發旺盛,反之則毛發失養。肺主皮毛,主宣發,肺的精氣能潤澤皮毛,能調節皮毛汗孔的散氣和排泄汗液,毛發的健康與肺的功能是否正常息息相關。因此,頭發的健康狀況與人體臟腑功能密切相關。臟腑功能的失常都有可能引發毛發的問題,都有可能出現脫發的表現[5,6]。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認為[7],脫發的主要病機多為肝腎不足,氣血虧虛。鄧教授認為肝藏血,腎藏精,肝腎互為子母,精血互生,當肝腎得養,精足血旺,毛發則生長旺盛,反之,如果肝不藏血,腎精耗傷,則毛發失其滋養,故發枯脫落。固脫發者大都有肝腎不足的見證的內在依據,本例患者的發病經過、證候亦均有肝腎不足,氣血虧虛之象。此外,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血虛則氣亦虛,氣虛則血更虛,當肺氣虛時,則宣發無權,“外合皮毛”的功能也就低下,這就更易導致脫發,同時亦是頭發難以復長的原因之一,這一點也是脫發者在出現血虛的同時兼見氣虛證候的內在聯系。
邱教授接診后認為本病例患者幼年發病,考慮該病與患者先天肝腎不足,氣血虛弱有關,就診時患者訴平素胃納一般,有容易口干、容易腹脹等癥狀,結合舌脈表現,診斷患者為肝腎不足,脾虛濕停之脫發。治療方面,邱教授從口服中藥及中醫外治法兩方面入手。中藥配方上在鄧教授“腎為精血之藏,發者,血之余”的理論指導下,治以滋補肝腎,養血益氣生發,以六味地黃湯加減為基本方,組成如下:制何首烏30 g,黑豆30 g,大棗4枚,甘草5 g,黃精15 g,熟地黃24 g,桑椹子12 g,五指毛桃30 g,雞血藤24 g。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填髓,黃精滋腎潤肺、補脾益氣,桑椹滋養腎陰,三者合用以養陰滋腎,益精補虛;當歸補血活血,黑豆養血活血,制何首烏補血養肝,三者合用養肝生血。上述六種藥物合奏滋補肝腎,養血生發之功。其中黑豆、何首烏、熟地黃、桑椹在治脫發中為必用之藥。此外,考慮患者氣血虛弱,治療時還應緊密配合補氣,補血能為頭發的生長提供物質基礎,陰血則需要有氣的推動才能正常運行,補氣則為頭發的生出提供了推動力,只有既補精血,又補氣分,才能相得益彰,使陰血能到達病所滋潤毛發,改善癥狀,常選用的藥物有黃芪、五指毛桃。黃芪有補肺氣,固表升陽的功效,能補氣以生血;五指毛桃又稱五爪龍、南芪,具有健脾補氣、益氣補肺平喘等功效,與黃芪相比有益氣不傷陰、補而不燥、藥食同源等特點,為補虛之佳品,臨床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用上述兩味藥物或兩者同用,補益肺脾之氣以達補氣之目的。還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肝腎不足者,易導致陰虛內熱,可出現口干、失眠、多夢、易煩躁、脈細數、舌紅、舌尖有大頭針帽樣的紅點等癥狀,因此治療該類患者的時候亦要注意觀察,及時養陰清熱,藥物方面可選用生地黃或直接以生地黃替換熟地黃,生地黃能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既能補虛又能清患者之內熱;也可選用女貞子(蒸)、墨旱蓮兩味中藥,亦即“二至丸”的組成藥物,以達到補益肝腎,滋陰養血,清除內熱的目的。患者除了有肝腎不足、氣血虛弱、內生燥熱外,還有胃納一般,容易腹脹、舌淡胖苔濁等脾虛濕停的表現,故在方中加入桑葉以疏散風熱,平肝潤燥;用側柏葉清熱化痰、生發烏發,兩者并用可輔助處理患者陰虛內生及濕熱的情況。此外,仙鶴草藥性平和,既能收斂清熱,又有補益氣血之不足助力生發的作用,對本虛有內熱或有外感邪氣的患者可對證使用,本例患者一直有容易口干的表現,可見陰虛內熱的情況一直未能完全解除,三診時外感未愈,四診時仍有咳嗽等表現,桑葉、側柏葉、仙鶴草三味中藥能清熱補虛,利濕生發,可治療患者的脫發,在患者出現外感不適合用滋補肝腎,補益氣血的藥物時,也可以繼續使用以治療其外感癥狀。
除內服中藥外,鄧教授善用食療鞏固脫發患者的療效,邱教授亦常建議脫發患者使用食療方,臨床可見良好的輔助療效。食療方組成及制作方式如下:黑豆20 g,黑芝麻20 g,泥鰍50 g,水1000 ml煮湯飲用,每周可飲用3次或以上。其中黑豆蛋白質含量高,易于消化,是良好的植物蛋白營養來源,并且還有養血活血、利水祛風、清熱解毒、補虛烏發的作用;黑芝麻含有豐富不飽和脂肪酸,除了能為人體提供必須脂肪酸的和能量,還能補肝腎、益精血、潤腸燥;泥鰍蛋白質、糖類、礦物質、維生素比一般魚蝦要高,含有不飽和脂肪且飽和脂肪、膽固醇含量較少,為人體提供營養的同時又容易消化吸收,有補益脾腎,利水,解毒的功效。三者為藥食同源之品,搭配煮湯營養豐富,能為脫發患者提供營養支持并具備一定的藥用功能,對鞏固患者的治療效果多有裨益[8]。此外,脫發還與頭皮、毛囊有關,適當的外治能有效刺激頭皮及毛囊,改善循環,輔助生發[9,10]。具體方法為:①每天晨起用白蘭地酒擦全頭發腳,脫發處多擦,此法容易實施,但需要患者持續堅持;②脫發處配合運用毫針平壓挑刺患部,其針法是:先用一寸毫針向后斜刺百會穴,并留針至結束;繼而選用一寸毫針3~5枚,并排攝在拇、食指間,然后平壓在患部皮膚上,再一齊平提起,此時患部的皮膚則被輕輕挑起,如此往返操作,把整個患部的皮膚平壓挑刺一遍,每天或隔天1次,但此法對挑刺手法、清潔消毒等要求較高,需由專業的醫生進行操作患者在家中無法操作則可用梅花針輕敲頭皮替代,但輕刺前需要進行頭皮消毒,如輕刺過程中有出血則刺后需要止血消毒,避免發生感染[11,12]。針刺,酒搽患部,目的全在于通過局部性的刺激,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促其發生。
綜上所述,以“腎為精血之藏,發者,血之余”為理論指導,選用六味地黃湯為基本方治療脫發,在滋養肝腎,養血生發的同時兼顧清熱利濕生,再配合食療、外治法輔助,能促進脫發者的毛發生長,促使毳毛向終毛轉化,達到改善脫發的良好效果。
[1] 何黎.美容皮膚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93-97.
[2] 毛雨,戴葉芹,孫春秋,等.雄激素性脫發和斑禿患者生活質量及抑郁情況調查分析[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7,50(5):360-363.
[3] 唐雪純,杭曉屹.當代中醫皮科名家辨治脫發的經驗與學術思想探討[J].中國美容醫學,2019,28(7):134-136.
[4] 陳美艷,曾霖,李茂生,等.李惠林教授活用經方治療脫發經驗擷要[J].中國醫藥導報,2022,19(12):134-137,146.
[5] 蔣宇琪,劉青武,王雅琦,等.早發雄激素性禿發患者雄激素水平與中醫體質分布的相關性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23,46(2):164-170.
[6] 劉保紅,趙志恒,焦召華,等.脫發部位的經絡辨證關系探微[J].中醫學報,2017,32(8):1459-1462.
[7] 徐慶峰,朱拉伊,邱仕君.鄧鐵濤醫案集[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9.
[8] 趙玉玲,霍青云,周芳,等.邱明義教授治療脂溢性脫發的經驗[J].環球中醫藥,2017,10(8):891-893.
[9] 孔維嘉,陳佳祺,張文旭,等.復方透骨草酊對睪酮的抑制及促進毛發生長作用的初步研究[J].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22(1):41-45.
[10] 于笑乾,馬宇晨,丁文玉,等.非生理性脫發種類及其發生機理研究進展[J].日用化學工業,2021,51(11):1118-1124.
[11] 彭蔚梧,匡琳,何大偉,等.生發酊聯合針刺法治療脂溢性脫發25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21,37(5):81-83.
[12] 陳麗娟,吳超英.毫針針刺聯合梅花針叩刺治療脫發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2,20(20):114-116.
編輯 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