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瓊
摘 要:合唱作為中職學校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不僅可提高中職學生音樂學科的專業技能、音樂鑒賞能力和演唱能力,而且可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如何提高中職學校音樂合唱訓練的有效性,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是每一位中職學校音樂教師所要思考的問題。故先闡述合唱訓練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價值和意義,然后闡述中職學校中合唱訓練的開展方法,最后針對合唱訓練有效開展提出建議,旨在增強合唱訓練教學開展有效性,打造更加高效和諧的音樂課堂。
關鍵詞:中職音樂;合唱訓練;藝術修養;音樂素養
中圖分類號:G7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4-000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4.002
合唱不僅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音樂鑒賞力和演唱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徑。在中職學校,合唱訓練教育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還應努力實現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合唱訓練對凈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助于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
一、合唱訓練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價值和意義
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來自不同地區,且未受過專業的聲樂訓練,很多中職學校的學生還處在生理變聲期,這些因素給中職學校的合唱訓練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在合唱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實現學生聲音的融合與統一,又要充分發揮合唱訓練對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作用。
(一)合唱訓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生在欣賞、聆聽合唱歌曲的過程中,需從音色、音量、情感、意蘊等多個角度進行領會,還需學習一定的樂理知識。這一方面會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熱情,另一方面也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學生通過合唱訓練感受到音樂的魅力,便會更積極地參與到音樂的學習中來,從而形成學習過程的良性循環。合唱訓練過程中輕松、愉快的氛圍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將合唱文化中的精神內涵內化為自身的精神養分,從而樹立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合唱訓練可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自古以來,音樂就是啟迪心靈的重要途徑,無數文人墨客乃至科研工作者都從音樂中汲取靈感、放松心情,從而創造出偉大的作品和發明。合唱歌曲大多旋律動人、節奏明快、歌詞意蘊深刻,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記憶點。在學習這些合唱歌曲的過程中,學生能體味人生智慧,從而提升自身的審美情趣,實現精神世界的凈化和提升。合唱訓練還會鍛煉學生對聲音的聽辨能力,加強肺活量和呼吸功能,改進發音和咬字,提高學生各項感官的協調性,有利于促進學生生理功能的發展。因此,合唱訓練對于學生的心理及生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合唱訓練可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
合唱需實現不同聲部之間的協調與統一,同時追求整體演唱的音準、節奏和音色和諧、準確。這就要求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默契,以整體為重,而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合唱教學中的重要一環便是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分享,這一教學環節可有效增強學生的團體合作精神和集體意識,這對他們未來走上社會、走入職場也大有裨益。
二、中職學校合唱訓練的開展方法
(一)合唱隊員的選擇
合唱隊員的最基本要求是熱愛演唱,只有熱愛,才能堅持不懈。當今的中職生興趣愛好廣泛,其中不乏喜歡音樂、熱愛表演的學生,因此在選擇合唱隊員時應做好宣傳工作,確保熱愛音樂表演的學生擁有展現自我的平臺。合唱隊員要具備良好的聲音條件、音準和節奏感,且有一定的音樂表現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只有選拔出符合條件的合唱隊員,才能確保整個合唱隊的演唱水平和效果。
合唱隊員的選拔流程一般如下:首先依據以上原則在各班內進行選拔,符合要求的學生再進行校級的面試。在面試過程中,需對學生的音準、節奏等方面進行考核。在音準方面,可要求學生清唱一首歌,或跟著鋼琴模唱。在節奏方面,教師可演奏一首節奏較為明快或多變的曲子,要求學生拍打出節奏。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音質和音色,合唱講求的是整體演唱的優美性,合唱隊員的音色應柔和、不突兀,能與其他隊員的聲音有機地融合。
大多數中職學校的學生都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聲樂訓練,因此在合唱隊員的選拔上也不宜過于嚴格,只要符合上述幾條基本要求的學生都應盡量入選,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合唱訓練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二)合唱教學中的訓練方法
合唱是一種集體表演形式,追求整體的協調而非個人的表現。在訓練過程中,教師也應遵循這一原則,采取恰當的訓練方法,實現整體演唱效果的最大化。
1.訓練時間。中職學校的學生都有其專業的學習任務,音樂教學不能反客為主,而應在學生完成專業學習任務的基礎上展開。因此,建議合唱訓練的頻率保持在每周1-2次,每次訓練的時長不超過1小時。
2.訓練內容??紤]到中職學校的合唱隊是業余隊伍,因此合唱訓練的內容不宜過于復雜和專業,并且應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哼鳴訓練開始,逐步開展元音訓練、高位置訓練、聲帶閉合訓練、連音、長音、跳音等。在選擇練習曲時,盡可能選擇包含各項練習內容的曲子,這樣在一次練習的過程中,學生就能對各項知識點進行演練和復習。
3.演唱的姿勢。演唱姿勢決定著呼吸和發聲的位置,因此,在合唱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演唱姿勢的指導和糾正。演唱的正確姿勢是:身體自然直立、放松,挺胸抬頭,目視前方,兩腳一前一后稍稍分開,重心落于前腳,視線保持平視,胸部自然挺起,小腹縮進,雙臂自然垂落于兩側,眉心、脖子、后背、腰部、小腹成一條直線,這樣演唱時氣息可保持平穩、暢通。在演唱過程中,可根據歌曲的情感變化添加一些動作、手勢,但動作必須簡潔大方,避免畫蛇添足。
4.演唱的呼吸。唱歌時的呼吸不同于日常生活中講話時的呼吸。唱歌時的聲音講求力度,同時還需有力度上的強弱變化,這都是通過呼吸來調整的。在進行呼吸練習時,學生應保持站立姿勢,雙手放在腰上,先用口鼻共同吸氣,完成一個深呼吸,氣息應積聚到橫膈膜以下,停留片刻后,輕緩地呼出。呼氣時,要盡可能做到平穩、輕柔、均勻。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進行強弱、快慢、休止等各種呼吸變化練習,通過不斷的調整和練習,讓學生掌握演唱過程中的正確呼吸方法。
呼吸是演唱的基礎,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控制方法后,學生在演唱各類歌曲時都能駕輕就熟。反復的呼吸練習不僅能改善學生氣息不足的問題,還能改善咬字不清、吞字、吐字不足等問題,提亮音色,拓寬音域,使演唱過程事半功倍。
以經典女聲合唱歌曲《葡萄園夜曲》為例,這首歌對演唱者的氣息控制能力要求極高,聲音要做到輕柔的同時而不虛,合唱中,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所有合唱隊員的呼氣和換氣口必須保持一致,且聲音要保持在一個高位,用氣流帶動聲帶的振動,發出聲音。樂曲的后半部分為無歌詞的吟唱,這部分內容的演唱情感更為飽滿強烈,要求演唱者氣息流暢,音色明亮,但要做到亮而不爆,亮而不尖,這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時保持身體放松,有效地控制住氣息。在練習的過程中,學生可從輕聲哼唱開始,找到共鳴的位置,再慢慢地填入歌詞找到演唱的感覺,結合歌曲的情感和內容,用心體會每個段落中呼吸的控制方法,做到演唱技巧與演唱情感的合二為一。
5.合唱中的咬字與吐字。咬字對演唱效果的影響也不容小覷。清晰、飽滿的咬字才能將歌曲中的意蘊有效地傳達給聽眾,才能將音樂的形象和美感生動地詮釋、塑造出來。合唱對咬字的要求則更高,因為合唱要實現不同演唱者之間咬字的共性,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進行發聲過程的統一。演唱中,漢字的發音一般分為三個過程,分別是起聲、保持和收聲,其中起聲對應聲母,保持對應韻母。咬字和吐字就是指聲母和韻母。唱歌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說聲母,唱韻母”的過程。聲母雖不能發出樂音,但要為后面韻母的吟唱做鋪墊,因此發聲時,要用韻母的發聲口腔狀態帶出聲母,從而實現從聲母到韻母的順滑過渡。唱聲母時要做到準而緊,唱韻母時要做到長而潤,收聲時則要做到干凈而整齊。
三、中職學校合唱訓練有效性開展的建議
(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合適的發聲訓練
中職學校的學生處于青春期發育的時期,很多學生開始變聲,因此在合唱訓練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保護學生的嗓子。每次發聲練習的持續時間不應過長,一般以10-15分鐘為宜,同時要注意對學生呼吸、口型、發聲等技巧的訓練,使學生掌握到科學的發聲技巧,以呼吸帶動發聲,而不是一味地用嗓子發聲,這樣才能讓演唱的過程不費力。
發聲練習要以中聲部的練習為主,當學生掌握了合理的發聲方法后,再逐步向高聲部過渡??砂押唵巍⑷岷偷囊綦A練習作為發聲練習的基礎,在練習時要提醒學生避免用喉音演唱,或大喊大叫。此外,還需注意真假聲的合理切換,由于青春期的學生聲帶發育不成熟,音域較窄,在唱高音時,主要依靠聲帶的邊緣振動,若長期用真聲進行演唱,可能會損壞聲帶,因此,當音域超過學生真聲的限值后,應轉化為假聲。教師可利用母音連接練習和聲韻字音練習來幫助學生掌握真假聲轉換的技巧。在日常練習中,教師應注重擴寬學生的音域,要求學生發聲時共鳴腔打開,氣息通暢,喉頭穩定。
(二)有針對性地進行視唱練耳
音準是決定合唱效果的關鍵因素,而視唱練耳是解決音準問題的有效途徑,此外,視唱練耳還能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節奏感等。視唱練耳應遵循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若學生的聲樂基礎較差,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需求,自己編選練習曲目,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視唱訓練的練習曲目也應難易適當,一般選擇學生練習2-3遍后便能基本掌握的曲目,這樣不會打擊學生練習的積極性,有利于保持學生的興趣。如果練習曲目難度太高,學生反復練習多次仍無法有效掌握,則可能引起學生的煩躁情緒;如果練習曲目難度過低,則學生容易感到枯燥。因此,視唱訓練的練習曲難度必須結合學生實際。
(三)二聲部合唱的練習要有針對性
合唱區別于獨唱的最大特點就是融合了二聲部合唱,這也是合唱的難點所在。因此,在合唱訓練中,二聲部合唱練習是重點環節。在合唱練習前,教師首先要確保兩個聲部的隊員對各自的旋律已熟記于心,這樣才能確保合唱時,兩個聲部不會彼此干擾,影響音準。合唱訓練應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先練習音階、音程、旋律、節奏等基本內容,再練習強弱變化、節奏轉換等進階內容。
教師還可采取輕聲訓練的方式,讓學生在演唱本聲部的旋律時,注意傾聽其他聲部的演唱,長期的輕聲訓練一方面可提高學生演唱過程中的抗干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提高不同聲部之間的協調與配合能力。在演唱難度較高的曲目時,教師可先擔任第二聲部的演唱,來與第一聲部的學生進行配合,第二聲部的學生再通過輕聲演唱的方式加入教師,再逐漸放大音量,與第一聲部相融合。教師也可讓學生輪流領唱,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兩個聲部間的交流,樹立學生演唱的自信。
在練習曲目的選擇上,當今學生可能會對民歌、歌劇等傳統合唱曲目缺乏興趣,而偏好流行曲目,這表明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仍需進一步培養,教師可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傳統合唱曲目的賞析,讓學生深入體味這些傳統經典曲目的魅力所在。教師還可對一些復雜、難度過大的傳統曲目進行改編和簡化,使其更符合中職學校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改編時應注意各個聲部的旋律性,往往是旋律性越好,學生越容易掌握,學習的積極性也越高。另一方面,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興趣,將一些經典的、傳唱度較高的流行歌曲通過改編引入合唱曲目中,從而激發學生練習的積極性。這也對教師的作曲能力和改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注重積累和學習,關注國內外音樂發展的動態,掌握最新的作曲和改編趨勢及技巧。
(四)重視訓練與實踐相結合
合唱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音樂表現形式,它要求學生在掌握一定樂理知識的基礎上,面對聽眾演唱音樂旋律,塑造音樂形象,傳遞樂曲思想,通過音樂實現與聽眾的互動。將訓練與實踐相結合可讓學生在不斷登臺表演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質,從而在正式表演場合中自然、放松、大方、得體。此外,通過實踐表演過程中學生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學生能切身體會到音樂的感染力和魅力,感受到表演成功后的幸福和喜悅,從而增強合唱練習的動力。扎實、有效的訓練是實踐的基礎,而實踐的正向反饋又為訓練提供了動力,合唱教學中訓練與實踐相融合將起到“1+1>2”的效果。
合唱不僅僅是一種精深、廣博的藝術表現形式,更是陶冶情操、提升審美的有效途徑。在中職學校音樂教學中合理利用合唱訓練,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應根據中職學校學生的特點,采用科學、合理的訓練方法開展合唱訓練,為學生創造和諧、愉快的訓練環境,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充分發揮音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國鵬.中職教育中的合唱教學[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6).
[2] 路曉娟.職業高校音樂課堂中合唱教學的有效性[J].通俗歌曲,2017(4).
[3] 范軍.中職音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策略[J].新課程研究(中旬), 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