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祥
摘 要:新課標背景下,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受到廣泛關注和認同,將其融入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有助于優化教學體系,革新教學方法。文章對在核心素養下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策略的重要意義進行了簡要概述,并結合具體教學實例,從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四個層面切入,鉆研和分析了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策略的實踐路徑,為學生搭建起積累和運用、思考和探究、鑒賞和創造以及閱讀和實踐的平臺,讓學生可以在優質的語文課堂模式中形成和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語文;教學策略;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4-0153-0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4.051
從廣義上來說,語文核心素養涵蓋了學生的語言建構、理解、運用以及獨立思考、深度探究、自主學習等能力,以及學生學習知識、適應社會所必備的素養。是否具備核心素養,是判定學生是否具備社會發展能力的必要前提。對此,在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核心素養作為重點培養目標,圍繞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四項要素,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精選多元課程內容,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以啟發學生的智慧和思考靈感,從而促進核心素養與語文教學的融合,以此凸顯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人文性等特征,從而全力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
一、核心素養下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策略的重要意義
新的教育時代的到來,推動了初中語文的變革和發展,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新的時代要求以及學生的成長需求,而立足于核心素養來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策略,不僅有助于將新課標理念融于語文教學中,還能完善語文教學目標,明確語文教學方向,讓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時,強化自身的關鍵能力和美好品質,進而成長為新時代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核心素養與語文教學的雙向融合,要求教師重新規劃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和組織形式,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思維成長規律、語文課程的主要內容,不斷尋求最佳教學模式,在這一過程中,語文教師會更加深入地領會新課標中的教育理念,其專業素質、教學能力、綜合素養等皆能得以提升[1]。再者,從語文課程發展的角度來說,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語文課程不再是傳授知識的載體,而是融合了立德樹人、弘揚傳統文化等多項任務為一體的綜合體,其體制更加健全,內容更為豐富,在此基礎上,語文課程被賦予了可持續發展的特征,經過不斷完善和優化,能夠更加貼近初中生的實際需求。總之,對于初中生、語文教師和語文課程本身而言,核心素養的價值和意義都不容忽視,教師要將其與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融為一體,讓學生能夠在核心素養的引領下,向著全面發展、綜合發展的方向不斷邁進。
二、核心素養下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策略的實踐路徑
(一)以語言為基礎,指向積累和運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簡稱《課標》)中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強調了語言的基礎地位和重要價值。在初中語文學科教學中,語言運用能力是學生的基本素養之一,對此,教師要以語言的建構和實踐為基礎,將語文教學指向積累和運用,以擴充學生的語言文字素材儲備,使學生能夠有效遷移和運用語言文字,以此形成一個建構和實踐相融合的循環。
1.制作知識積累本。從傳統語文教學中不難看出,雖然大部分教師都比較關注語言文字的積累,要求學生摘抄好詞好句,但是這樣的積累與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不相符,學生即使記錄了大量的好詞好句和語文知識,也難以解決“怎么用”“用到何處”的問題,這顯然無法實現建構語言系統的目標。因此,語文教師要認識到語言文字在語文課程中的基礎性地位,改變單一摘抄好詞好句的方式,引導學生制作知識積累本,將積累本劃分為字詞知識、詩詞知識、文學常識、歷史典故等多個板塊,每一個板塊占據獨立的位置。每一個知識積累板塊都要細化為兩個區域,一為“原文原句”,二為“自主批注”,學生將原文原句抄寫在積累本上,并在自主批注區域內分析語句的特點和作用,明確其藝術效果,這樣既能扎實地記憶語言知識,也能了解其應用范圍,如此才能初步完成語言建構的任務[2]。在此基礎上,為加深學生的記憶,教師要定期展開專項復習活動,以字詞、詩詞等板塊為主,集中引領學生梳理積累本上的內容,讓他們回顧自己是否在閱讀、口語交際和寫作等活動中運用了積累本上的內容,分別產生了怎樣的效果等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能加深記憶,也能自覺反省自己,從而在積累的基礎上運用語言文字知識。
2.創建班級閱讀角。對于初中生而言,閱讀是積累和學習語文知識的主要途徑,當閱讀不同的文學作品時,學生既能感悟不同人物的人生經歷、不同時代的社會背景、不同作者傳達的思想觀念,也會學習和積累其中的優秀語言文字、修辭手法、表達方法等,由此完成知識輸入的任務。為此,基于閱讀的重要作用和價值,為幫助學生積累更豐富的語言材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創建班級閱讀角,在班級內設立閱讀專欄,投放優秀文學家、教育家、歷史學家的作品,或者與語文課程相關的新聞材料、科普短文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素材。學生可以利用課間、早自習、晚自習等碎片化的時間段,自主選擇閱讀資源,展開短閱讀活動,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熱愛閱讀的良好習慣,還有助于學生廣泛積累閱讀素材、語文知識。教師還可以設置專門的朗讀角,讓學生選取詩歌、散文等內容展開朗讀訓練,通過個人朗讀、合作朗讀、配樂朗讀的方式,鍛煉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在閱讀和朗讀的過程中,完成積累和建構的任務。
3.課前演講“五分鐘”。除了語言積累和建構之外,語言運用也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只有合理地遷移和運用語言知識,才能真正體現出語言和文字的價值,如此學生的語言素養才能不斷得到增強。由此入手,初中語文教師要將學生視為語文課堂的主人公,充分利用每一節課的課前時間,開展課前演講“五分鐘”活動,讓學生以輪換制的形式,從選擇演講主題、搜集演講資料、撰寫演講稿件到實施演講計劃整個過程出發,全程參與到課前演講“五分鐘”這一活動之中,將日常學習和積累的語言素材、歷史典故等材料,穿插于演講稿之中,這樣,學生既能夠鍛煉寫作技能,也能夠提升語言運用能力。為了讓學生切實了解自身的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教師可以通過錄音或者文字述評的方式,及時記錄和評價學生的表現,從演講稿是否完善、演講邏輯是否健全等多個層面,對學生展開客觀評價,使得學生能夠從教師的評價中,明確自身在語言積累和運用等各個環節的優勢與不足,以此優化自身的語言和知識系統。
(二)以思維為關鍵,指向思考和探究
素質教育背景下,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成了關鍵的教育教學目標,對此,語文教師要圍繞思維發展與提升的目標,將語文教學指向和聚焦于學生的自主思考和深度探究,以此提升初中生的高階思維。
1.巧妙設計問題。問題是帶動學生自主思考的有效載體,有深度、有層次的問題,有助于啟迪學生的智慧。激活他們的創新意識。為此,在培養學生深度思考意識和高階思維能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依據語文課程中的重難點知識,巧妙地設計層次化、遞進式的探究問題,以由易至難的順序,讓學生由簡單問題入手,逐步過渡到高難問題,引導學生將問題與課文中的內容、主旨、口語交際的論題以及寫作材料的主題等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問題的助推下深入解讀語文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學生不僅能夠展開自主思考,還能有意識地進行深度探究,從而加強閱讀學習的深度。為了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語文課堂中,語文教師要從因材施教的角度出發,為思維能力、認知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的學生,提供不同難度的問題,以此契合每個學生的真實情況,從而真正達成啟發式的教學,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2.引領小組合作。一個人的思維深度和廣度是有限的,當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時,學生如果一直困于個體思維之中,很難及時有效地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對于此種情況,教師要善于變革和突破,通過創建合作學習小組的方式,在語文課堂上引領不同的小組展開合作學習,要求他們圍繞語文課程中的難題、重點等,展開小組辯論、項目化學習等多種形式的合作,在多元思維的碰撞下尋找解決問題的靈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局限能夠被打破,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愈加多元化。此外,以培養高階思維為目標,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合作小組的學習情況、學習進度等,合理調控小組任務難度,以更富開放性和探究性的話題為載體,引領學生展開辨析、爭論,促使他們將所學知識、現實經驗等融為一體,進而以豐富的論據為素材,佐證自己的論點,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便可增強綜合、分析和評價等高階思維。
3.創新閱讀方法。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推動學生思維發展的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是否創新、是否多樣化,也會影響最終的培養效果。因此,以閱讀教學為例,語文教師要創新閱讀教學方法,引領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運用繪圖法、批注法、細讀、精讀等不同方法,讓他們能夠根據閱讀文本的差異,靈活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比如,在《小石潭記》一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繪圖閱讀教學法,要求學生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繪制作者的游蹤,以流程圖為載體,記錄文章的整體行文邏輯,這樣既能夠讓學生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還能夠使學生理清文章的邏輯結構。此外,為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也可以組織話題討論、讀寫結合等不同形式的創新性閱讀活動,以此活躍語文課堂的氛圍,提升初中生的創新思維、邏輯思維等能力[3]。
(三)以審美為要點,指向鑒賞和創造
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是新時代背景下對人才培養提出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學生才能實現社會性發展的目標,也才能具備甄別信息的能力。為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審美為要點,通過對比閱讀、創設情境等不同的教學方式,將語文教學指向鑒賞和創造,引領學生的審美發展和提升,使其成為具備文學審美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1.于對比中品鑒。美是多種多樣的,往往不受形式、內容等要素的限定,每個人的欣賞角度不同,獲得的審美體驗和感受,自然也會有所不同。為了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加深他們的鑒賞體驗,語文教師要創新審美教學的方法,讓他們在對比中品鑒文學作品的不同美感,引導他們從內容、形式、藝術手法、結構特征等不同方面,比較兩篇甚至多篇文本的異同點,從不同作品的對比鑒賞中獲得差異化的審美體驗。相比于傳統的鑒賞閱讀,對比閱讀可以深化學生的審美體驗,讓他們獲得超越文本本身的強烈感受。而且,為了輔助對比閱讀和鑒賞,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嘗試采用書寫文學短評的方式,為對比中的每一篇或者每一部作品,創作一句、一段文學短評,將自己的主觀閱讀感受、獲得的客觀信息等展現出來,然后通過書面語言來展示閱讀成果,在閱讀、寫作相融合的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審美能力、對作品的感悟能力以及閱讀能力,能夠呈現出逐步增強的狀態,這與初中生的個體成長歷程相吻合。
2.于情境中感悟。在情境教學法的加持下,學生會獲得更為強烈的審美體驗,如果教師能夠根據教學需求合理創設情境,那么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感悟會明顯加強。鑒于情境教學法的價值,在審美鑒賞階段,教師可以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優質的教學語言等,創設生活化、視聽化等多種形式的情境,引導學生將課文、寫作材料、整本書閱讀資源等,與具體的情境關聯起來,于具體的情境中重新審視和分析語文教學內容,進而深度挖掘其隱藏深意和審美元素。以《紫藤蘿瀑布》一課的教學為例,為領會文本中的畫面美和意象美,教師要將教材內無法直接給出的畫面補足,以微課視頻和多媒體圖片為載體,要求學生邊欣賞圖片、動畫,邊閱讀,將課文中的文字與直觀化的素材融合起來,據此創設視聽化的閱讀情境,以視覺和聽覺等為主,刺激學生的感官體驗,豐富語文課堂中的審美元素,以此加強閱讀教學的審美性。除了現代教學科技之外,教學語言也是創設情境的有效載體和手段之一,教師可以利用“在你的現實生活中有哪些美麗的景色?它們在你的記憶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等啟發式和點撥式的語言,將課內教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關聯起來,讓學生于生活化情境中搜尋美、感知美,促使他們在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個人的審美體驗。
3.于創作中升華。審美素養不僅包含發現美和欣賞美的能力,還涵蓋了創造美的能力,當學生能夠依據自身的所觀、所感和所聽展開文學創作時,他們自然能夠將這些美記錄并展示出來,進而完成創造美的任務。以這一目標為導向,為強化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教師可以開展文學創作活動,通過舉辦野外研學、主題班會等不同類型的活動,為學生尋求靈感、搜集資源,提供廣闊的平臺,讓他們能夠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與其他學生廣泛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創作靈感,進而將耳中所聽、眼中所見、心中所感的事物、情感等,以文學創作的形式展現出來。這些經過藝術加工的真實事物,被賦予了審美性特征,而學生自然成了創造美的主體,其審美意識和審美素養得到了升華,語文教學的質量也能夠隨之提升[4]。與此同時,為鼓勵學生踴躍參與相關活動,促使他們積極展開審美創造,教師也可以通過組織文學展覽會、評鑒會等形式,將學生創作的優秀作文、優質短評等作為展覽中的作品,在學生之間進行傳播和分享,以激勵學生繼續創作具有審美性的作品。由此,學生不僅增強了觀察能力、閱讀能力,也提升了寫作能力和審美能力,據此核心素養的理念就逐步深入到了語文教學之中,為語文課程的改革增添了無限力量。
(四)以文化為亮點,指向閱讀和實踐
《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突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文化自信”作為核心素養中的關鍵要素,意在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素養。在《課標》中的先進理念的指引下,語文教師要遵循以文化為亮點的原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將教學的焦點指向主題閱讀和實踐探索,讓學生主動挖掘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文化要素,落實傳統文化陶冶情操、育人心智的作用,以此深化學生的文化修養和核心素養。
1.開啟主題閱讀。閱讀是了解、感知文化的最直接手段,當徜徉在文學作品的海洋中時,學生能夠直接感受語言文字文化,并通過語言文字文化,解讀其中蘊含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助這一方式,學生所積累的文化資料會更加豐富,其文化意識、文化認同感也會明顯加強。因而,語文教師要以閱讀為主要手段,通過開啟主題閱讀活動的方式,圍繞語文課程中的人文主題,精選課內外的閱讀資源,包含單篇文本、群文體系、整本書以及新聞短評等多種形式的材料,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切實領會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和偉大,于閱讀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并能將傳播文學作品、傳承中華文化為己任,以家庭故事會、社區黑板報等多種形式,向他人宣揚文學作品,以此成為傳承文化的小標兵。以八年級上冊《〈孟子〉三章》的教學為例,當學生能夠在課內準確解讀經典國學作品的內容后,為進一步擴寬學生的閱讀范圍、加深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可以圍繞《孟子》這部國學經典,展開以“孟子曰”為主題的閱讀活動,讓學生自主制訂整本書閱讀計劃,通過吟誦、品讀等不同的形式,挖掘《孟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思想,使學生充分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洗禮和熏陶。
除了閱讀課內的資源之外,教師也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以四季的更替、傳統節日的變換等為素材,設計主題化閱讀活動,如在端午節,教師可將“屈原的一生”作為活動主題,引導學生搜集與屈原相關的人物傳記、神話故事等文本材料,學習屈原的精神。總之,教師要靈活選取活動主題,帶領學生解讀不同類型的文化,以此達到增加文化積累、提升文化素養的目的。
2.建構活動體系。從傳統初中語文教學體系來看,知識性、輸入性已經成了初中語文課堂的標簽,學生在課堂上的能動性和積極性不足,通常只能了解和學習教材中的基礎字詞、課文大意等類型的知識。當前語文教學呈現出一種知識性較強、文化性不足的狀態,這與《課標》中的理念相悖,難以推動初中生的成長與發展。對此,教師要勇于摘掉標簽,改革傳統語文教學模式,著力建構語文實踐活動體系,依據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增強學生文化認同感的目標,開展演講、辯論、情景劇、探訪民俗村、重走紅色道路、參觀博物館等多種類型的實踐探索活動,引導學生將課內所學的課文、積累的閱讀經驗等,與真實的實踐感悟結合起來,讓他們能夠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解,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文化的感染下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等。
另外,與實踐活動相配套,教師也要組織專門的總結和反饋活動,提前要求學生記錄下實踐感悟,以寫讀后感、觀后感、項目報告、制作手工藝品等多樣化的形式,展示出運用語文知識的思路和過程,以及他們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感悟,并在相互交流、多元互動的環節中,增加各自的文化儲備,加深他們的文化體驗。由此,學生既能夠積累和運用語文知識,也能夠提升文化修養,如此他們的綜合性發展之路就會更加開闊,語文核心素養也能夠很好發展。
三、結語
語文教師應以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素養和文化修養,作為語文教學的培養目標,通過制作知識積累本、創建班級閱讀角、巧妙設計問題、引領小組合作、開啟主題閱讀等多種方式,將核心素養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中,這不僅能夠明確語文教學方向、創新教學方法,還能讓學生變革自身的學習方法和態度,這對于提升初中生的閱讀理解、語言感知、審美鑒賞、文化體悟等多項能力,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也能從根源上推動語文課程教學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 陳志.關注學習過程培育核心素養——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習支架理論的運用[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8):33.
[2] 王兵權.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學初探[J].中學教學參考,2021(36):11.
[3] 路志云.立足核心素養科學優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J].課外語文(上),2021(1):88.
[4] 羅忠仁.初中語文核心素養與教學設計的深度融合探討[J].成才之路,2021(31):115.